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蘇軾:雖然無“家”可歸,但也無怨無悔

01

公元1056年,二十歲的蘇軾隨著父親蘇洵,自家鄉眉山,沿著長江東下,目的地是河南開封,準備參加全國性的人才選拔考試。

蘇軾:雖然無“家”可歸,但也無怨無悔

這是蘇軾第一次出川遠行,就是這一次遠行,改變了蘇軾的人生,也是這一次遠行,從此蘇軾踏上了四海為家的旅途。

蘇軾參加考試,寫了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此文不落俗套,大膽創新,蘇軾自造典故,此文獲得當時文壇留袖、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本想判為第一,又恐是他的學生曾鞏所寫,就判為第二,這一段故事成為文壇佳話。

02

正當蘇軾、蘇轍兄弟二人金榜題名、高中進士之時,家鄉眉山傳來噩耗:養育蘇軾二十年母親程氏因病駕鶴西去了,蘇軾長嘆一聲:“未報母恩,母親就離兒而去,兒心痛如刀絞。”

就這樣蘇軾隨著父親踏上了回家的路途,這是蘇軾第一次出川歸家,雖然是回家,但是是千里奔喪,而不是大團圓,雙親只剩一親,蘇軾的心中無比沉痛。

三年守孝期滿,蘇軾在次出川,接受朝廷的任命,,被授予鳳翔府判官。在上任的途中寫下一首著名的詩歌《和子由澠池懷舊》,由於失去母親,雖然時隔三年了,但是心中還有傷疤。蘇軾發出靈魂拷問:

人生到處知何似?蘇軾自答到: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雖然無“家”可歸,但也無怨無悔

蘇軾在鳳翔府任職時,到春節時他不能與京城的父親和弟弟團圓。寫下《饋歲》、《別歲》、《守歲》三首詩寄給弟弟蘇蘇轍,以解自己心中的思念之情。

其中《守歲》很有特色,蘇軾早期佳作之一。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蘇軾的《守歲》,詩意雖然通俗易懂,但哲理深刻,勉勵自己惜時如金。用形象的蛇蛻皮喻時間不可留,勉勵自己惜時如金,暗示要自始至終抓緊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不能虛度年華。

蘇軾從鳳翔府任職籤判開始就開始了他為國為民,做實事的宦海生涯,也開始了他四海為家的人生。

03

三年鳳翔府判官期滿,蘇軾踏上回京的路,蘇軾非常高興,因為能和父親、弟弟見面了。

上天對這位才子好像不公平,剛開始還是全家在一起天天吃團圓飯,不久先是蘇軾的愛妻一病不起,留下年小的兒子蘇怠,和痴情人蘇軾,就撒手人寰了。沒過多久蘇軾的父親蘇洵也因病去逝了。蘇軾的小家連受重創,讓這位奇才難以接受,一向愛美的蘇軾,也沒了刮鬍子的心情。

1066年蘇軾帶著妻子和父親的靈柩再次回家,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這次離開家鄉後蘇軾再也沒有回過家鄉)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

在密州的蘇軾,蘇軾想去了自己曾經同甘共苦的妻子王弗,想起了在家鄉眉山和妻子的恩愛生活,難掩自己的思念之情,寫下感人肺腑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雖然無“家”可歸,但也無怨無悔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此時的蘇軾在仕途路上受到改革派的打擊,密州當時地處偏僻,物資匱乏,因此生活也比較困難。在加上蘇軾背井離鄉又有七八年了,這時蘇軾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家鄉的美景,家鄉的好茶。寫下《望江南•超然臺作》

蘇軾:雖然無“家”可歸,但也無怨無悔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也只能望著家鄉的方向,多看幾眼,剩下的只能是無限惆悵。

04

自古文人多磨難,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由於蘇軾在任職地方官期間,對當時大力推行的新法屢屢表示不滿,並形諸歌詠,發為詩篇,對新法造成的弊政和靠攀附新黨人士而得到高位的新貴進行了辛辣的諷刺,結果引起了當權者的嫉恨,遂指使臺諫累章彈劾他“作為詩文訕謗朝政及中外臣僚,無所畏憚”。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在湖州任所被捕解京,八月十八日入御史臺獄。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烏蘇臺詩案”。

