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瀘州舊時民俗記,不該忘記的地方文化

本文特別感謝瀘州已故民俗研究者梁心純老前輩提供的相關資料。

地方民俗文化,就是地方的歷史見證,被一代代當地人傳承,時至今日卻因為時代變革,逐步退出歷史的舞臺,特別是城區它的發展永遠是以淘汰和摒棄為宗旨,談不上對錯,卻又不無遺憾,一個地方的文化代表了這個地方的歷史嚴格和發展脈絡,雖然可以用不合時宜四個字就簡單的推諉掉,但是還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民族的特性一旦被摸出,這個地方必然缺少生機和自信,發展並不會因為民俗而被阻止,反而選擇性繼承,才能更好的彰顯地方的魅力。

瀘州舊時民俗記,不該忘記的地方文化

懷舊不是守舊,知道過去祖輩的歷史,才能更好的面對今天生活與生存的各種競爭和壓力,因為他們做出了一些態度和榜樣是值得後人借鑑的。

瀘州,舊時禮俗尚多,我們從一年伊始開始說起,目前可能農村還有部分保留,雖然並不需要完全復甦,瞭解一些還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在過去正月,初一,瀘州老百姓於天未黎明,即起而祀神焚香放爆竹,謂之接年燒子時香,接著向喜神方出行,這個被稱為“出天方”。

天明後家人起床,大家則穿上新衣冠禮神畢,依次拜賀,這個就叫“拜年”,然後吃食麵或吃湯圓,謂之搶元寶;是日元旦早餐忌吃飯,直到今天沽酒客家裡,初一早餐吃湯圓,就是搶元寶,中午則吃水葉子面,還延續了的。其實就是圖個好兆頭,並非迷信。我依然相信人還得靠自己,但是吉祥的行為幹嘛要拒絕。當然,很多人初一睡半天也有,今天熬夜的一些人,不願意早起。

瀘州舊時民俗記,不該忘記的地方文化

進食以後,與近族互相走賀;謁墓,就是瀘州人說的上墳,也謂之掛紙,北方人比較驚詫瀘州人初一就上墳掛紙,覺得晦氣,但是風俗不同,我們這裡沒有這種避諱。但是一些年輕人如今比較厭煩了,因為要早起,當然也有一部分覺得是形式,這就是個人看法,祭祖是本分,並不是父母祖輩的在的時候不孝順,死後才表現,所以我並不認可。

有人說,祖輩在的時候好好對待,不要死後表現,請問你怎麼知道人家對老人不好呢?慎終追遠也是傳統啊。

經過寺廟則進香,途遇相識者,見則一揖道賀,亦有屈膝為禮者,會於親戚處,則登堂叩頭,主人更以“百事如意”吉語相祝,卑幼拜尊長,則與之錢,曰“拜年錢”。

瀘州舊時民俗記,不該忘記的地方文化

家中神前香燈,終日不熄;不掃地,不啟箱櫃,盥洗之水勿棄於地以盆盛之;午晚兩餐亦可用飯或糖果米粑之類;入夜照簷燈綵燈。初三開衙,新汲淨水進屋,日進財,其禁乃解,初五城內各業開始貿易,謂之年已破五,迎接買主;初八寺廟街,燃點天燈,而各形之龍、獅、馬、牛、花燈等,亦出現;初九俗稱上九,城內婦女有登高之習;初十以後,入夜燈火鑼鼓深宵不息,十五為上元節,好事者竊天懷之首燈或鋪房之簷燈,送往乏嗣之家,以祝其生子,謂之送紅燈,潛竊農家菜園,曰偷青;男女遊行曰遊百病,攜來攘往通宵達旦,元宵後互請吃春酒,即以傢俱之酒肉、茶點待客。今天估計除了偷菜一部分人熱衷以外,其他都沒有了。

如今,初一凌晨放鞭炮也允許了,但是還有人焚香燭,謂之接年早餐食湯圓麵食忌飯(犯)、小孩向尊長拜年,給拜年錢,額度不斷增長,遇親友用吉利語相祝普遍,上墳掛紙放鞭炮普遍,春節期間互請年酒仍然沿習,將壽酒、結婚安排春節(農閒)期間,農村已成習俗,龍燈獅燈很少,其它禮俗逐漸消失。

瀘州舊時民俗記,不該忘記的地方文化

二月,清明前後十日,老百姓均備酒食香帛拜掃墳墓,曰“掛墳”,各姓氏之宗祠祀祭日獻清。族人聚會辦宴席曰清明會,更有男女野遊,席地飲酌者,曰“踏青玩山”;兒童有放風箏之舉。

縣屬福集鄉(如今是街道了)玉蟾關古寺,2月19日之香會,善男信女朝山者眾,鄰近各縣人士往者亦多。現時,清明日部分掃墓鳴鞭炮除了農村,城區公墓已經不允許了。

20世紀50——70年代,清明會基本消失,80年代始逐漸恢復,有的姓氏數十桌人越辦越火爆,只是內容有改變如不立族規家法等等,而且基本是農村搞這個,城裡人不可能,今天看來最遺憾就是城市人,失去了一種敬畏和傳承,不知道信仰何為?

