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解開武夷巖茶的“密碼”

解開武夷巖茶的“密碼”

武夷巖茶

韻味的成因是每個接觸它的人都想搞清楚的,甚至於許多巖茶的發燒友親歷武夷山並走遍所謂的巖茶“山場”,但只是清晰了巖茶確實產自風景優美且自然環境優越的地方。卻仍舊喝不懂什麼是商家口口相傳的“巖骨花香”。

解開武夷巖茶的“密碼”

而武夷巖茶茶對於武夷茶人來說,卻反而沒什麼神秘,就是茶農房前屋後生長在自然環境中:其風土條件加與人類工藝的合併。就像自己母親做飯的味道留在了腦海中;就像說自己的母語根本不用思考語法一樣自然。

不過抽象的味覺感知經由大腦精準的組織語言讓根本不是長期生活在環境中的人去具象、準確地體會實則困難。難以辨識的尷尬並非來自舌尖,而是來自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城市化的加速帶來的人意識形態上的對農產品感受的“乾枯”,感知力無法到達的邊界就充滿了想象。

這樣的狀況張愛玲早有體會,她於是說道: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大海的圖畫,後看到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藉助於人為的戲劇,因此生活與生活的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

解開武夷巖茶的“密碼”

林馥泉先生在1943年試圖復興巖茶時用三年時間在武夷山進行田野調查,用所學跟實踐結合寫出的《武夷茶葉生產製造及運銷》一書,從頭到尾精讀後,發現之前對於巖茶的理解太過於感性以及片面。

書中就產茶環境做了這樣的闡述:“武夷巖茶質之優異,雖因茶樹品種之優良與經營方法之合理化有以致之,但得天獨厚之處仍屬不少,舉凡地勢、土壤、氣候等天然條件,均足影響產茶之良窳,以論地勢,武夷巖茶可謂以山川精英秀氣所錘,巖骨坑源所滋,品具泉冽花香之勝,其味甘澤而氣馥郁。以論土質,則疏鬆潤澤,既不致過黏而排水不易,亦不致過礫失之過幹。山腹巖罅之處,每多腐殖質肥土流入,肥分既多,汽水透通,此均適宜深根植物如茶樹之叢生。氣候稍帶寒冷,降雪不常,山高氣爽,暑天不致酷熱,四季雲霧環繞,降雨適量,且因山峰高聳,巖壑之間日照不常,亦均為茶樹生育之理想條件,且以山水之奇,茶則信相得而益彰。

解開武夷巖茶的“密碼”

植物很敏感,總是智慧地遵循它自身利於生存的法則擇土而生,擇境而居。植被環境越是複雜多樣,就地生就地死後化為腐植質的成分越是利於茶葉生長。

在古時候農學家一般把“土”與“壤”區分而論,“土”代表自然土壤,而植物在自然土壤上就地生、就地死所產生的腐植質可以成為幫助恢復地力的“壤”,如果所在土壤的農產品採摘銷售,為了恢復地力,則習慣採用所在土壤上面的茶生產後揀剔的茶梗鋪撒在土地裡,達到迴歸養地的作用。

這點上武夷茶區與雲南茶區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土壤”是最接近的說法但少了其中抽象感性的意思,以至於英國人無法理解這個詞,以神秘主義的方式來判斷法國葡萄酒之優越性是不可知的,並認為正是這樣的不可知讓法國葡萄酒品質優越。

解開武夷巖茶的“密碼”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茶上,以至於荷蘭植物獵人當初來武夷山盜取茶種卻難以做出武夷茶的原因之一,就是單純地認為“紅茶”產在紅茶樹上,綠茶則產在“綠茶”樹上。直到英國植物獵人福瓊來到武夷山才明白原來紅茶、綠茶是製作工藝,並非茶種。

解開武夷巖茶的“密碼”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