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豆瓣8.5分《1917》每次的生死交關都是屬於自己的史詩故事

「我想用真實的時間順序講述兩個角色的故事,並以一鏡到底呈現。」 ——導演 Sam Mendes

1917夾著2020年金球獎最佳劇情片以及金球獎最佳導演Sam Mendes得獎的電影,可惜都在奧斯卡上敗給了”寄生上流”,但是1917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看的電影。

《1917》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的時候,2名年輕英國士兵,奉命執行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他們必須和時間賽跑,冒險穿越敵區傳遞重要訊息,並拯救包含布雷克親兄弟在內的1,600名戰友弟兄。

《1917》並非像是《‎敦刻爾克》或《珍珠港》拍攝某個歷史知名戰役還原重現,反而導演和編劇想表達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被世人知道的兩個不知名士兵,以他們的角度臨危受命去完成「傳達停止進攻命令」的任務的過程。

電影裡德軍故意撤退,實則已經設下陷阱打算一舉殲滅來兵。為了不讓前線 1600 位軍中兄弟平白送死,兩個年輕無名小卒站上無人區,一路跋山涉水,要趕在進攻時間之前阻攔悲劇發生。但是在這裡導演也安排了一個劇情就是在前線中也包含無名小卒士兵的哥哥,在收到任務的同時,若無法及時趕到,哥哥恐怕將戰死前線。

這時候,電影以一鏡到底緊咬著主角跟拍,影像就能在不斷掉的流動狀態下持續捕捉角色的緊繃情緒,觀眾自然更能感同身受角色的緊張感。

導演Sam Mendes表示:

「我想和這些士兵一起走過每一步,彷佛與他們呼吸每一口空氣一樣。這部電影必須令人身歷其境。他們被指派的任務幾乎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而這部電影的呈現方式將竭盡所能讓觀眾貼近他們體驗到的一切。」

豆瓣8.5分《1917》每次的生死交關都是屬於自己的史詩故事

以下是我對1917電影的想法提出了幾點看法

01 充滿紀錄片的寫實

1917更像是一部紀錄片,充滿了紀錄片的寫實手法,因為你不需要知道1917的歷史才看得懂電影在演哪一年的戰爭。

我舉例說我們在看電影” 拯救大兵瑞恩”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該片開頭的奧馬哈海灘搶灘場面很精彩,但我們同時也必須瞭解到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歷史,才會看得懂”拯救大兵瑞恩”的開場為什麼這麼慘烈。

還有電影”敦刻爾克”的劇情,我們也要稍為了解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敦刻爾克戰役真實的歷史,英軍如何流落到敦刻爾克海岸,然後整支軍隊在海岸上發生了甚麼事。不然你可能覺得看

敦刻爾克

好像在看一個大家都在逃命的戰場,因為導演想表達的整部片著墨點不是在說這場戰事,而是這場戰事裡面的小人物。

對,1917的導演也沒有要去打造所謂戰爭片的英雄,但是1917的導演使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鏡頭跟著兩位主角從來沒離開過,其實觀眾在跟著主角的視覺就像是親身體會戰場的詭譎與無常,完全沒有給人喘息的空間。

「我想讓人們瞭解,這些人的處境有多艱困。」 ——導演 Sam Mendes

豆瓣8.5分《1917》每次的生死交關都是屬於自己的史詩故事

02真的一鏡到底?

雖然一鏡到底是這部電影講求的一個賣點,但看過電影的人會感覺到,《1917》並非真正的一鏡到底,其實有太多部分與轉場讓電影剪接有更好的發揮空間,而仿一鏡到底的手法也只是讓整部作品更顯得一氣呵成,情緒得以不間斷的隨著腳步與爆炸去做變換,而我們的眼睛也隨著兩位主角起伏動盪,成為了他們的一部份。

為了將8小時的行程壓縮到2小時的片長,又不能透過換鏡頭呈現時間的流逝,《1917》參雜大量的對話,看著2位主角一邊對話一邊前進,觀眾自然也像是跟著他們勇闖戰場,好奇前方到底會出現什麼樣的景象。從壕溝到戰場到城鎮再到森林,看似短暫的行程中,出現太多戰爭可怕的畫面,隨時隨地都會被一槍擊斃的恐懼,蔓延整部電影,沒有其他支線情節干擾,單純的氣氛明顯不同於過去的戰爭片。

03 感受反戰精神

我感受到1917 透過小人物的描寫與心境,帶領大家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戰爭的諷刺無情,讓人感覺戰爭中,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而是透過不同立場,讓大家對於戰爭的印象有不同的想法。

《1917》透過一封信的傳遞過程,帶入了戰爭的矛盾、殘酷、對立以及軍隊的榮譽與無奈,成堆上萬安靜的屍體、戰爭一觸即發之前的緊張感,營造殘酷的戰爭氛圍,五味雜陳之餘,更有了滿滿的惆悵與哀傷。

還有主角拼命拉回士兵們阻止戰事的發生,那種讓我感覺戰爭中救人比殺人偉大的反戰思維。

豆瓣8.5分《1917》每次的生死交關都是屬於自己的史詩故事

04 改變一個人的信念

在影片後段明顯感覺到驅使主角前進的原因,已經不是為了拯救1,600人了,而是堅持完成夥伴交代的任務,才能不愧對自己還有夥伴,這種心情更像是一種信念。

甘地、特里薩修女都是有信念的人,他們相信印度獨立運動、幫助貧苦的人們是有價值的事情,進而付諸行動,改變現況。

所以主角他果斷離開了地下室,拼命在城鎮巷弄間奔跑躲藏,在很多時刻,主角用行動取代了言語證明他的改變與堅決,將所有事情都看成是有意義的,才會產生信念。

如果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的,就不會相信任何事,也不會產生信念了。這也讓我覺得這部分顯得更加令人動容與深刻。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如果換作是我,我在戰爭上只有一個想法,”活著回家”,能讓自己活著就已經相當不容易的事,送一封信到前線去,可能成功、可能失敗、可能死在路上,但我能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一個主角心境的轉換,當然我們在觀看其他戰爭片的同時,可能只是覺得好像在看歷史的回顧,對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來說,很難真正瞭解身處在當下戰爭中的痛苦與絕望,戰爭最後的結局是甚麼樣不重要,但我看到了1917導演要傳遞的信念,也透過主角帶出整個情感整個觀點。

豆瓣8.5分《1917》每次的生死交關都是屬於自己的史詩故事

如同電影所述,今天停止進攻明天又要進攻,他的努力根本沒有意義,明明完成了英雄般的任務,卻不被當成英雄看待。

戰爭就是這樣無情!誰還想當戰爭英雄?活著已經很難,而現實的戰場上每位士兵都只能聽從命令,然後大家也都想盡辦法讓自己活著回家,有時候信念是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動力,這是一部在戰爭中情感濃厚的電影,讓人感受到在戰爭中,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而是透過不同立場,對於戰爭有不同信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