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和新入職的老師談語文及語文教學(1)——什麼是語文

原創:

陳寶貴1960

大語文作文

今天

什麼是語文?

和新入職的老師談語文及語文教學(1)——什麼是語文

一般認為,哲學上有三大終極問題,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嬰兒剛生下來是隻有“本我”而沒有“自我”的,只有當他開始探尋“我是誰”這個概念的時候,他才開始真正的成為一個“人”。而當人有了“自我”意識以後,人生似乎就總要經歷這麼一個階段——我們會思考“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語文,我認為也有三大終極問題,即語文是什麼?語文教什麼?語文怎麼教?

是什麼,回答的是性質問題;教什麼?回答的是載體問題;怎麼教,回答的是方法問題。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只有真正瞭解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即它固有的“本我”特徵,才能進行真正有效的教學。對“是什麼”的了悟,是從事語文教學前提;瞭解了其性質後,就要思考其承載的方式內容是什麼,我們使用什麼“工具”從事教學,也就是教什麼的問題,即我們所把握的“自我”的內容;知道了這些內容,如何使用這些內容,這裡有認知、有選擇,有技巧和方法。好的方法,會融入我們對問題的認知和判斷,分析和綜合中,從而取得“超我”的效果,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今天,我們不談這些“形式上”的問題,我們就說一說,對“語文”的認識。關於這個問題,北大謝小慶教授的文章,給我們做了梳理,他指出——

“語文”是1949年新中國建國以後出現的概念。之前,小學的漢語課程是《國語》,中學的漢語課程是《國文》。這種情況在臺灣延續至今。

什麼是“語文”?今天沒有人能夠說清楚。簡單說,存在4種看法。

第一是“語言和文字”。“語文”概念是葉聖陶先生1949年以後提出的。葉先生說,語文者,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語文課,是發展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課程。語文界的“三老”葉聖陶、呂叔湘和張志公先生,對於語文都持類似的看法。

第二是“語言文字和文學”。關於《紅樓夢》,魯迅曾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集外集拾遺補編》)《紅樓夢》的主題是什麼?路遙的《平反的世界》的主題是什麼?這些,不屬於“語言和文字“,不屬於聽說讀寫能力,屬於文學。

我國的語文教育學者馮鍾芸先生,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改革的參與者,她主張“語言”和“文學”分科教學。她說:“語文教學的內容是包括語言與文學兩個部分的,二者所擔負的任務不同,不能相互代替。文學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從文學作品中瞭解生活,去感受命運,體驗痛苦與幸福,並引起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文學。……語言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懂得語言的規律,能正確地掌握和運用這個規律,正確地說,正確地寫。……語言和文學是兩種東西,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可以相聯絡,但不可混淆。……文學與語言混在一起講,容易兩敗俱傷。”

和新入職的老師談語文及語文教學(1)——什麼是語文

第三是“語言文字和文化”。中國人愛喝熱水,西方人愛喝涼水。中國人結婚穿紅,西方人結婚穿白。中國人喜歡勸酒,西方人通常不勸酒。中國人很看重“孝”,西方人這方面的意識很淡薄……這些,屬於中華文化。語文課不僅要教語言文字,還要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化。

第四是“語言文字和人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等等。這些,屬於“人文”,屬於思想品德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表述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種看法在今天中國語文教學界佔據了主導地位。

關於什麼是語文,建國以來就一直在爭論。但,沒有統一的答案。

上面的內容,我們加入了《語文課程標準》(2021年版的內容)。對於什麼是語文,自從我任教的上世界80年代,我記得就一直爭論不休,後來不少專家批評語文的“性”太多,工具性,人文性,文學性,教育性等等,而爭論最多的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工具說是葉聖陶提出的,後來的《語文教學大綱》乾脆把語文定義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算是爭論的結束。思考對語文特性的爭論,一是對語文教學的科學性發展、人們對語文學科的重視起了積極的作用。但總起來看,這種爭論對於語文教學的推進作用並不大。現實中的不少老師是不管這些的,但,要想明明白白地教學,對它是不能停止思考的。

後來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準”。課程根據搜狗百科的定義: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程序與安排。課程是對教育的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諸多方面實施過程的總和。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程序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所以,它已經超出語文單純以教材知識為中心的範。2021年新出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定義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我們要以對此的認識為起點,逐漸走進我們的語文教學的“星辰大海”。

附:語文吟(荷榭清風111)

語文如詩如畫,如樂如歌。

語文是“你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你不努力卻決不能成功”的哲思,

語文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詩情畫意,

語文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真叫人生死相許”的纏綿,

語文是蕩氣迴腸的如歌的行板。

語文能洞徹你的靈魂,陶冶你的情操,塑造你的性格,深化你的思想,

語文是百科全書,是百科之母。

這是一個變幻多姿其樂無窮的天地,

語文帶你走向大千世界,帶你進入探秘心靈的迷宮……

語文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

語文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忠誠,

語文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的遠見,

語文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

語文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決心,]

語文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氣,

語文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千乃翁”的情懷,

語文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底氣,

語文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高潔,

語文也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惆悵,

語文也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悽苦,

語文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意氣,

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

語文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自信,

語文有“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胸懷,

語文更有“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的燦爛!

語文,愛你真的沒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