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易經》:上天的規律是使盈滿者虧損而使得謙卑者獲得增益的

《尚書》:“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說:“盈滿會招來虧損,謙虛會收穫福報”,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古人留給後世為人處世的哲學。

01謙虛可以遠禍,傲慢必定招災

傲慢會矇蔽一個人的心智,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往往引起別人的不滿和敵視,結果輕則功敗垂成,重則招至殺身之禍,著名的三國人物楊修,曾擔任曹操的主簿,為人好學,十分有才華,曹操都曾自嘆不如,自因恃才傲物、自命不凡,終因“雞肋”煽動軍心一事被殺,明代李贄對此事點評到“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

《易經》:上天的規律是使盈滿者虧損而使得謙卑者獲得增益的

曹操同鄉許攸,也是因為居功自傲被殺,關羽驕傲輕敵、貪功冒進,以至敗走麥城,成了千古遺恨!相反,戰國時期的范蠡則在輔佐勾踐戰勝吳王夫差的功成名就之時,選擇全身而退,帶著西施遠離廟堂,成就了千古佳話,事實證明,真正聰明的人,並不是處處彰顯自己比別人高明比別人強大,而是常懷謙虛之心,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客觀判斷自己的處境,為自己爭取更有利的形勢。

《易經》:上天的規律是使盈滿者虧損而使得謙卑者獲得增益的

02不爭才是爭的最高境界

小的時候我爭強好勝,為了得到父母、老師甚至朋友的認可,處處與人爭強,大多時候都事與願違,而且與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們的關係也很緊張,自己也人際關係緊張,漸漸變的不自信起來,上高中時朋友借給我一本《羅蘭小語》,其中有一篇就是描述一個學霸與好友爭強好勝,影響了學習還失去了朋友,後來不爭了,學習的目的不再是爭強,學習效果反而好了,與朋友又和好了,且與之相處更從容了。

《易經》:上天的規律是使盈滿者虧損而使得謙卑者獲得增益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對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裡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專心做事,才能最快得到最好的結果,目的不同,其結果自然各異,單純為爭而爭,到頭來往往一場空;所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無心與人爭,誰又和你爭個高下,且有得必有失,贏了面子,輸了裡子;贏了道理,輸了感情;

03空杯的心態才是豐盈的狀態

古時候有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寺廟有個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自命不凡的他便覺被輕視而心生不滿。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的接待了他,併為他沏茶。倒茶時,老禪師故意在倒滿後仍繼續倒,他不解的問:“大師,杯子已經滿了,為什麼還要往裡面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經滿了,幹嘛還倒呢?”

“江海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正是因為江海總是善於處於低處,所以萬涓細流終歸大海,成就了深不可測的大海,我們都知道飽熟的穀穗總是彎腰低著頭,人們很形象的說它是“越成熟,越謙虛”。

《易經》:上天的規律是使盈滿者虧損而使得謙卑者獲得增益的

一位老師告訴我“開啟心門與人交流時,智慧就在增長”,我因此而受益很多,我終於明白,開啟心門時就是一種接愛的態度,就是一種空杯的心態,所以才能接受到最多的資訊,“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點一滴的資訊在不斷豐盈我們的認知,同時也在塑造著我們的人生。

謙虛不是虛偽,是對世間萬物懷有敬畏,不爭不是無為,是專注事情本身的意義,空杯不是無求,是很自然的接受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