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姜子牙》:自己選的路,含著淚也要走下去

(本文為約稿,首發於“骨朵網路影視”公眾號)

一年多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火遍全網時,我寫過:

此刻我願意相信,如果我們真的能在銀幕上覆活屬於華夏的神譜,那孫悟空和哪吒,也許就相當於我們的鋼鐵俠與美國隊長;《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也許就相當於我們的《復仇者聯盟》與《X戰警》。

一個人還不足以撐起一個宇宙,所以哪吒之後,還要有姜子牙。

兩者一上來,就是共生繼起結構。

幾乎從我們知道會有這部電影的那天起,它就持續不斷地與哪吒這位表現優異的“隊友”捆綁造勢,彷彿作為片尾彩蛋飄延到今。

這也沒錯,畢竟《哪吒》帶來的突破太多,誰都不拒絕再驚豔一次。

但是,千萬不要用《哪吒》的標準、模式、套路、風格,去亦步亦趨地、點對點地評價《姜子牙》,這對二者都不公平、也不理智。

它們是兩部截然不同的東西,只不過屬於一個神話系統。

而且,相比《哪吒》的好評如潮,《姜子牙》正在兩極分化的口碑撕裂中,帶著爭議艱難前行:上映以來,豆瓣評分和輿論反饋均不如預期,想看娛樂的會覺得過於沉重陰鬱,想看深度的,又嫌棄它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啥都講了一點,啥都沒有講透。

《姜子牙》:自己選的路,含著淚也要走下去

人設重塑中的哲學命題和熱血主題

中國神話裡最有人氣的角色,大多是仙氣和妖氣的結合體

:哪吒也好,孫悟空也好,二郎神也好,白素貞也好,還有濟公、呂洞賓、鍾馗……他們都在扶危濟困、救苦救難,卻從不示現以一般神佛的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相反,他們非常情緒化,敢愛敢恨敢闖禍,和秩序、或者說“天道”之間,保持著某種若即若離的牴觸關係。

這個緊張關係裡,隱藏著太多可以被動畫挖掘的東西。

哪吒和孫悟空還更特殊一些,因為後者多了一份“猴子氣”,前者則多了一份“孩子氣”。潑猴子、熊孩子——鬧騰、惡作劇、搞破壞,從來都是這倆的關鍵詞。

這種“熊孩子和潑猴子”人設,自帶可觀的戲劇價值,尤其對動畫而言,“鬧”就意味著嘻哈鬼馬,也意味著叛逆和不羈,意味著“熱血中二魂”。

更何況,如果能實現從“鬧”到“不鬧”的跨越,那文字內部,就天然擁有了人物成長性。

所以,哪吒與動畫,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一加一大於二。

姜子牙就不一樣了:他是元始天尊的弟子、西周的丞相、武王的亞父、哪吒楊戩雷震子的師叔,是封神大典的主持者和諸神職位的分派者,是一個法相莊嚴、不怒自威的形象。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佳話,更是凝定為明君賢臣知遇之恩的終極想象。

還有,他一出場,就已經七十多歲了。

一本正經、不苟言笑、高居廟堂、老氣橫秋,這些關鍵詞,真是太不動畫了。

這帶來了遠比哪吒更麻煩的改寫難度:

他身上可以動畫化的部分,少了太多。

《姜子牙》:自己選的路,含著淚也要走下去

簡單的辦法當然是直接玩顛覆,把他整成精靈古怪、鬼馬逗趣的老頑童,就像《哪吒》裡的那個嘻哈太乙真人。

可要是這樣,使用姜子牙這個經典人物的意義又何在?直接編造一個怪爺爺不也一樣能把故事說圓了?

所以,路還是要從哲學上去走通。

一言以蔽之就是:

給他一個困境讓他去打破,從而挖掘出他內在的熱血。

讓他與那些好像順理成章地加諸他頭上的能力責任身份榮耀之間,出現一種緊張的懷疑關係。

讓他發出“犧牲無辜就是天道嗎”的吶喊,讓他因疑惑走上探尋真相的道路,最終發現正邪本就是世界的一體兩面,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無端的惡。

原著中被簇擁被保護被搭救的吉祥物式的姜子牙,變成了憂鬱、沉默、隱忍、外冷內熱、執念十足的魅力大叔。

他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伐紂、封神,都已經了卻完成。他卻在那一刻失去了一切,無論是職銜,還是信仰。

所以他要做的已不再是替天討逆,冒險從此只在內心深處展開,以考驗信念的形式:

是選擇相信權威,還是堅持自己。

個體與蒼生這一組概念的對立,個人與體制之間行為立場的分歧,宏觀的高尚目的對一場具象不公的無視與遮蔽。

舍一人而救蒼生難道會有錯?但連一人都不救,又憑什麼去救蒼生?

