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孺子牛》文學副刊4則

黃河大鐵牛

吳為山

唐代開元年間所鑄之黃河鐵牛雕塑群,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外蒲津渡。它以其體量、構造及造型的巨大張力予我以震撼!其單體與群體的組合營造了一個凜然的藝術氣場。

黃河自西北而下,浩蕩東流,古蒲津渡是古代著名的黃河渡口,據記載,黃河東西各四尊鐵牛,用作拉連橫跨兩岸鐵索浮橋,同時也是鎮橋之寶。歲月滄桑,黃河改道,雕塑被覆掩。沉睡千年之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被蒲津渡遺址考古隊挖掘出四尊鐵牛。每尊鐵牛旁都有一個牽牛鐵人,謂之“力士”,其體積之宏、分量之重、鐵質之優、造型之妙、工藝之精以及其科學與藝術相輔相成,實屬曠世之奇!它對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橋樑架設、冶煉鑄造以及黃河地理變遷等都提供了素材。它是我國造橋史上的奇蹟,也是雕塑史上的奇葩。它的雄渾氣象、意態風韻、寫實手法、裝飾風格等都令人回味品評,每思必有所得。

其主要有二:

一、唐代寫實雕塑除了秉承漢代雄渾厚重之風與秦代裝飾性寫實之風外,更大程度上吸收了西方寫實技法。這種以生理結構為基礎的意象形寫實,其內在的張力具體而充盈,這對我曾提出的八大風格論是一個補充。

二、中國雕塑藝術與實用科技的完美結合並不罕見,黃河鐵牛雕塑群是一個典範。

對於眼前的黃河鐵牛,以謝赫六法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和“經營位置”等傳統畫論概念來形容是頗為恰當的。頭與身體構成的勢態、比例關係,凸顯雄、渾、厚、重氣勢,不拘於細節的生理寫實,外輪廓的脊線有如大地山巒起伏,體態渾渾然,拙中見力的四肢和迴轉的牛尾組成了巨峰般厚實而凝重的主體造型,形成一個與地核相吸的牢固整體,牛氣襲人。這是“氣韻生動”之所在,是由雕塑的意象所散發的氣場。這裡所塑造的牛的體量是相對體量而不是絕對體量,所謂“相對體量”是指透過對牛的各部位的誇張構成,形成“以大觀小”的視覺想象,透過體量結構對比所形成的張力予人以“富瞻雄偉”的氣象。它是東方宇宙觀,具體說是天、地、人同一,集永珍於一體的表現意念。在蒲州任過職的清人周景柱在《蒲州府志》中對黃河鐵牛的描述有:“牛隻壯碩,闕狀雄特。所謂一元大武,此實稱之。觀其矯角、昂首、體蹲而力屓,足以任重,足以勵猛。堅足以抵,強足以距。其目似怒,其耳如聕。其處有度,其伏甚固。”此當可作我們理解牛之造型本旨之補充。

對“氣韻生動”的“韻”,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中曾解釋道:“韻當是在人倫鑑識上所用的重要概念,他指的是一個人的情調、個性,有清遠、通達、放曠之美,而這種美是流注於人的形象之間,從形象中可以看得出來的。”黃河鐵牛中四個策牛人的體態的扭動與迴旋,與牛之間的關係體現了起承轉合的互動,這種互動所產生的韻律生髮出韻味,它是“力拔山兮”之雄健美的烘托,是以柔美而映襯剛性的匠心獨運。周景柱的描述中有:“自牛之外,有柱,有山,並鐵為之。牛各有牧,或作先牽,或作回叱,其面目意色,各宛肖發……”這四尊鐵人,姿態各異,氣足神完。在骨骼、肌肉的刻畫方面,手法獨特。各部位骨點與肌肉表現結實、準確。在結構關係上骨肉相連,筋脈通暢,血性瀰漫,真氣盈盈。由此我們聯想起顏體的用筆骨法,這種生理結構的身骨與雕塑家的塑造之骨力相結合,情理融融,鐵骨錚錚。它正是雕塑構造中“力”之奧妙所在。