2月19日玉蟾已不叫香會,而是朝拜觀音燒子時香,年有數萬之眾,其他各多鎮大小廟也很熱鬧。不過今天也不太多了。

瀘州舊時民俗記,不該忘記的地方文化

三月,城北小市水淹土地碼頭下首江濱,夢仙亭(又名洞賓亭),三月三日有‘蟠桃大會’,當時瀘州人多遊於此,寺中主持蒸麵為桃,從高擲下,乏嗣者獲取食之可生子,果若有驗,則加倍以酬願,寺中又有打兒窩,用小錢投擲中者,司亦謂生子之兆。雖然是迷信,也是一種美好願望心理安慰,各位應該知道,結婚後沒有孩子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很難過的事情。今天當然要相信科學,可是有時候心理暗示也很重要,心情好也是一劑良藥啊。

如今洞賓亭成了博物館,不搞這些了。

四月,四月八為縣屬石棚(當時的石棚鎮已經沒有了,如今只有方山鎮,方山曾經被納溪和瀘縣管轄過,如今屬於江陽區),方山雲峰寺浴佛香會,省內外各地,朝拜者頗多,該寺初五為大燭會,尤為鬧熱城鄉人家,以於初八裁紅箋架十字,或為種種復疊式,書著的語其上,止貼之壁柱曰嫁毛蟲:十八縣屬天洋鄉,寶鎮山之香會頗勝。二十八藥王會,城鄉廟宇、藥鋪進香還願者眾。

瀘州舊時民俗記,不該忘記的地方文化

今天,方山為旅遊勝地,遊者有的燒香拜佛,但不是趕香會燭會;城鄉嫁毛蟲習俗已消失,獻藥王、辦藥王會等也不多見了。

五月,五月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在門前插蒲艾,貼五雷天師符,用正方黃紙對角書白字,倒貼屋柱,謂可避免白蟻,供粽子鹽蛋於神前,亦以相贈,進飲雄黃酒,以雄黃書王字於兒額,謂可不生瘡疥;採百草煎湯沐浴,謂可驅除瘟疫。

瀘州城大小兩江河岸,於端午前三四日,即有龍舟競渡,計達十餘隻,其競渡激烈,甲於全川,至端午日,兩岸觀者如堵,並多買、租舟結綵遊於江中,或簫鼓為樂,至日旁晚乃散。鄉間場鎮有秋苗會及秋歌比賽。今天,端午節插蒲艾、吃粽子仍然普遍,其餘習俗漸廢,龍舟競渡已經看不到了,秧苗會、秧歌賽已消失。

瀘州舊時民俗記,不該忘記的地方文化

六月、六月六,居民暴曬書畫衣物,故有“六月六曬衣服”之諺;是日儲水作醬,經年不腐,十五前後擇吉日,以新谷之米作飯祭祖、獻天、喂犬後,計舉家尊幼依次而食,曰吃新。

立秋日煎清暑益氣湯,飲之以祛伏瘧疾,日服秋藥。今天,逢熱曬衣,但不全是六月六,鄉間仍有吃新先喂犬舉,相傳稻穀系扎犬尾飄洋而來,其餘習俗已廢。

七月,初一至初七,慶祝土地,初七為土地誕辰,城鄉均張燈結綵,唱戲劇,非常熱鬧。十五日俗稱鬼節,曰“七月半、鬼亂竄”,即中元節,慈善團體,多設盂蘭會作佛事,拯救孤魂,居民於前一二日,祭品錢帛香燭於家而焚之,曰七月半燒狀子,夜間澆粥施濟野鬼,曰潑水飯施孤。

現時,土地會已廢,城鄉燒袱子還比較普遍。

瀘州舊時民俗記,不該忘記的地方文化

八月,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居民住戶,必制餈粑,配月餅相饋送。兒童於是夜,必備紙紮張果老(即象月也),拈香於柑柚(即象星也),追逐遊戲,深宵乃散。好事者潛摘園瓜,擊紅綾配以鼓樂,送乏嗣者為生子兆,曰送瓜。

現時,互饋贈月餅家人團聚,其它習俗消失。

九月,初一至初九,居民有設九皇會者。九天均素食,謂素九皇,又初九為重陽節,瀘州人亦有效桓景避災,登高飲酒賦詩者,是日居民有釀酒舉,曰重陽酒。

現時,九月初九於1986年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定為“敬老節”、又稱“老年節”,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開展

敬老活動,已成為新的時尚,其它習俗也不存在。

十月,初一相傳為牛王誕辰,農人作餈粑,以少許附於牛角,令其休憩一日以為報。縣屬胡市鄉(今日為龍馬潭區胡市鎮)來龍寺,是日放牛王會,前往還願者日以千計,恆以菜油為酬儀,會期日,約收菜油數千斤,其油用泥田盛之,異常熱鬧。還有特興龍馬潭初一至初十舉行放生大會,許願者購龜、魚放於溪中前往赴會者眾。如今怕看不到了。

瀘州舊時民俗記,不該忘記的地方文化

冬月,冬月中在冬至日,望族有宗祠者,於是日族祀祖先,所謂冬嘗也。居民或吃羊肉,謂可禦寒;農家多宰年豬,又冬月中如庚申日,有掃墓築墓舉。

現時,冬至日有食羊肉習俗,農村有食黃南瓜糯米飯者,宰年豬還是有,臘月初八為臘八節,居民多煮食臘八粥,是日亦有舉行訂婚者,俗謂臘月八把香插。女子是日穿耳。

十六日封衙,又謂倒衙,二十三日掃舍祀灶,僧尼前幾日備送灶疏焚化,相傳灶神於是日夜上天,奏舉家人善惡。自祀灶後,治辦年事甚忙,飲食陳設奉禮之物類,城鄉則百物頓增,如書春聯者,售門神假面具者,售香燭銅警者,應時而至,春光訊息已早已經到了。

老百姓中男則結算帳目,制具掃除,女則製糖果食品,凡洗濯拂拭張貼等舉,往往到除夕不能已,蓋以來春半月之歡樂閒暇,皆基於此。今天很多人說過年沒有年味,是沒有了,你們又看不起舊民俗,又要叫喚沒有味道,真的不好將就的,沽酒客奉勸各位還是消停點,要嘛嘗試恢復一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