退一萬步說,蒼生為什麼一定需要一個高高在上的他者來救?

這些問題,本來就沒有答案。沒有答案的,才是天問。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主題,在內地文藝作品中、甚至在整個中國文化裡,其實都並不多見。以一部動畫電影來呈現,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但也正因為如此,它也只能變得淺嘗輒止。

不管怎樣,叛逆和不羈、“熱血中二魂”、與秩序與“天道”之間的牴觸關係,由此又一次出現了。

我們也終於找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姜子牙》在精神層面的貫通形態:

從“我命由我不由天”到“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成為一個真正的神”,兩句出圈slogan,不變的是燃爆的氣質。

《姜子牙》:自己選的路,含著淚也要走下去

“世界觀”革命下的動畫和神話

一個動畫故事的人物關係網和主次情節線,被放置在怎樣的架構裡,怎樣的地理、水文、種群當中,遵循著什麼樣的身份規則和技能點進階規則,有著怎樣的價值體系、行為方式、社會屬性、職業特徵等,內含哪些歷史元素和宗教元素,散射出多少風物、儀式、巫術、民俗……

上述這些,就是一部動畫的“世界觀”。

相比於漫威,相比於海賊王、火影忍者、鋼之鍊金術師,“世界觀”一直是國產動畫最顯得單薄、最小家子氣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它總與“低齡向”的質疑相伴比鄰,把一門潛力無窮的大藝術,做成了弱格局。

所以我一直在試著用“世界觀”這個關鍵詞,理解這一場國產動畫的革命。

所以大家會那麼激賞《哪吒》又那麼期待《姜子牙》,就像大家曾經為《夢迴金沙城》、《魁拔》、《秦時明月》、《大魚海棠》那樣的文字而興奮過一樣——每一次宏大“世界觀”的偶露崢嶸,哪怕稍縱即逝,也總讓人錯覺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所以創作者總是慣性求助於《西遊記》:它能提供一個“四大部洲、東土西天、三界五行、諸山列國”組成的完整“世界觀”佈局。《封神演義》也是一樣。

所以本民族的動畫,其實極度需要回歸本民族的神話當中,

神話的價值是什麼?人類幼年的文化記憶、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金鑰、生命初開的質樸、天籟般的純真。

你有沒有發現,這些敘述,與動畫藝術的存在意義,全然不謀而合?

相比於歐洲那種完備的、家譜一樣的神系,中國神話經常散落在浩瀚無垠的經史子集中,以各種似是而非的形態若隱若現,乃至於許多人類學家和文化學者一度斷言:中國是沒有神話的民族。

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能以動畫為契機,重新整理、爬梳、建構一整個來自東方想象的源流,並利用動畫的親民性、戲劇性、娛樂性、現代性,為它鋪設好落入當代人內心的情感對接埠,豈不是善莫大焉、功在千秋?

神話是動畫的機會,動畫也是神話的機會。

哪吒和姜子牙,都是動畫與神話共同的機會。

《姜子牙》:自己選的路,含著淚也要走下去

公路片結構裡的視覺狂歡和風格雜糅

於是,在《姜子牙》裡,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封印與元神的對撞、精靈和怨魂的同舞,看到了神族、人族、妖族、狐族的分野與對立,看到了神仙殺劫、改朝換代、眾生皆苦,看到了寶物、魔法、異獸的層出不窮。

一個遼闊的玄幻東方大陸,又一次呼之欲出。

當然,這次還不僅是《封神演義》,這次還有《山海經》元素:萬古封凍、宇宙洪荒的北海古戰場。還有《詩經》元素:玄鳥飛過夜空,留下啟示錄一樣的極光炫舞。

開篇史詩壁畫感裡的記憶屬性,古典美學裡層出不窮的文化符號,與後半程的旅途中,妖異魔幻的邪魅絕色,共呈於銀幕。

光怪陸離、汪洋恣肆、恐怖猙獰的原始圖騰體系,與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生死迴圈的生命哲學體系,共呈於銀幕。

