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蘭州拉麵和涼皮的“前世今生”

全國各地到處都開著正宗蘭州牛肉拉麵,蘭州人早中晚都得來一碗。據說與沙縣小吃並稱“北拉麵南沙縣”。以蘭州人的經驗,凡是被稱作蘭州拉麵的,中間加了“拉”字的都不算是正宗的蘭州牛肉麵,那蘭州的牛肉麵裡邊的蛋都是煮好的完整的雞蛋。很多地方都是煎蛋,它非常的不蘭州。

蘭州拉麵和涼皮的“前世今生”

師傅會將麵糰手上揉又揉,再左右扯開,腕上不停地回折,拉來拉去,拉到最後,雙手上抖動幾次,神奇的麵糰就變成了柔韌綿長,粗細均勻,根根分明的麵條。想吃二系手上折七扣,想吃細的折九扣,想吃如絲的毛細,可來回折十一扣等等,而且絕對不會斷裂。估計我們到蘭州所謂的拉麵館兒吃的都是二系。今天看了介紹之後,再到牛肉拉麵館,你可以很有底氣的,從寬到細,叫以下這幾種麵條兒的粗細。

最寬的叫大寬,往下走是二寬、韭葉、二細、三細,細的,毛細,最細的叫一窩絲,那粗細如棉線一樣,此外呢,還有一種叫喬麥稜,有三個稜邊,而是最為獨特,比較少見。所以說,如果你看過師傅拉拉麵,有種欣賞雜技的感覺。

蘭州拉麵和涼皮的“前世今生”

蘭州牛肉麵歷史很久,傳說起源於唐代西域的京城,可惜的是沒有實物印證,只得暫時認定蘭州牛肉麵是始於1915年,當時有一位回族廚師叫馬寶仔,做了第一碗蘭州牛肉麵,以湯為重,湯則以牛羊的湯加一定比例的牛肉湯,經澄清處理後使用,清香撲鼻。剛上市的時候,不叫蘭州牛肉麵,叫熱鍋子牛肉麵,在其後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裡不斷地被改進,終於名震四方,被賜予“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美譽,也被譽為天下第一面。

蘭州拉麵和涼皮的“前世今生”

也有人認為牛肉麵的這個發明者是當年穿梭在黃河兩岸的伐子客。蘭州,是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這個黃河河水暗流,漩渦湧動,較為湍急,黃河兩邊往來不得靠簡易的體型較小、且安全的羊皮筏子運送人和貨。羊皮筏子,就是把幾張羊皮吹鼓鼓的,上面綁上木架子的一種漂流工具。羊皮筏子來往兩岸,需要專業的筏子客來駕馭,而牛肉麵就是他們倒入早就做好的牛肉原湯,舀一碗黃河水,在筏子上架一個小爐子燒開,將生面條放入煮熟,撒上幹牛肉丁即可。這種素食牛肉麵可能才是蘭州牛肉麵最早的雛形。

蘭州拉麵和涼皮的“前世今生”

甘肅旁邊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前些日子很火的電視劇“山海情”就是在寧夏拍的。這裡邊的人物和故事,讓人很感動,感覺他們就像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一樣,能將黃沙戈壁變成塞上江南,山海情把寧夏的美食都盤點得差不多了,灘羊,羊魚面等等,每一個拎出來都是香瓜瓜。在山海情第四集,海吉縣吊裝移民辦公室的主任張樹成,要去黨少學習,走之前把吊裝移民工作移交給了主角馬德福,不知道什麼時候再見,這個張主任就請他吃頓好幾年沒捨得吃的最有名的灘羊。當一大盆的清燉灘羊肉端上來的時候,德福情不自禁地讚了一句,魅得很呵。張主任說,咱寧夏,這灘羊你在哪兒都吃不著,一點兒都不羶香,配合著他土裡土氣的方言,越發覺得這一口質地細膩、肥瘦均勻的灘羊肉非常好吃。

