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糟漬”是什麼,中國哪裡最愛“糟漬”

自小生活在廣東,“糟漬”對我來說一直是個抽象概念。直到最近,在一家上海菜館點了一道糟鵝。不喜酒味的我,卻也能欣賞那份質腴飄香,襲人慾醉,開始稍微理解美食家陸文夫的話:“糟貨之味比酒更醇厚,比醬更清淡,是一種閱盡滄桑後的淡泊,同時又自然地帶有一種老於世故的深沉回味”。

“糟漬”是什麼

“糟”就是釀酒剩下的酒滓,粱秋實在《雅舍談吃·糟蒸鴨肝》一文就給出了很好的解釋:

糟就是酒滓,凡是釀酒的地方都有酒糟。《楚辭·漁父》:“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釃?”可見自古以來酒糟就是可以吃的。我們在攤子上吃的醪糟蛋,醪糟乃是我們人人都會做的甜酒釀,還不是我們所謂的糟。

“糟漬”就是以“糟”為主要調味料,用糟來鹽醃或者滷製食材,其實也就是釀酒的廢物利用。

“糟漬”是什麼,中國哪裡最愛“糟漬”

中國人很早就掌握了成熟的釀酒技術。我們初中都曾朗讀並背誦全文的詩歌《短歌行》中“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謂“杜康”就是釀酒的始祖人物,在這裡意指酒。《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自夏朝便有杜康釀酒,釀酒在中國也有五六千年歷史。

古代物質並不豐富,中國人又是最愛在食物上花心思的人,釀酒後剩下的酒糟自然要被正確地而又優雅地利用好。

所以糟漬就出現了,周代便有關於糟漬的記載,那可是比秦始皇出現還要早吶。最早的宮廷宴——周代八珍,即“淳熬,淳母,炮豚,炮 ,搗珍,漬,熬,肝網油”,其中“漬”就是用酒糟浸漬的牛羊肉。

東晉時期,鴻臚卿(官名,掌朝會時贊導禮儀)孔群嗜酒,丞相教訓他說:“你為什麼總是飲酒呢?沒看見酒店裡蓋酒罈的布,時間一長就爛掉了嗎?” 孔群回懟說:“不是這樣。您沒看見用酒糟過的肉,更為經久不壞嗎?”可以推測,在當時,糟漬還成為了肉類的一種儲存方式。

王丞相語云:“卿何為桓飲酒?不見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爛?”群曰:“不爾。不見糟肉乃更堪久?”——《世說新語》

不僅肉可“糟”,瓜菜也可“糟”。北魏《齊民要術》中便有糟瓜的記載,提到的糟瓜工藝就有多種,能讓糟菜保持翠綠,其中一種為:

瓜菹法:採越瓜, 刀子割;摘取, 勿令傷皮。鹽揩數遍, 日曝令皺。先取四月白酒糟鹽和, 藏之。

到了唐宋時期,吃糟之風頗盛。糟漬食材已涉及禽、蛋、魚、肉、海產、蔬菜等, 宋代古籍記載的糟貨多達幾十種。《宋史·食貨志》載,自仁宗皇帝起,兩浙轉運司專門設立官監,運糟至京師售賣,收入可觀。可見,當時糟已經在東京城廣泛應用,而且一些糟貨還成為了貢品,比如“糟淮白魚”。

其實,古人做糟淮白魚也是無奈之舉,古代保鮮條件落後,白魚又脆弱的很,離開水後應激反應劇烈,出水就死。淮河邊上的阜陽人便用酒糟和鹽醃製白魚,白魚經過醃製散發出迷人酒香,纖維堅韌,肉現殷紅。

宋朝仁宗皇帝就非常好這一口糟淮白魚,但宋代皇帝大多標榜自己勤儉愛民,宋有祖訓天子‘不得取食味於四方’。宋仁宗生病時,當時呂夷簡為丞相。皇后想找糟白魚滿足皇帝的口欲,便叫來丞相文靖公的夫人,說:“皇上愛好糟淮白魚,但祖宗舊制規定不能隨便向百姓索取,實在找不到,你家丞相是壽州人,家裡應該有吧?”

丞相夫人回家後,準備了十箱來進獻,丞相呂夷簡見了便說:“送了兩箱就可以了”,

夫人說:“送皇上的東西怎麼能不捨得呢?”

丞相說:“皇上都沒有的東西,身為臣子家裡怎麼能有十箱怎麼多呢?”

看來為人臣子,沒點心思真的做不來。

文靖夫人因內朝,皇后曰:“上好食糟淮白魚。祖宗舊制,不得取食味於四方,無從可致。相公家壽州,當有之。”夫人歸,欲以十奩為獻。公見問之,夫人告以故,公曰:“兩奩可耳。”夫人曰:“以備玉食,何惜也?”公悵然曰:“玉食所無之物,人臣之家安得有十奩也?”嗚呼,文靖公者,其智絕人類此。——《邵氏聞見錄》

到了明清時期,更是“入口之物,皆可糟之”,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糟漬都頗受歡迎。

《水滸傳》裡有一段:“卻有鄆城縣一個賣糟醃的唐二哥,叫做唐牛兒。”這時候,賣糟貨都成了商販謀生的職業,可見其在平民中的普及程度。

在權貴之家,糟貨也非常討喜。《紅樓夢》裡,寶玉喜愛糟鵝掌,挑剔的賈母看到席上的眾多菜餚,就挑了點糟鵪鶉吃,撕一兩點小腿肉來咂摸味道。

這裡薛姨媽已擺了幾樣細茶果來留他們吃茶。寶玉因誇前日在那府裡珍大嫂子的糟鵝掌鴨信。薛姨媽聽了,也忙把自己糟的取了些來與他嘗。寶玉笑到:“這個須得就酒才好。——《紅樓夢》

哪怕在清宮御菜中,糟漬也有一席之地,乾隆下江南御膳單就有糟春筍,糟鴨子,糟鹿筋糟豬腰子等十幾種糟貨。

糟貨的美味在詩文小說間保鮮了幾千年,除了因為其獨特的風味,還因為它有貯存食物的功能。到了現代,冷藏保鮮普遍,新鮮食物易得,糟漬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保鮮手段,加上含鹽量高,也不適應現代人口味,反而變得不再大眾化。

中國哪裡最愛“糟漬”?

