選單

特輯 I 對話導演·柳陽:老齡社會的痛與微電影《牽手》的背後故事

特輯 I 對話導演·柳陽:老齡社會的痛與微電影《牽手》的背後故事

人物|柳陽 撰文|魏圓源 編輯|心燈

題記

在此重陽佳節之際,謹以此文獻給各位爺爺奶奶,以及養老從業者!昱言養老和《牽手》劇組祝願爺爺奶奶們節日快樂,健康長壽!

《牽手》是柳陽的第一部與養老題材有關的微電影。

柳陽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如今在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師,平時除了任教,也會去接拍一些廣告片,但這終究無法實現柳陽的心之所向:

「我已經30多歲了,再過幾年就40多歲了。

如果我到這個時候,還沒有去做我最想做的事情,以後就更沒機會了。我覺得我應該找回自己的初心,做一些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且不後悔的東西。

」微電影《牽手》便是在柳陽這樣的心境下誕生的。

1 - 養老是年輕人身上的一座大山

微電影《牽手》,講述的是一位患有認知症的母親與兒子的故事。

影片載入中。。。

圖:微電影《牽手》預告片

母親

有著幾乎和所有認知症患者一樣的典型症狀:把兒子小齊錯認作丈夫、認為保姆是小偷而毆打保姆、時常走丟、脾氣暴躁、常記憶混亂地將過去的情景放在當下(時常以為自己依舊是童年小齊的母親)。

兒子

為了照顧母親,丟了工作、和女朋友分手、保姆辭職。所有的一切意味著兒子小齊沒有了生活來源,同時,還面對著7天24小時無休地照顧母親的壓力,這些都讓小齊無所適從,而對母親的照護方案在短短時間內發生了

兩次

變化:

1、有工作,請保姆,

但是患有認知症的母親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為讓保姆提出離職。

2、放棄自己的工作,回家全職照顧母親,

但小齊完全失去自己的生活。

特輯 I 對話導演·柳陽:老齡社會的痛與微電影《牽手》的背後故事

圖:小齊(扮演者柳陽)和母親

隨後,小齊對自己的拷問

“我該如何和母親相處?是否將患有認知症的母親送去養老院?”,

成為《牽手》留下的一個懸念,也是許多認知症家屬面對的終極拷問。

「我覺得小齊太難了,一座大山壓在他身上,但這其實是我們每一個子女都會遇到的問題:不送養老院,子女照護壓力大;送養老院,又會讓父母覺得被拋棄,子女不孝」柳陽語氣有些沉重,而

子女們的困境

在柳陽的電影裡被毫不掩飾地揭示出來:

特輯 I 對話導演·柳陽:老齡社會的痛與微電影《牽手》的背後故事

圖:小齊看著在吃飯的患有認知症的母親

小齊的哥們在安慰小齊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話「姑且不說有認知症患者的家庭,就是一個正常的家庭,

一對夫妻都要養4個父母,還有孩子,壓力可想而知

」。

這樣的場景也發生在柳陽身邊:他的一位朋友有妻兒、有雙方父母,但全家只有他一人工作,支撐家庭的責任就赤裸裸地壓在朋友身上。他每天早晨6點多起來,7點多出門上班,晚上九點才下班,沒有休息日;

因為一旦休息,就沒有工資。

「很多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他們基本上眼裡就只有生存,已經缺少了對未來的美好期待」柳陽無不惋惜,「看著這些年輕人的狀態,就能夠知道中國出生率低的原因——壓在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醫療、教育、住房。儘管今年政策著力點在教育上,但大多數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壓力還是很大:除了孩子,這其中的另外一個核心便是老人。

如果中國能把養老的問題解決了,年輕人的壓力會減輕很多

」。

2 - 老齡社會的痛

特輯 I 對話導演·柳陽:老齡社會的痛與微電影《牽手》的背後故事

圖:小齊在為患有認知症的母親洗腳

養老問題真的是挺殘酷的

」柳陽在訪談中一再提及。這樣的感知源於從事養老的朋友孫淼的講述,他對社會普通人的關注、以及對自己生活的認真觀察。

孫淼

不僅在《牽手》微電影裡飾演柳陽主演的小齊的哥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柳陽的好友。柳陽對此毫不遲疑「從孫淼身上聽到了很多讓我觸動的故事」,比如:

一位

高知長者,

老伴離世,子女全在國外,一個人在北京生活,退休金1萬多。老人在國內有一位孫子,孫子平日幾個月不來探望老人一次,但每次來找老人的時候,便是向老人要錢。後來,這位老人在家生了病,恰逢家裡無人,病情越來越重。直到孫淼與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人員來探望長者的時候,才將她送往醫院。

