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不同的戰場,共同的堅守——記國康輔具裝配部矯形器技師姚添

不同的戰場,共同的堅守——記國康輔具裝配部矯形器技師姚添

引子:踏實做服務,踏遍北京城

在國康輔具裝配部矯形器技術部,有一個特別的崗位——負責對接合作醫院的技術支援崗。當其他矯形器技師奮戰在幾百平米的工作間時,技術支援人員的戰場卻遍佈整個北京城。

姚添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堅守了六年,六年間,他不知跑了多少趟醫院、磨爛了多少雙鞋子。每次接到來自合作醫院的任務,他總是第一時間奔赴現場,聽取大夫意見、溝通患者需求、研究裝配方案、取型製作、調整試穿……對於這套流程,姚添已經爛熟於心,閉著眼睛也不會出錯。

所有耕耘,終有收穫。六年後的今天,姚添以敬業的態度、過硬的技術、熱情的服務,在各大醫院樹起了良好口碑,獲得了大夫和患者的交口稱讚,交出了“服務外院患者上千名、裝配矯形器逾千具”的亮眼成績單,成為國康輔具裝配部年輕員工的典範。

不同的戰場,共同的堅守——記國康輔具裝配部矯形器技師姚添

入行:家風純樸,學風優良

1993年,姚添出生在湖北黃岡的一個小村莊。姚家是一個大家族,十來個本家兄弟姐妹從小便玩鬧在一起,氣氛自由融洽。姚添的父親是村子裡為數不多的文化人,他用心培養著姚添兄妹,從小教導他們要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姚添,樂觀開朗、寬厚善良。

十九歲那年,姚添進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矯形器專業深造,他學得十分用功,連難得的假期都留在學校打磨技術,最初,他只是想要靠自己的努力讓父母過得更好。但耳濡目染之間,他越來越瞭解手中的矯形器能夠給那些遭遇不幸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也開始有了一份扶弱助殘的信念。他知道,終有一天,這些吃過的苦終會化作矯形器使用者生活的甜。

不同的戰場,共同的堅守——記國康輔具裝配部矯形器技師姚添

定崗:初出茅廬,風生水起

2014年,在即將升入大三的那個暑假,姚添得到了國康輔具裝配部寶貴的實習機會。由於技術棒、性格好、做事靠譜,姚添和老技師們的合作非常愉快,一年實習期滿,他順理成章地留了下來。

彼時,國康輔具裝配部的矯形器業務正蓬勃發展,與外部醫院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都在不斷延伸。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矯形器技術部決定將對外技術支援崗由原來的大家輪值變成專人負責,而初入職場的姚添以均衡的綜合能力成為最佳人選。接到通知的姚添痛快地答應下來——能直接瞭解臨床需求、迅速積累實戰經驗,這麼難得的鍛鍊機會,何樂不為?

當時,正在對外技術支援崗輪值的是比姚添早一年入職的許義超,有了姚添的加入,更是如虎添翼。倆人上午滿北京跑對接醫生、患者,下午把取好的型帶回單位制作矯形器,做好再反覆奔走於醫院與單位之間為患者進行除錯、試穿,直至達到最佳效果。日子過得雖然忙碌,也頗有樂趣。在矯形器技術部主任王芸的帶領下,這個兩人小分隊把北京區域的矯形器業務做得風生水起。

回憶起那段日子,王芸主任豎起了大拇指:“姚添技術學得紮實,性格也天生有感染力,更關鍵的是悟性好,對於合作方的需求一點就透。所以從一開始,便做得十分出色。”

不同的戰場,共同的堅守——記國康輔具裝配部矯形器技師姚添

深耕:全心投入,漸入佳境

2015年,北京朝陽急救中心與國康輔具裝配部的合作正酣,由於其急救性質,每天都會收治大量急症病人和交通事故傷者,支具需求十分迫切。從接手那天起,這裡便成了姚添放不下的牽掛。他常常天不亮就從南六環的家中出發去往東四環的醫院,對接醫生、跟蹤患者、悉心取型、製作除錯,天黑透了才回家。他說,每天早上一睜開眼,腦子裡都是那些內傷外患的患者畫面,他們等待矯形器裝配的迫切心情,是敦促自己前進的最大動力。

令朝陽急救骨科醫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姚添為一名碾壓傷患者做矯形器的事情。那是一名中年女性,她的右胳膊在交通事故中遭遇碾壓,導致粉碎性骨折,被送至朝陽急救救治。每天去那裡報到的姚添見證了這名患者的救治全程,也參與了大夫的方案制定。

為最大限度恢復胳膊功能與外觀,骨科大夫結合姚添的意見,制定了對患者受損胳膊同步進行固定和矯形修復的手術方案,大夫還對姚添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要求——術後裝配的矯形器要與外固定架連線,同時還要保證患者的胳膊可自由屈伸。

這是一個顛覆性的方案,對矯形器製作者的技術和耐心都是深度考驗。患者患側肢體上外固定架的跨度很大,上臂的外固定架下端幾乎已將肘關節覆蓋,矯形器的關節軸無法放置,關節自由度怎麼保證?如何實現矯形器和外固定架的完美融合?為了滿足醫生的要求,姚添潛心研究、反覆試驗,單是製作方案就修正了三次;裝配除錯期,更是在醫院和單位之間來回跑了十趟都不止。角度不對,改!連桿冗餘,改!患者體感不適,改!靠著較真的勁頭,姚添用了近兩週時間,做出了一副幾近完美的支具。

