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給孩子的春節故事,從除夕講到十五

春節聽媽媽講述過年的故事

是孩子最幸福的事情

我為大家收集了四個傳統小故事

從除夕將到十五

念給孩子聽吧

故事一:

春節貼倒福

春節的時候,福字之所以要倒貼,傳說起源於清代恭親王府。那年春節前夕,恭親王按例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於王府的大門上。誰知,有個家丁不識字,竟將“福”字頭朝下貼在了門上。

恭親王福晉看了十分氣惱,就想鞭罰家丁。恭親王府的大管家是個善良又能言善辯的人,連忙跪下來替家丁求情:“稟告福晉,奴才聽說恭親王壽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這是喜慶的前兆啊!”

恭親王福晉一聽,覺得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到(倒)了,如果吉祥的話說一千遍,金銀財寶就能增加一萬貫。都說奴才沒學問,沒想到他還有這招式呢!”於是一高興,嘉獎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兩銀子。

這可真是因禍得福!

給孩子的春節故事,從除夕講到十五

故事二:

餃子的傳說

餃子是北方春節期間餐桌上必有的一道美食。相傳,餃子又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張仲景不但醫術高超,而且特別善良,經常免費給窮人看病。有一年冬至,天寒地凍,傷寒流行,許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了特別心疼,就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吃。病人吃了張仲景贈送的嬌耳,耳朵上的凍瘡很快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救人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子”,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免費給人看病的善舉。

給孩子的春節故事,從除夕講到十五

故事三:

湯圓的傳說

北方春節吃餃子,南方有些地區則吃湯圓。關於湯圓,也有一段美麗的故事。

有個神仙叫呂洞賓,喜歡到人間遊玩。有一年,呂洞賓化成一個賣湯圓的老頭兒,挑著一擔湯圓到西湖邊叫賣。有個小男孩看到了,嚷著要吃湯圓,爸爸就給它買了一顆。沒想到,那湯圓特別神奇,不等小男孩咀嚼,就一骨碌滑到小男孩的肚子裡去了。

更奇怪的是,小男孩吃了湯圓以後,三天三夜不吃東西。爸爸急得要命,急忙抱著孩子去找賣湯圓的老頭兒。

呂洞賓見了哈哈一笑,不慌不忙地把小男孩抱上斷橋,然後突然猛不防抓住小男孩的雙腳倒拎起來,喝起:“出來!”那三天前吞進去的湯糰,竟整個兒從小男孩的嘴巴里吐了出來。湯糰落在斷橋上,咕碌碌滾到西湖裡去了。

說來也巧,斷橋下生活著一條小白蛇,正好看到了從斷橋上滾下來的湯圓,便順勢張開嘴,“咕嘟”吞進肚皮裡去了。

這條小白蛇吃了湯圓之後,不久竟然化成了人形,給自己取名叫白素貞。原來,她吃掉的那顆湯圓,是呂洞賓的一粒仙丹。

而那個小男孩,就是許仙。據說,他長大後和白素貞還成親了呢。

給孩子的春節故事,從除夕講到十五

故事四:

元宵節的由來

漢武帝時期,有個大臣叫東方朔,善良又風趣。有一年正月,東方朔正在御花園欣賞梅花,突然發現有個宮女在一棵梅花後面掩面哭泣。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自從進宮後就再也沒見過家裡的親人,特別想念父母。東方朔見元宵哭得可憐,就決定幫幫她。

東方朔會占卜,於是跑到漢武帝那兒說:“本月十六玉帝將令火神君將火災給長安百姓,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元宵姑娘做湯圓最好吃,為什麼不讓她做一些供奉給火神君呢?另外,再讓全城的臣民家家戶戶掛燈籠、點鞭炮、放煙花,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再通知城外的百姓,十五晚上全都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長安城到處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非常熱鬧。宮女元宵的父母也進城觀燈,元宵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非常高興,於是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花。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給孩子的春節故事,從除夕講到十五

春節的故事有很多,我們選擇了最貼近孩子生活的美好故事。

在新的一年裡,我們陪著孩子相信來年生活的美好~

給孩子的春節故事,從除夕講到十五

用天然的心,陪伴孩子自然成長~

專注兒童感官教育,

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