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半生捕魚的“刀魚王”,如今成為長江守護者

在最近進行的一次長江口生態環境調查中,崇明東風西沙水域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數量約6頭,這是市生態環境局多年來觀測到數量最多的一次。而今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在長江水域崇明段進行魚類監測時,一網下去捕撈到近兩百公斤刀魚。長江全面禁捕效果顯著,而其背後離不開執法人員以及志願者堅持不懈地巡視。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彭海兵的志願者,他曾經有一個外號——“刀魚王”,如今他更願意被稱為“長江守護者”。

半生捕魚的“刀魚王”,如今成為長江守護者

圖說:彭海兵。徐程 攝(下同)

放下漁網保護長江

陳家鎮奚家港,是崇明區著名的漁港。在眾多停泊的漁船中,彭海兵的兩艘船隻格外顯眼,它們是護魚船,專門為巡查長江,監測水生動物而建造的。發動引擎,彭海兵駕船出港,他和三位志願者穿著“鱘豚使者聯盟”的制服,這次巡航的目的,是每月一次的生物監測。

半生捕魚的“刀魚王”,如今成為長江守護者

半生捕魚的“刀魚王”,如今成為長江守護者

圖說:陳家鎮奚家港

說起“刀魚王”的外號,彭海兵擺擺手:“那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想想也沒啥好自豪的。”1972年出生的彭海兵20歲就開始和人合夥做販刀魚的生意,後來又自己買船、造船,出去捕撈,生意做得最大的時候,手下有四五十條捕魚船,也曾經是持有刀鱭專項捕撈證的捕撈者。

“上世紀90年代長江刀魚還很多,最多的時候,一天我能收1萬斤刀魚,一網下去三、四百斤都很正常。”彭海兵說,他還記得那時的長江真是漁業資源豐富的寶地,但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讓這樣場景一天不如一天。漁船越來越先進、下網越來越深、網口越來越小、電魚濫捕層出不窮,這樣魚兒就遭了殃,最後一網3、4條刀魚都捕撈不到,彭海兵當時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了。

2011年的,位於崇明東部的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負責人找到彭海兵,說是要租借船隻,用於水生野生動物監測以及其他科研專案,這是半生靠捕魚、販魚的彭海兵第一次加入了水生動物與生態環境保護。2015年,彭海兵正式告別了捕魚、販魚的老本行。之後,他成立了“鱘豚使者聯盟”志願組織,成為了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的一名志願者,協助科研人員做科研專案,對長江流域的珍稀水生動物進行監測。

半生捕魚的“刀魚王”,如今成為長江守護者

圖說:彭海兵

見證長江又成樂土

曾經“靠江吃飯”的彭海兵,如今依然是“靠江吃飯”,只不過是換了一個方式。他出資新造了船隻,成立了船舶租賃公司,租賃給有需求的科研單位,目前和他常年合作的科研單位有六七家。

每月一次的巡查從奚家港出發,從團結沙開船到新河,最遠到東風西沙有約100海里巡線。因為彭海兵和手下的船老大常年捕魚,他對崇明周邊的水文情況與水生物資源豐富非常清楚,經常可以觀測到江豚出沒,下網試捕也是非常精準,為科研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彭海兵說,在巡查過程中,看到江豚是最讓他開心的事情。這種可愛的生物成群結隊出沒,二十年前經常可以看到它們拖家帶口在長江玩耍覓食,數量最多有十幾頭,但後來隨著長江過度開發,鮮有發現它們的蹤跡,直到最近兩年,隨著長江大保護的進行,江豚們又回來了,這讓彭海兵更加堅信,自己的轉行是有價值的,他的工作正在讓長江變回曾經生機勃勃的樣子。

半生捕魚的“刀魚王”,如今成為長江守護者

圖說:崇明刀魚王變身江豚保護員

捕魚半生,如今毅然放下漁網成為了“長江守護者”。彭海兵覺得,這是對曾經向長江無度索取的反思與彌補,也是為子孫後代造福。“不想以後有一天,當子孫們問起長江裡為什麼沒有魚?中華鱘、江豚去哪兒了時,我會無言以對。”而現在,他有底氣回答,長江依舊是魚兒的樂園,而其中也有著他的一份功勞。

新民晚報記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