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名家王汝剛領銜這出滑稽戲“有意思”,“雞肫皮甲魚殼”到“餓了麼”全都有

名家王汝剛領銜這出滑稽戲“有意思”,“雞肫皮甲魚殼”到“餓了麼”全都有

“雞肫皮甲魚殼”到“電冰箱、電視機有伐”,再到“快遞”“餓了麼”,滑稽戲《上海的聲音》用上海里弄最具代表性的聲音折射城市悄然變化,反映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改革開放40週年巨大變化。近日舉行的研討會上,專家學者為該劇如何做得更有上海特色獻計獻策。

根發堅持幾十年開菸紙店,是在等待他在此失蹤的女兒;糞船上工作的船孃,嫁給打架出名的塑膠頭;呂豔萍一心逼丈夫給自己一個“好日子”;插隊的小明回城了,卻是在里弄加工組釘胸罩釦子,他邊釘釦子,邊寫詩懷念他的詩與遠方……《上海的聲音》作為上海人民滑稽劇團、上海青藝滑稽劇團撤二建一,成立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後推出的獻禮劇目,刻畫出一幅活色生香的都市風情畫,由王汝剛、陶德興、潘前衛等滑稽戲明星領銜,陳靚、曾懿、許偉忠、徐英、郭力、韓麗萍、薛文彬等中青年演員加盟。

名家王汝剛領銜這出滑稽戲“有意思”,“雞肫皮甲魚殼”到“餓了麼”全都有

“上海滑稽戲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但勇於創新創造,而且擁有頑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和吸納包容品格。排練中,我們在以上海話為主基調的基礎上,融入各地方言,探索滑稽戲的新路徑。”中心主任兼主演王汝剛表示,《上海的聲音》加入滬劇、越劇、流行樂等多種藝術形式以及寧波話、蘇北話等方言。歌曲《冬天裡的一把火》《豬八戒背媳婦》、加拿大歌手艾薇兒搖滾樂都能在劇中聽到。王汝剛坦言,希望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觀眾在歡笑過後留有思考。

著名導演黃佐臨對王汝剛影響至深,“佐臨先生在上世紀60年代和滑稽戲有過親密接觸,他探索滑稽戲能不能升格為都市喜劇、江南喜劇、海派喜劇。我們希望《上海的聲音》在幾十年後還能為觀眾提供今日上海寫照。”編劇俞志清和徐頻莉深入生活,上糞船與船孃一起運糞,下弄堂傾聽爺叔當年的故事,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劇中還加入紅色文化元素,王汝剛飾演的菸紙店老闆根發一直惦記著父親是否是中共地下黨員。“滑稽戲中反映紅色文化題材不多,我們做了些嘗試,現在的美好生活離不開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這也是這部劇的主題。”

名家王汝剛領銜這出滑稽戲“有意思”,“雞肫皮甲魚殼”到“餓了麼”全都有

《上海的聲音》邀請國家話劇院導演吳曉江加盟,“我父親當年為劇團排過《阿q正傳》。我來排戲,劇團對我有要求,滑稽戲必須要‘噱’,我們儘可能把它做成一個有趣的戲。”上海市劇協秘書長沈偉民表示,看戲時宛如時光倒流,人物情節相當親切,彷彿解開了上海特有密碼。透過家長裡短,見證了城市發展變遷,充滿了上海氣息。劇作家宮凱波說,自己感受到了上海人為追求美好生活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小人物從滾地龍到上只角的奮鬥過程,被編劇放在一枚郵票、一部電話機、一個馬桶,一把房子的鑰匙上。”

中國劇協副主席羅懷臻強調:“滑稽戲發展到當代,除了要讓人笑,還要思考如何‘笑得有意思’以及‘有意思的笑’,笑中蘊含的深意是作品能否走得長遠的關鍵。”和傳統說滑稽段子不同,當下滑稽戲要有取捨,有節奏,不能為了眼前的“有意思”忽略長遠的“有意義”,對此《上海的聲音》做了有益的嘗試。在上戲教授戴平看來,《上海的聲音》已具有可流傳的優秀滑稽戲雛形,“滑稽演員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把自己定位為插科打諢的,而是在進行嚴肅的藝術創作。無論是《七十二家房客》還是《復興之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劇目,都是‘方言話劇’的實踐。講究故事性,講究人物分析,對喜劇作品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欄目主編:施晨露

本文作者:諸葛漪

文字編輯: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