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唐朝以前將茶葉與他物混煮的方法很鄙夷,為何後來會成為棄水?

漫長的時光流轉中,中國喝茶的方法也並非一成不變,不同歷史時期流行的喝茶方法也各不相同。如今的“報泡法”可往前追溯至明朝,不過那時“撮泡”的為條形茶。宋朝流行末茶點飲的點茶法,這在前文中得以詳述。再往前,煎茶法在唐朝大行其道。煎茶法與點茶法區別有二:前者需要煎煮,後者只需用開水點飲:後者在製茶時,還需將其中的茶汁榨去,以追求茶沫兒之白。在茶聖陸羽的《茶經》中,他對煎茶法倍加讚賞。卻對唐以前將茶葉與他物混煮的方法很是鄙夷,將其譽為“溝渠間棄水”。

與他物混煮的飲茶法由來已久,在史料中不乏此類記載。三國時期的張揖在《廣雅》中提到,在荊巴之地,人們將茶葉與蔥、姜一同煮成夔。唐朝樊綽在《蠻書》中提及茶中混煮之物有椒、姜、桂。而茱萸、檄子之屬,是西晉郭廣義《廣志》中所說與茶同烹之物。

茶中的古風

這種古老的喝茶方式,或許也解釋了茶葉作為飲品的由來。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的丁以壽認為:“飲茶脫胎於茶的食用和藥用,故煮茶法直接來源於茶的食用和藥用方法。從食用而來,用鮮葉或幹葉烹煮而成羹湯而飲,通常加鹽調味:從藥用而來,用鮮葉或幹葉,往往佐以姜、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湯汁而飲。”

不過,不論陸羽是否喜歡,這既能解渴又能充飢的茶,至今仍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存續,只是有一些將煎煮茶與諸物的方法改成沖泡。比如湖南湘陰的姜鹽芝麻豆子茶、四川的八寶茶等。在湖南益陽,人們乾脆將芝麻、花生、姜、陳皮等原料與茶葉一道,用特製的擂缽擂成糊狀,再衝泡成茶,名日:擂茶。雲南白族的三道茶更有意思,每一道都會用不同的原料:第一道“苦茶”,是用小陶罐燒烤大理特產沱茶到黃而不焦、香氣瀰漫時再衝入滾燙開水製成:第二道“甜茶”,需要在乳扇核桃仁和紅糖中衝入茶水;“回味茶”是第三道茶入茶的佐料又變為蜂蜜、花椒、姜、桂皮。事實上奶茶、油茶,也是此種混煮飲茶方式的遺風。這裡我們呈現的兩種:甘肅罐罐茶、廣西恭城油茶,鄱是特別有趣、又頗具古風的飲茶方式。

*本文摘選自《中華遺產》,分享內容僅限閱讀推廣與輔助購買決策,資源版權屬於原出版機構,喜歡雜誌的朋友,可以在雜誌鋪訂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