寧夏必須要說青海了。青海美食很多,跟甘肅寧夏是重合的,什麼雜脆湯,羊肉片豆腐粉條,蔬菜混合的燴麵片、青海老酸奶以及青海涼皮。甘肅天水涼皮就是當年三國江北堅守的城池產的。正不正宗就看麵皮的做法,就是麥面中參合一定數量的蓬灰,溫水調成硬麵團,再起精揉搓,等麵糰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岀澱粉,麵糰兒成為蜂窩狀物時放入蒸籠蒸熟,這叫麵筋。再將沉澱了的澱粉放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涼皮,蒸熟的的涼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兒,配上面筋,澆上醋辣油蒜泥,軟潤滑酸辣,可口爽口,是最具有西北特色的風味小吃。

在唐朝開元間,玄宗李隆基祖上,李家乃是甘肅隴西人,天水的西南稍子坡上就埋著玄宗家的祖墳,而坡下西頭呢,有戶柳姓人家,祖孫幾代專門負責守護著皇家祖墳,那遠在長安的李家後裔,感念柳家護墳之恩,每年清明祭祖,都要給柳家一些錢財表示感謝。說是在天水西稍子坡東頭,有一對姓何的父子燒炭為生,柳家的小女柳蘭是他家兒媳。

蘭州拉麵和涼皮的“前世今生”

有一天,何氏父子像往常一樣去山裡砍柴燒炭,媳婦在屋裡,揉麵趕面準備拉條子,突然間是天搖地晃,地震來了。柳蘭隨手將麵糰兒丟進水缸蓋上,跑出屋了,幾間房子全都被夷為平地。這次大地震很不幸,守皇家祖墳的柳家全部遇難。柳蘭悲痛地安葬了親人,和大家一起重建家園,可問題是吃的用的全深埋地下,吃飯得解決,政府的救濟又還沒到。挖出來的一點點糧食,快要吃完了,那怎麼活下去呢。就在一家人愁眉不展時,柳蘭忽然想到茅草房地震前,他揉的一塊兒面還在水缸裡。好在廚房是草木搭的,很容易就刨出水缸,他趕緊用手去撈,麵糰兒早已化成了一大把滑溜溜的面串兒,缸裡是黏黏的麵湯,還有些酸。這咋整呢?嘟嘟囔囔的面串子蒸饅頭,烙餅改麵條都不行。這扔了吧,又太可惜了。

她突然靈機一動,像牛肉麵一樣的麵糰,和上一些草木灰,草木灰含鹼性,面就會筋道,麥香四溢。乾脆又架起了爐火,將麵糊放在蒸布上,開始蒸了起來。撐岀來的,便是一層層色微黃光潤、細而柔韌的麵皮。不一會兒呢,全都蒸成了薄面皮兒,而最後那滑溜溜的麵糰子也上了鍋,蒸出了蜂窩上的面塊,切成小塊。跟切成麵條狀的涼皮一起,再撒上平時吃麵調味的鹽,蒜泥和油潑辣子,陳醋,皮薄柔軟,涼香酸辣可口,真好吃啊。一家人連吃了好幾碗,都覺得這個食物口感太棒了。

柳蘭之後,又將涼皮面筋拌好後,加了些菠菜,胡蘿蔔,綠豆芽,黃瓜,幹辣椒、茴香炸好熬麻湯,用香醋一點,口感又提升了不少。於是機緣巧合之下,發明的涼皮很快傳遍了天水城。後來拜謁祖墳的李家後人又學會了,帶入了宮中。據說玄宗十分的喜愛,美餐必食。不久之後,安史之亂爆發。涼皮的做法,又從長安傳到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由於咱們祖國幅員遼闊,地域不同,又有了麵皮,擀麵皮,烙麵皮等等各地風味不同的做法,口味也有麻辣酸,甜,香辣等。

除了這個生動的故事之外,也有說法是在秦朝的時候,涼皮就被愛吃的西北人發明出來了。作為祖籍在甘肅,生長在陝西的秦始皇,就是涼皮的最愛粉。美食的誕生,很難追根溯源。大部分故事都滲進了想象力豐富的民間傳說。那誰怪我們是好吃的民族,又會是一個會講故事的民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