我曾提出以秦始皇兵馬俑為代表的裝飾性寫實風格。這種裝飾性寫實的表徵在於線與面、線與體之間交相輝映。其線不僅是形體的簡約表現,更是適合視覺和諧及審美期望的表現。中國古代雕塑中的線充滿了神秘、祥和的圖騰色彩。它與繪畫中的裝飾如出一轍。細分析黃河鐵牛體段的皺摺和流線,它是具有這種裝飾性特徵,恰如唐代韓滉的《五牛圖》。黃河鐵牛在大型塑造上取漢代雄渾寫意之象,融秦代裝飾寫實之風,形成朴茂、生動、雄渾、神秘的氣穆,在隱在的造型中充分把握了生理結構寫實的技巧,構成堅實的體而洋溢著原始生命力,這得益於唐代文化交流。梁思成先生指出:“盛唐之世(公元七世紀)與西域關係尤密,凡亞洲西部,印度,波斯乃至拜占庭帝國,皆與往還。通商大道,海陸並進;學子西遊,絡繹不絕。中西交通,大為發達。其間或為武功之伸張,或為信使之往還,或為學子之玄願,或為商人之謀利,其影響於中國文化者至重。即以雕塑而論,其變遷已極顯著矣。”由此可見,黃河鐵牛的寫實性較之秦俑更加接近西方寫實傳統,與中國佛教造像中的韋陀、力士造像遙相呼應,同屬一脈,這一理路應當成為中國傳統雕塑寫實風格中的另一個代表範疇。這種中西融匯之中的寫實以其深厚的多元性文化而透發出形式交錯的意味,體現出創造的魅力。

黃河鐵牛的價值也在於它將雕塑藝術與建橋科技相結合。我們在西漢《長信宮燈》中可以窺見古代藝人如何結合人物造型和青銅鑄造技藝處理排煙和調光的功能;在雲岡曇曜五窟之十七窟主尊造像中感受古代匠人利用雕刻菩薩託舉大佛手臂巧妙處理重心問題。黃河鐵牛雕塑群則將浩大的建橋工程與雕塑藝術巧妙聯絡起來,是力與美的聯姻,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蒲津渡浮橋鎮橋採用雕塑牛,具有文化寓意。《易經》雲“牛為坤,坤為土,土勝水”,以土寓意治理黃河氾濫,鑄牛以鎮,表達了古代人們美好的願望。另外,如此大規模鑄鐵工程,顯示了唐代的鑄鐵技術,據說兩岸鐵牛、鐵人等耗鐵一百六十萬斤,佔當時全國鐵年產量的五分之四,可見唐代具有建立如此重大工程的能力,也顯示了國家意志和時代精神。唐代杜佑所撰《通典》中記載唐玄宗主持朝廷廷議授意重修蒲津渡河橋:“橋自後魏迄唐初,皆橫百丈,連艦千艘,少見輒更,歲費不訾,於是開元十二年,唐明皇始下群議,乃鑄牛、人、山、柱,夾維兩岸,久成固矣。”這段記載充分顯示了黃河鐵牛雕塑群是國家工程,無論是鑄造和雕塑,都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從四位策牛人的服飾來看,可知分別是維人、蒙人、藏人、漢人。顯示了大唐盛世、八方來賀的理念。

另外,黃河鐵牛雕塑群的佈局龐大而別緻,極具創造性。牛之間的距離分別長達十米多,可以推算當時橋的寬幅。每頭牛下有六根鐵柱,入地深達丈餘,牛的底部與人、山、柱有縱橫相連,形成整體,牢不可拔。佈陣上。每個牛前面都有力士,四組之間,互為呼應,正應了中國傳統六法論中的“經營位置”。人與牛、牛與牛、人與人是一組會意、神通、相互開合呼應的和諧體。這在造型的整體安排上是一個不易處理的難點。