不同的戰場,共同的堅守——記國康輔具裝配部矯形器技師姚添

幾個月的穿戴後,患者來醫院拆架子並做進一步檢查,結論是——骨骼癒合良好、功能恢復如前,患者喜極而泣。那一刻,姚添特別開心,他欣慰於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這些年在專業上的耕耘最終化作了患者生活的希望之光。

成長:勇於突破,不斷創新

隨著時間的推移,姚添接觸的各色病例越來越多,對各類矯形器的特點都爛熟於心,開始逐漸有了自己的一套心得方法。2017年,國康輔具裝配部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一名腫瘤骨轉移患者,製作的一具角度可調的個性化定製版頭頸胸矯形器,便是來自於姚添的靈感。

在這一病例中,患者的頸椎、胸椎、腰椎都有腫瘤轉移,易發骨折從而導致癱瘓,亟需裝配一具矯形器,同時醫生向姚添提出具體需求——矯形器必須對患者的整個脊柱段都實現很好的限位功能。剛接到這個需求,姚添犯了難,如果採用普通的胸腰骶椎矯形器加成品頸託的固定方式,雖然固定作用好,價格也便宜,但不能根據人體姿態調節角度,頸椎以上活動也受限,患者長期佩戴會很難受;而若使用成批次生產的頭頸胸矯形器,對整個脊柱段又不能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

為了滿足醫生提出的需求,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姚添絞盡腦汁,把各類相關矯形器都在腦子裡過了一遍,最終提出了一版個性化定製方案:使用成批次生產的頭頸胸矯形器的頸胸段,與取型定製的胸腰骶椎矯形器相連線。這一定製版頭頸胸矯形器不但能夠調整高度、還能調整頸椎的角度,可以在充分保護脊柱的基礎上,保證頭部的活動性,大大優化了使用者體驗。

不同的戰場,共同的堅守——記國康輔具裝配部矯形器技師姚添

說幹就幹,姚添帶著取好的型和量好的尺寸回到單位,將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傳遞給了同事們,大家經過幾番討論,進行了嚴謹的製作,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做了部分改良,只用了兩天時間,該定製版頭頸胸矯形器便打造完成。患者佩戴後反饋非常好,腫瘤醫院的醫生也連連為國康的這一創新思路點贊。這次裝配,成為國康輔具裝配部的一次口碑之作,也是姚添為自己在外奔波的幾年,交出的一份圓滿答卷。

後盾:團隊同心,其利斷金

因為工作需要,許義超早在2018那年便退出了二人組合,只剩下姚添獨挑大樑,自此,姚添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最多的時候,他一天跑了五家醫院。“之所以對外業務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是因為有王芸主任和同事們在背後不遺餘力的支援。很多時候,我只要做需求對接、量尺寸、取型等前期工作,後續工作則帶回單位大家一起做。”

姚添清楚地記得那個汗流浹背的夏日,朝陽、豐臺、大興……他一天跑了三個區取型,都是即將出院需要對肢體進行矯形固定的病人,活兒要得很急。他回到單位的時候,同事們本已經馬上準備下班,但是一聽到姚添有需要,大家都默契地換上白大褂,倆人一組,問清需求,擼起袖子就幹。那一刻,姚添滿心感動。

在姚添心中,這群可愛的同事是他工作以來最寶貴的財富。王芸主任、邵建建組長、申兵、王文文、許義超、李向陽——這些從一入職就住在同一個宿舍區的兄弟姐妹們,多年來摸爬滾打、並肩作戰,在不同的崗位上,堅守著共同的理想。

當姚添第二天把做好的矯形器送到患者手中,合作醫院無不驚歎於國康反應之迅速、技術之精湛,而姚添知道,這是因為在自己背後,有著最堅強的後盾。

不同的戰場,共同的堅守——記國康輔具裝配部矯形器技師姚添

結語:實現自我,成就他人

六年如一日,姚添在工作上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精神狀態,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而每日居高不下的運動步數,則是他這些年的努力最直觀的體現。問他總是在外奔波累不累,姚添吐露心聲:“說一點不累是假的。但是看到這些形形色色的病例經自己之手實現人生的迴歸,便覺得一切付出都有了意義。”

不同的戰場,共同的堅守——記國康輔具裝配部矯形器技師姚添

這些年,姚添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初入職,他是心無牽掛的單身小青年,把全部熱情都獻給了工作;後來結了婚,和妻子是同行也是戰友,兩個人經常切磋技藝、交流心得、暢聊人生理想,舉止言談中開始有了男人的擔當;再後來,姚添有了自己的兒子,為父則強,從此前行路上再無畏懼,也因為這個兒子,他在小患者們面前,更多了一份父愛的溫柔。

談及對未來的期許,姚添笑言:“有可為之奮鬥終生的理想,有可同生共死的戰友,有可做強大後盾的家庭,夫復何求?希望透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能讓越來越多的患者儘快從逆境中走出來,擁抱更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存在,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