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醬香型白酒鑑別六部曲,內行人:不懂酒之人,喝了也白喝

如果你問,中國最好喝的白酒是什麼?

大部分人會告訴你:醬香型白酒。

為什麼是醬香型呢?

第一,醬香型白酒的生產週期長,費時費力。

第二,濃香型白酒的風味,比醬香型的,更大眾化。

中國醬香型白酒鑑別六部曲,內行人:不懂酒之人,喝了也白喝

小編曾經在茅臺鎮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釀酒師傅說:“不辣喉的,回味短”的酒不是好酒。

可以不喝酒,但是不能不懂酒,不懂酒之人,喝了也白喝。

所以,品酒如品茶,只懷風月,不識經道,就如耕牛飲渠。品酒更是一門學問,需觀其色聞其香嘗其味每一步絲絲入扣、一氣呵成。

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一個最通俗易懂的、醬香白酒品鑑6步曲,分辨新酒,老酒,一學就會。

中國醬香型白酒鑑別六部曲,內行人:不懂酒之人,喝了也白喝

一、看。

首先,看酒液倒到酒杯或是搖晃瓶身所出現的酒花形成狀態,酒花多而密,散開較慢,可以判斷該酒是經過精心調製或是品質較好。

其次,把酒樣放在品評桌上,用眼睛正視和俯視,觀察酒樣有無色澤和色澤深淺。

在觀察透明度、有無懸浮物和沉澱物時,要把酒杯拿起來,然後輕輕搖動,使酒液遊動後進行觀察看酒的顏色。

經過勾兌調製的茅臺鎮醬香老酒,倒到酒杯中會呈現出微微乏黃的顏色,而新酒不會有乏黃的顏色。

中國醬香型白酒鑑別六部曲,內行人:不懂酒之人,喝了也白喝

二、 聞。

聞香是最基礎、也是很重要的鑑別酒質好壞高低的方法,正宗優質醬香酒香味濃、純正無雜味。

在聞香之前,我們最好準備點樣板酒,仔細聞它的香味並牢記它。

怎麼做?

首先置酒杯於鼻下二寸處, 頭略低,輕嗅其氣味。

最初不要搖杯,聞酒的香氣揮發情況;然後搖杯聞酒的香氣,凡是香氣協調,有愉快感,主體香突出,無其它邪雜氣味,溢香性又好,一倒出就香氣四溢,芳香撲鼻的,說明酒中的香氣物質較多。

檢查芳香氣味的濃郁程度,繼而將杯接近鼻孔,進一步聞,分析其芳香氣的細膩性,是否純正,是否有其它邪雜氣。

在聞的時候,要先呼氣,後再對酒吸氣,不能對酒呼氣。一杯醬香酒,最多聞三次就應該有準確記錄。

最好用右手端杯,左手煽風繼續聞。聞完一杯,稍微休息片刻,再聞另一杯。

中國醬香型白酒鑑別六部曲,內行人:不懂酒之人,喝了也白喝

三、 嘗。

將酒杯送到嘴邊,將酒含在口中,大約為4至10毫升,每次含入口中的酒數量,必須保持一致性。

先從香味淡的開始嘗,由淡而濃,再由濃而淡,反覆多次。將酒沾滿口腔,然後吐出或嚥下。用舌頭抵住前頷,將酒氣隨呼吸從鼻孔排出,以檢查酒性是否刺鼻。

在用舌頭品嚐酒的滋味時,要分析嘴裡酒的各種味道變化情況,最初甜味,次後酸味和鹹味,再後是苦味、澀味。舌面要在口腔中移動,以領略澀味程度。

酒液進口應柔和爽口,帶甜、酸,無異味,飲後要有餘香 味,要注意餘味時間有多長。酒留在口腔中的時間約10秒鐘。

用茶水漱口。在初嘗以後則可適當加大入口量,以鑑定酒的回味長短、尾味是否乾淨,是回甜還是後苦。

有的酒,一入口香氣就充滿口腔,大有衝噴之勢的,說明酒中含有低沸點的香氣物質較多,嚥下後,口中應該仍留有餘香,酒後作嗝時,還有一種令人舒適的特殊香氣噴出的,說明酒中的高沸點酯類較多。

品質好的醬香型白酒,順口、綿軟、無明顯的調香感和酒精味,無異味、無雜味。普通白酒,喝著粗糙、燥辣,不順口,飲後頭疼、口感、身體不適。

中國醬香型白酒鑑別六部曲,內行人:不懂酒之人,喝了也白喝

四、感受

入口不刺喉、飲時不上頭、新酒和雜酒刺舌尖,再品一點滿口散;陳年酒是成“團”進口進喉,從入喉到胃部,可謂“飛流直下”形成一條直線,俗稱“一線喉”,無酒氣散發至全身的感覺,越陳越不散。

當你一口喝到胃,胃的反應有燃燒感即是新雜酒,陳年酒是不會有刺激感的,而是胃慢慢有熱感漸漸傳遍至全身,有溫暖的感覺。

五、空杯留香

當杯中酒喝乾,新雜酒在杯子裡的留香很快消失,而陳年酒越陳,在杯子裡停留時間越長,陳年酒空杯留香時間長達兩三天。

六、體驗

新雜酒多指剛生產出來的醬香新酒,沒有經過三到五年以上的貯藏,一些易揮發的物質還保留著,多喝會產生口乾,想大量喝水。

陳年酒則是經過五年以上的貯藏,容易揮發的物質已經揮發很大一部分,所以酒體中儲存的易揮發物質少。自然對人體的刺激少,有利於健康,“不上頭、不口乾,醉後恢復快”。

中國醬香型白酒鑑別六部曲,內行人:不懂酒之人,喝了也白喝

以上是“醬香型白酒品鑑六部曲”,希望能幫到新老朋友們學會分辨醬香白酒的方法,從而懂得選擇價效比高的好酒,少喝酒、喝好酒、不勸酒,健康喝醬香。

一直以來,小編都認為,好的東西要用心去品,一罈窖藏多年的白酒,或是一幅耐人尋味的畫作、一部蕩氣迴腸的電影。不但要看其表面姿質,還要體味它耐人尋味的深層味道。

杯酒人生,不無道理。所以才更值得我們用心去品味酒本身的滋味,品味酒中的人生百態。

微信搜尋關注“國酒說”,獲取更多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