最後想要重申的是,我曾經將中國傳統雕塑風格大致分為八種風格型別:原始樸拙意象風、商代詭魅抽象風、秦俑裝飾寫實風、漢代雄渾寫意風、佛教理想造型風、宋代俗情寫真風、帝陵程式誇張風和民間樸素表現風。在考察了蒲津渡唐開元鐵牛雕塑群后,我覺得這組雕塑群所展示的美學風格與秦俑裝飾寫實風、漢代雄渾寫意風有一定的重合之處,又有一定的延展,它是對八大風格論的一個必要補充。

黃河鐵牛的價值還在於它激發我們對中國雕塑價值的再思考。有關滋生、流變、演化;有關形、神、氣、韻、勢;有關文化符號的標誌性;有關審美與實用、藝術與科學……

黃河鐵牛的價值更在於啟示我們對中國古代雕塑遺產的研究,其著眼點不僅限於宗教石窟、寺廟、皇陵墓道、陪葬,在寬泛而廣闊的民間造物與工程中同樣存在著豐富的研究資源。(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

淺議“當身而足”

焦 加

人們起房蓋屋,無不希望其堅固、結實,即使抗不了八級地震,也應經得起風雨,耐得住歲月。無論宅第將為誰有,牆總是築牢點好。如此說來,叮囑工人“好築此牆,勿令不牢”完全可以理解,是古往今來一般人的想法。

但也有一種全然不同的見解。清人姚元之《竹葉亭雜記》記其安徽桐城同鄉張若瀛,“歸田後,於西郭外創一園,名‘逸園’。欲速成,然(燃)燭施工,樓臺牆屋草草而已。有言其不堅者,答曰:‘我之年幾許矣,此足娛我,遑問我後耶?’”

這位張若瀛倒是想得開,樓臺牆屋草草,自己不嫌,別人擔心其不堅,自己反倒振振有詞。從“此足娛我,遑問我後”的回答,可見他創園只為自身遊憩,並沒想給子孫留作產業;所創之園既名“逸園”,也可見他壓根沒想過留給子孫。周公誡成王:“君子所其無逸。”(《尚書·無逸》)歷代聖賢總是告誡人們勿耽於逸樂而忘記憂勤,而張若瀛卻以“逸園”名其園,豈非有悖於聖賢之道?但如果考慮到他年富力強時也曾為朝廷效力,先後做過熱河巡檢、南路同知,且為官爽直,並未享受多少安逸生活,就可以理解,也許他覺得自己該做的事情都做過了,歸田後,除了安度晚年已別無他事,所以創“逸園”以備遊憩。而子孫則不同,他們未來的歲月還長,還有許多事情等待他們去做。且不說他未必有多少積蓄,即便家產可觀,也不希望子孫貪圖安逸,耽於享樂,所以把“逸園”留給子孫並不合適。

在私有制條件下,將房產留給子孫是普遍觀念,而房屋易主也是普遍現象,所以才會有“人自改換,牆固無恙”的經驗之談。也正因為看到了這種現象,才會有“此如傳舍,所閱多矣”的看法。這種看法雖然不是主流,卻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張若瀛顯然也受這種看法的影響,他跋其園額雲:“平地起樓臺,樓臺起平地。平地兮樓臺,樓臺兮平地。”這四句話頗似佛家偈語,耐人尋味。《竹葉亭雜記》的作者評論道:“此四語甚有意味,足發人猛省。”尤其是後兩句,平地拔起樓臺,樓臺變成平地,頗有“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意味,反映的卻不是自然規律,而是社會領域的滄桑變化。既然留給子孫的樓臺,子孫未必能保有,就不如取另一種態度,即古人所謂“當身而足”。南宋葉適說:

凡人衣食、居處、嗜好之須,當身而足,則所留固狹矣。然而念迫於室家,莫之贏焉;受牽於子孫,不能畢焉。四民百藝,朝營暮逐,各競其力,各私其求,雖危而終不懼,已多而猶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於一身故也。(《水心文集》)