就彷彿一場視覺狂歡。

對於“動畫就是騙騙小孩子”的刻板低估而言,這狂歡是洗禮、是圖強、是能力和高度的自證。

是告訴所有人,國產動畫可以做到、正在做到怎樣的事情。

《姜子牙》:自己選的路,含著淚也要走下去

但是,不得不說,它好像,也僅僅在視覺上才顯得遊刃有餘。

因為很多人都在講,這一回,相比畫面,故事過於散碎、單薄、節奏漫漶、要素單一。

其實不難發現,

這個故事的講述方案,在很大程度,就是為了串起這場視覺狂歡而服務。

失去神力、踏上旅途,這裡面固然可以做相當深刻的主題解讀,但換個角度,要想把雪原、幽冥、沙漠、天梯、聖域、埃及神廟一樣的斬妖臺、復活節島一樣的靜虛宮、美國西部地下賭場一樣的小酒館……要想把這麼多光怪陸離的物事疊加在一起、還不顯絮叨凌亂,還有什麼,能比公路片結構“移步換景、走一段又遇上了一場新的體驗奇觀”的設定,更加合適?

然後,就是各種各樣的

“故事連上了這些畫面,但這個故事撐不住和配不起這些畫面”:

公路片的題眼與核心,在於“每往前走一段,就離發現自己的內心更近一步”。《姜子牙》對這個核心的實踐其實辦法不多,只能人為設定一些地理性的標尺(幽都山、歸墟)把尋找之路強行延展下去。

宿命鎖之謎被渲染得如此、到結尾又解開得如此便利,與其說來自姜子牙的頓悟,比如說來自師尊有恃無恐的主動坦白。

狐妖和小九大多數時間像兩個工具人一樣分別烙印著兩種理念,明明混雜為同一具肉身,卻又是敵是友一目瞭然,也許會很有意思的“小九不自覺地帶有狐妖的惡,狐妖不自覺地帶有小九的善”,好像始終不曾出現。

打敗師尊的力量不來自姜子牙、被棋子化和汙名化的狐族、北海受困的眾生,而是一個忽然空降的更高權威,他們之前甚至沒有任何出場和存在的跡象,只是在需要的時候一發令一揮手,一切就莫名其妙有了判決。

這就是

“啥都講了一點,啥都沒有講透”

還有,儘管預告片裡有那句“建議八歲以上兒童觀看”,甚至它可以作為“動畫走向全齡主流藝術”的旗幟口號與賣點,但是,主創還是時時刻刻想把這部成人化、中年人向的作品,往更符合大眾理解上的“動畫片”,拉一點回來。

這個“拉一點回來”包括:從坐騎變成了寵物的四不相,被塑造成鐵憨憨還得捨身取義負責催化淚點的真愛申公豹、兩位主角之間《這個殺手不太冷》式的大叔蘿莉組合與一路沒啥趣味的強行鬥嘴、北海妖怪世界裡小黃人一樣的蘑菇精、”小孩不要吧咂嘴,大人吃飯不抖腿“、甚至片尾彩蛋裡強迫症發作的姜子牙本人。

也就是說,在倡導與彪炳更加成熟、也更加反低齡化的觀看素養同時,《姜子牙》還在受制於某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擔心著“觀眾會認為我太不符合他們對動畫片的觀看預期”,結果,也只能是這種風格上的搖擺不定。

《姜子牙》:自己選的路,含著淚也要走下去

凡此種種,就足以讓人理解《姜子牙》所面臨的肯定與責難並行,所遭遇的兩極分化的口碑,所具有的迎風展旗的勇氣,和所陷入的避重就輕的掙扎:

它有《哪吒》的珠玉在前,卻面臨遠比《哪吒》更多的困難;它延續了封神宇宙的IP,卻在大宇宙的背景色裡講了一個容量不高的故事;在“怎樣改寫和還原神話”上,它解決了世界觀的格局立意,解決了視覺語言的技術課題,卻沒能徹底解決敘述與主題;在“怎樣定義動畫、怎樣適度嘗試成人動畫乃至暗黑動畫”上,它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卻又走得進三步退一步,猶豫踟躕。

但我還是要說:

從《哪吒》到《姜子牙》,國產動畫目前走的這條路,依然是正確的、必須要去走的。

所以,哪怕目前遭遇了一些懷疑和挫折,那也不該影響,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就像電影中的姜子牙一樣。

作者資訊:

微信公眾號:邵邵的私人書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