蘇軾從一個人人羨慕的奇才一下子變成了一個“政治犯”。宋神宗惜蘇軾是一個人才,把蘇軾下放到湖北黃州進行勞動改造。

沒有任何職權,收入微薄,在黃州的蘇軾和老百姓沒有什麼區別了,蘇軾為了生存下去就在城郊改了一座木屋,並取名“雪堂”。開荒了幾畝地。因為地在東面,蘇軾給自己取了一個外號“東坡”。由此蘇東坡的名號傳遍大江南北。

蘇東坡白天種地,晚上喝酒。有一次喝的酩酊大醉,來到江邊,乘著酒勁,寫下《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蘇軾:雖然無“家”可歸,但也無怨無悔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想去過隱居的生活,但是蘇軾一生都沒有過上陶淵明那樣悠閒自在的隱居生活。只能“被迫”四海為家。

05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軾第二次到杭州做官。

在杭州蘇軾開始修浚西湖,

修浚後的西湖無比秀麗,可謂人間天堂。蘇軾遊覽西湖,盡興之後,寫下《飲西湖初晴後雨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杭州可以說是蘇軾的第二故鄉。在這裡時間最長,在這裡也遇到他人生的知音,也是他第三任妻子王朝雲。這大慨讓四海為家的蘇軾感到一些欣慰。

06

蘇軾晚年被蔡京所迫害,給蘇軾安以詆譭先朝的罪名,把他貶到嶺南,想讓蘇軾步唐朝韓愈的後塵而客死在嶺南。蘇軾和其弟蘇轍分別的時候,蘇轍非常擔心其兄的安危,叮囑其侄兒一定要照顧好蘇軾,然而蘇軾笑著說到:哪裡的黃土不埋人。

就這樣蘇軾來到惠州,在這裡生活了一段時間,發現惠州還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水有西湖(惠州西湖),山有羅浮。並發現羅浮山四季如春,是一個避暑的好去處,經常去遊玩。某日興盡歸來後,提筆寫出《惠州一絕•食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寫完笑著對身邊的人說到:如果每天有三百顆荔枝吃,我就在這裡安度晚年了。沒過多久該詩就傳到蔡京那裡了,他是不想讓蘇軾安度晚年的,又把蘇軾貶到海南去了。蘇軾笑著對他兒子說:這樣就離南海觀音菩薩更近了。

蘇軾來到海南,只有他的兒子陪伴,他的第三任妻子王朝雲在惠州病逝了。所帶書籍只有《陶淵明集》,但是陶淵明留下的文章只有百來篇,為了度過漫長歲月,他只能每天看一篇文章了。

不久宋徽宗即位,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

在北歸的路途中,病逝在常州。常州冥冥之中就是蘇軾的歸宿。

早在仁宗嘉祐二年,21歲的蘇東坡赴京考試,在瓊林宴上,蘇東坡認識了數位常州考生。與來自江南的三位常州籍進士——宜興縣蔣之奇、單錫和晉陵縣胡完夫一見如故,莫逆於心,又共赴瓊林苑盛宴,同席暢敘,自此結緣。敘談中這幾位常州友人向蘇東坡介紹了江南的秀麗山水,地緣溪明,古洞奇溶,玉潭凝碧,還敘說了延陵(常州古稱)季子讓國躬耕、唐相陸希聲退隱頤上等故事、蘇東坡聽著這些故事,心嚮往之,當即訂下“廬裡之約”,約定假以時日來常州居住。並寫下

《次韻完夫再贈之什某已卜居毗陵與完夫有廬裡 》

柳絮飛時筍籜斑,風流二老對開關。

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

竹簟水風眠晝永,玉堂制草落人間。

應容緩急煩閭里,桑柘聊同十畝閒。

但是他的好友胡完夫先於他離開人世了,他也到處“流浪”。但是他的好友還在九泉之下等他,在世不能和友人把酒言歡,死後再相聚。

蘇軾:雖然無“家”可歸,但也無怨無悔

結語

蘇軾曾經說過:別人是自由自在的遊覽天下,而自己卻是被迫不得已到處“流浪”。無“家”可歸。

但是蘇軾從來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

“為大家,舍小家”這就是蘇軾人生最好的詮釋。

蘇軾:一個高貴的靈魂,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值得所有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