在這段話中,“當身而足”似乎只是一個假設的前提:如果“當身而足”,那麼留在身後的東西就會很少。但是如果看作一個肯定的論斷,那麼“凡人衣食、居處、嗜好之須,當身而足”,其實也是一種有價值的人生態度。雖然這未必是葉適本人的明確主張,但聯絡上下文,仍可認為他與張若瀛有近似的看法。對於在身後留下產業,他說:“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孫,子孫不能守;甚至弄禍戮辱,水火盜賊……”還可能誘發某些災禍。正緣於此,“廣欲莫如少取,多貪莫如寡願,有得莫如無爭”(《水心文集》)。張若瀛所謂“此足娛我。遑問我後”,其實就是“當身而足”的意思。

“當身而足”的確少了許多麻煩,卻也帶來一些問題。將財產留給子孫的慾念,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的貪婪;卻也正是這種慾念,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創造和積累財富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社會發展。如果每一代人只求“當身而足”,那麼就不會有多少財富積累下來;如果每一代人都像張若瀛那樣,築園只為自身遊憩,而不惜將樓臺造得草草,那麼今天就不會有多少文物保護單位。然而,“當身而足”仍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對此別人似乎無權干涉。對獲取生活資料持“當身而足”的態度,並不意味著在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活動中也會“當身而足”。

明清之交的張岱在其《陶庵夢憶》中寫道:“四明縉紳,田宅及其子,園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園亭亦聊且為之,如傳舍衙署焉。”所謂“四明”,指明州、慶元府、慶元路、寧波府一帶,以境內四明山得名;所謂“縉紳”,直譯就是將笏插進束腰的帶子,也就是官宦人家,通常所謂士大夫。在當地士大夫中,“田宅及其子,園亭及其身”是約定俗成的做法。這種做法大約只適用於有錢人家,他們有田有宅,可以傳給其子;至於貧窶不能自存者,想“田宅及其子”也不可能。但即便是有錢人家,園亭也只及其身,究其緣由,“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不知將為誰有是其一。此外,園亭需要管理,須有一定經濟實力,如果其子孫經濟地位下降,不具備相應的物力和人力,那麼很快就會荒蕪破敗,形同無主也。

生 活 (外一首)

周所同

一杯水有口渴的時候。一粒米

有飢餓的時候。一條曲折奔波的路

偶爾也有散淡悠閒的時候

草木在露水中開花在霜枝上結果

低處牛羊望著高處山坡

天晴轉陰時陽光也會帶來風雨

塵世上的矛盾或悖論像常綠喬木

落下一片葉子又生出兩片葉子

比如廢墟有失敗的磚瓦勝利的虛無

比如螞蟻有一粒米的熱愛和憂愁

你看那些喧譁的水

下面一定埋著沉默的石頭

坦 白

喜歡的書都是閒書

喜歡的事一般都是小事

喜歡的人身上大都落滿草屑

和塵土;喜歡散淡喜歡無爭寡慾

偶爾也會喜歡老虎和豹子

就是喜歡缺失、隱秘、冒險和最終

殘留的火苗;清茶素食布衣是活命的

傾向。我喜歡一邊拒絕一邊挽留

像一盞燈因反對而愛上黑暗!

春雨中,逛小店

喬 葉

都說春雨貴如油,春雨大概也是知道這句話的,所以很是持重,輕易不肯下。待它下了,自然也不該任它白下。這個下午,接近黃昏的時候,聽著窗外滴答滴答的雨聲,我便打了傘出去。

雨不大不小,下得分寸剛剛好。有車燈照過來的一瞬,光中的雨絲顯得格外有質感。可只是站著看雨也是有些呆傻,總得貌似有些事兒做。最便捷最當然的選擇,就是逛家附近的小店兒們。這些個小店兒逛起來,真是讓我流連忘返,個個都愛啊。

“小翠醬蘿蔔”,號稱是喝粥必備,確實也是我家必備的。承諾是:所有的菜都是親自加工,絕不使用半成品,也絕不使用香精色素新增劑。吃過幾回後,我著實信了。售賣的自然不只是醬蘿蔔,葷素都有,儘量豐富。醬蘿蔔八塊錢一瓶,嘎嘣脆的醬黃瓜和韓國泡菜是九塊一瓶。葷的都是喜聞樂見的品種,論斤賣的:五香豬蹄三十六塊,豬頭肉三十九塊。論個賣的:鴨頭五塊,豆瓣小黃魚十二塊。看著品相,聞著味道,簡直都忍不住想去掃碼。所以我有時候逛這種小店故意不帶手機,怕自己忍不住。實在是不好忍住。