特輯 I 對話導演·柳陽:老齡社會的痛與微電影《牽手》的背後故事

圖:一臉愁容的小齊

「這類的問題太可怕了。

如今絕大多數80後、90後都是獨生子女,且大多都背井離鄉,在外打拼,不在父母身邊。萬一父母有什麼事,很多都沒辦法及時趕回家。

但如果把父母親接到自己的身邊,又會讓父母脫離熟悉的朋友圈。當父母身體還健康的時候,在外打拼尚且可行;但當父母身體不再硬朗的時候,未來該怎麼辦?」柳陽有些語塞,

孝的兩難境地僅僅是老齡社會的一個縮影。

柳陽曾在夜晚11點多的地鐵上遇見一位

50多歲的中老年人,

並從這位上了年紀的叔叔口中得知:叔叔老家西安,因家裡沒人,獨自在北京打拼;工作是地鐵保安,每天4點起床,工作至中午;中午休息一段時間後,下午4、5點開始工作,一直到凌晨2點。工資僅有4000元,而每日高強度的工作,讓叔叔的腳腫了。

柳陽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普通長者的辛酸故事,但他卻說「儘管這些故事包含負能量,但卻讓我看見社會底層的人在很努力、很積極地生活。

雖然每天都很辛苦,但他們從不會說“我好難”,也從來沒有抱怨過。

這也是我會認為養老領域會慢慢變好的原因,我相信:在社會各界和國家的共同努力下,當我們用辯證的看法去看待養老的時候,養老這個領域會越來越好。」

3 - 微電影的價值在於“讓大家意識到問題”

藝術源於生活,

柳陽的微電影也不例外。

中國目前有1000多萬的認知症患者,這讓柳陽意識到認知症其實是一個共性的社會問題。雖然憑藉自己的個人能力無法解決此問題,但他希望

透過微電影的形式讓大家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一起出謀劃策。

因此,對於柳陽而言,拍攝微電影不是為了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是為了引發人們對人、對世界、對時代的思考。

特輯 I 對話導演·柳陽:老齡社會的痛與微電影《牽手》的背後故事

圖:母親與兒時的小齊

《牽手》這部影片用認知症背景下,母子間存在的許多“矛盾”的故事,深層表達了在

老齡社會下,年輕人的痛、長者的痛、社會的痛、以及孝的兩難境地。

但問題的另一面其實更多的是

母與子的愛:

儘管父母親得了認知症,遺忘了許多,但內心依舊想的是子女。

柳陽希望《牽手》可以引發青年人的思考:

“當父母老了,我應該怎麼辦?”

同時,也希望長者看到這部電影,能夠感受到:年輕一輩其實一直在關注著他們。

喜歡關注社會問題也讓柳陽很多時候都會感到深深地無力,而這無力感是來自柳陽的同理心。柳陽說「作為一名電影創作者,同理心必不可少,這是與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作品只有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

而在創作過程中,柳陽一直把自己定位為

時代記錄者

的角色,他想用樸實無華、且不誇張的劇情,以及細膩而剋制的手法,展示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情感,記錄一個時代發生的事件。

與此同時,柳陽也認為自己是

時代見證者,

因為只有更深刻地瞭解人性,才能更好地在電影裡展示人性。而瞭解人性需要見證一個個故事,見證這個時代。

4 -《牽手》的背後與遺憾

作為一名獨立電影人,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需要柳陽自己親力親為。他力求在現有的條件下,把電影做到最好。

「拍攝電影,並不能是一個只有想法的空中樓閣,相反,它一定要是“必須能執行”的。」

為了將想法落地,柳陽從朋友孫淼那汲取了許多素材;同時作為中國傳媒大學的兼職老師,很多想法都能獲得學生的演出支援。

特輯 I 對話導演·柳陽:老齡社會的痛與微電影《牽手》的背後故事

圖:拍攝患有認知症的母親離家遊蕩至大排檔的場景

《牽手》是柳陽想法落地的見證,

也獲得了許多朋友的無償支援,

出人、出力、出拍攝場地,這些都讓柳陽心懷感激。但《牽手》也存在著不小的遺憾:

1、場景問題是最大的遺憾。

《牽手》預期的場景是有年代感的,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法實現;最後用的卻是一個比較現代感的住所,這樣帶來的結果便是場景會和故事本身脫節。

2、影片中由於母子的演員口音不一致,

兩人的對話並不像母子,很容易讓觀眾跳戲。之所以演員的口音不同,是因為劇組經費不足,請不起演員,最後的結果便是柳陽親自上陣飾演兒子小齊,然後請朋友的母親飾演小齊的母親。柳陽是東北口音,朋友的母親是山東口音。

3、經費有限,人手有限,拍攝成員常常身兼數職;有的還是非專業出身,

比如導演兼主演兼製片,化妝兼場記兼道具,攝像協一家來幫忙;拍攝的時候需要隨時調整劇本,演員都不是專業演員,一場戲拍三四個小時是家常便飯。就是這樣一個臨時組建的“草臺班子”劇組,完成了3天、25場戲的拍攝,遺憾和不足肯定會有,但經歷的每一次創作都會成長。

儘管《牽手》存在這種種遺憾,但柳陽依舊是很樂觀的「儘管我會在意喜愛我作品的觀眾數量,但這不會左右我前進。其實,我不求有很多人能喜歡我的作品,也不會以此作為衡量作品質量的標準。相反,我覺得:只要我去做了這件事,邁出這一步就夠了,因為一部作品代表不了一個人,也代表不了一個團隊,所以我會繼續往前走,不會因為一個作品的結果而停滯不前。

未來,我還會繼續拍攝養老的系列微電影!

未來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搞創作、做出一些有溫度的作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