在古代,糟漬食品在江南地區最為流行,出現糟漬食品的書籍也以江南文人著作居多,成為江南地方官年年賀歲的必貢品,時詩云:“紫禁城裡龍涎流,吳越糟貨歲歲香”,所謂“吳越”就是古時江浙地區的借代詞,來自於春秋吳國、越國的國名,吳越兩國建於長江三角洲地區。

時至今日,最喜愛糟貨的還要數江浙滬一帶。東北人離不開烤串,四川人血液裡是紅油,廣東人靠老火湯續命,而江南人的選單上是永遠不會漏掉糟貨。

上海人吃糟,有“夏令糟貨”的說法,夏天一到,熟食店便開始售賣糟貨。對於老上海人來說,聞不到糟香的夏天是不完整的。上海糟貨林林總總, 常見就是糟雞、糟鳳爪、糟帶魚、糟黃泥螺、糟毛豆、糟鴨胗和糟蹄圈等等。

“糟漬”是什麼,中國哪裡最愛“糟漬”

“糟漬”是什麼,中國哪裡最愛“糟漬”

糟雞是最活色生香的,一碟子皮黃、肉嫩、骨頭裡還有血絲的上好白斬雞,糟後立刻油脂散去,油色誘人,吃起來肥而不膩,得咬一口酒香充盈,讓人大快朵頤之後意猶未盡。

“糟漬”是什麼,中國哪裡最愛“糟漬”

糟雞

在上海糟貨中,名氣最大的是“糟缽頭”,糟缽頭的原料就是一些豬下水,像豬心肺、豬蹄、豬肝、豬大腸、豬肚、五花肉等都可以用上,用高湯文火在小缽裡慢煮數小時到酥爛,最後關火的時候,加上糟滷,湯汁濃白, 味鮮可口, 糟香四溢。

浙江人吃糟,要數紹興人。紹興糟方腐乳,紹興酒糟滷湯裡頭含有粒粒酒糟米。筷子輕輕夾開,綿密的腐乳透露著酒香,一下子和北方腐乳的大料香味區別開來。

江蘇人吃糟,要數蘇州人。在蘇州,冬日寒風凜冽正是糟魚上桌時,糟魚吃法很多,糟魚可以幹煎,也可以用來蒸,還有一種經典的做法是“汆糟”,“汆”是把食物放在煮沸的水裡稍微煮一下的意思。冬季,蘇州人往暖鍋裡投入糟魚,汆燙之後,糟魚白肉泛黃,骨酥肉爛,糟香撲鼻。

為什麼江南地區更流行糟漬?一個原因是江南地區從前盛產黃酒,黃酒是純糧食酒,酒糟產量大,且氨基酸、糖、醋和有機酸含量高,風味更佳。尤其在清朝,南方紹興一帶的黃酒稱雄國內外。魯迅的《孔乙己》便描述了在晚清時期,紹興的底層勞工結束一天的辛苦勞作後,都愛去咸亨酒店花上一點小錢喝上一碗溫黃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

“糟漬”是什麼,中國哪裡最愛“糟漬”

走出江浙滬,還有福建的紅糟,紅糟是福建人自釀一種紅曲酒的的酒糟,用紅糟作為調料烹製菜餚,算是閩菜的一大特色,出了福建還真挺難吃到。

糟有生糟、熟糟之分

生糟,是用糟和鹽來醃生的原料,用的時間長。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提到的糟肉,糟魚便是生糟,袁枚晚年隱居南京小倉山之隨園,其飲食所記述,多為南京的飲食習慣。“冬日用大鯉魚,醃而幹之,入酒糟,置壇中,封口。夏日食之。”就是講生魚醃製加酒糟,更像是一種儲存食品的方式,食用前還需蒸煮一下,一加熱,糟味難免會失去了不少。所以加工煮熟後,再澆點糟滷,味道會更佳。

而我們一般吃到的是熟糟,熟糟就是先將食材熟製冷卻後浸泡在糟滷裡,時間不過幾個小時,入味後直接食用,如糟雞、糟毛豆,但都屬於冷盤的範疇。

“糟漬”是什麼,中國哪裡最愛“糟漬”

家常的熟糟滷菜做法不難,糟滷菜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性強,無論是五花肉、白斬雞、豬肚還是毛豆、素雞,煮熟後用酒糟做成的糟滷汁浸泡冷藏一晚,都能成為夏日的美味佳餚,吃的時候還散發出淡淡酒香。

新手上路,嘗試做糟毛豆是不錯的選擇。將毛豆兩頭用剪刀開小口,清水煮熟毛豆,不要煮太酥以致發黃,保留一點脆脆的口感最佳,待冷卻後往糟滷裡一浸便可。口味清淡的浸半小時,重口味的泡上一天也是沒問題。

如果做白切肉、白斬雞,切塊也不能太小,不然容易鹹;在做雞爪、豬腳等膠質較多的菜時,還要用冷水衝乾淨油脂,以免糟滷結塊變質。

“糟漬”是什麼,中國哪裡最愛“糟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