往前走,味道是一股特殊的濃烈,臭豆腐和烤麵筋的小店到了——也不是店,就是一個櫥窗式的小攤位。臭豆腐也罷了,我不怎麼吃。烤麵筋則是我的摯愛。吃了這幾年,我也眼看著它們一點一點地貴了起來。從一塊錢一串到五塊錢四串,如今是十塊錢七串,這種演算法就是在考食客的數學。不過於我倒是無所謂的,因為我喜歡按整數買。到了烤麵筋的攤位,我要麼就不上前,若是上前了就立馬掏錢,免得自己糾結。然後就看著老闆取麵筋,蘸麵醬,烤啊烤啊,烤了這面烤那面,再刷一遍醬,最後撒芝麻,裝袋。拿到手中,先吃一串,燙嘴的油香,迷人的筋道,難以言喻。

再往前是賣火鍋食材的店,叫鍋圈匯。第一次進去的時候,我驚呆了。這就是火鍋食材的小天堂,什麼都有,應有盡有。醬類的芝麻醬、沙茶醬、香菇牛肉醬、海鮮醬等等等等。調料類的花生碎、蒜蓉、香菜碎等等等等。肉類的肥牛、肥羊、黃喉、手撕毛肚、白千層、牛筋丸、青蝦仁、親親腸、腦花等等等等。素的更是琳琅滿目,豆類的、菌類的、蔬菜類的,一個單品都能分成若干類,如竹筍有片裝的、段裝的,年糕分蛋黃年糕、芝士年糕……此店讓我深刻地覺得,自己在吃上面的見識還很有限,進步的空間還很大。

拐過街角,又是一排小店:滷御燒肉、紫燕百味雞、皇城根醬肉、博愛牛肉丸子、北京烤鴨、岐山臊子面、春燕素食匯、五穀雜糧煎餅、漢中熱米皮、濮陽卷涼皮、金擀杖擀麵皮……似乎有插播軟廣告的嫌疑——店家們不會給我廣告費,以我的影響力也帶不了什麼貨——可也顧不了許多了。不寫下來我就覺得對不起它們。把它們的名號一一寫下來的過程,恍若是和老朋友們一一打招呼。它們各自的氣息撲面而來,盈滿肺腑。我確信,我愛它們,它們也愛我。

除了鍋圈匯之類特別與時俱進的小店外,其他小店都有年頭了。我生活的小區很舊,附近也幾乎沒有新樓盤,但據我認識的一個房地產中介說,我們周邊很少有房源,想要賣房子的人很少。為什麼呢?我問。他誇張地提高了聲音,回答道:大概是因為在這裡生活太舒服了,太方便了,太美好了!——這些小店,一定是這“三太”生活的重要功臣。

最後進的小店是一家小超市。我每次進去,都不會空手。是一定要買點兒什麼的。這次在蔬菜檔上居然看見了面條菜,真是喜出望外,儘管此麵條菜長得未免太過茁壯,一看就是超季超前的,不是完美的麵條菜。這種狀態的麵條菜,鐵定是大棚裡種的。野生的麵條菜還得半個月吧,還是天氣晴朗的情況下。不過,有的吃就很好了。它也是這個超市蔬菜裡最貴的了:五塊錢一斤。我買了半斤,又買了一小扎香菜,明天中午的麵條,就要靠它們倆了。

回去的路上,左手打著傘,右手拎著這兩袋菜,偶爾有雨絲落到發上。行在這春雨之夜,燈光旖旎,可愛的小店們夾道擁抱,讓我覺得自己簡直富足無比。

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孺子牛》文學副刊4則

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孺子牛》文學副刊4則

原標題:《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 《孺子牛》文學副刊4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