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作者柏光嶽

中國烹飪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濟南作家協會會員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作者

順著濟濼路往北,過了小清河,在黃河南側這個片區,就是濼口古鎮的“地盤”了。這裡是古代濼水流入濟水的地方,因此得名。《水經·濟水注》中記載,濼水“北流注於濟,謂之濼口”。此處是跨越黃河北出濟南的門戶,也曾是濟南的一個重要碼頭,是濟南交通上的“咽喉”。

古人將“濼口”寫作“雒口”,而“雒”與“洛”相通,“濼口”在舊時也稱“洛口”。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一九三零年左右的濟南地圖

由此可見,濼口、雒口、洛口3個名稱在上千年、不同朝代中一直沒有形成固定用語,而是不斷被交叉使用。

濼口古鎮因鹽運而興,因黃河而旺

歷上濟水演變為大清河,濼口占據兩河交匯的有利地勢。早在漢代,濼口就是濟水沿岸的重要碼頭。宋代以後,大清河奪濟水河道,濼口變成了大清河上的一個重要碼頭。到明代,愈加繁華,當時,濟南、泰安、東昌、兗州、沂州、曹州等地所用的食鹽都由濼口轉運,木材、藥材、毛皮等貨物也在這裡集散。一時間,濼口成為商業重鎮,富商大賈麇集,菜館酒樓佈滿街市,樓船往來,非常熱鬧。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洛口黃河碼頭

當時,濟南的黃河航運,下可直通大海,上及魯南、河南、山西等地,集市貿易興盛,濼口鎮中商店林立,被稱為“小濟南”。1855年至1901年間,濼口古鎮內有30餘條街道和百餘處商鋪,部分割槽域繁榮程度甚至超過了濟南主城區。對於濼口古鎮的繁榮景象,明清時期更有王象春、朱照嘉等文人墨客以詩詞記述。

濼口古鎮因鹽運而興,因黃河而旺。山東自古以來便得“魚鹽之利”,是全國產鹽重地,食鹽行銷歷史也頗為久遠。作為聞名全國的海鹽集散地,濼口碼頭已有2000多年曆史。齊桓公稱霸中原時期,濼口成為中國首部鹽政大法首施之地。明代,政府為解決食鹽運轉問題,將凡是通向鹽場的河道都進行開發利用,大清河、小清河、京杭運河成為山東食鹽運轉的主要河道,濼口古鎮也成為明清時期重要的鹽運中轉樞紐。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從黃河大壩看洛口鎮

舊書中載:“在濼口鎮外,每天差不多有一二百號帆船停泊著,這些帆船有來自河南的,那些船裡運載著黃河流域上游各省的貨物,像桐油、紙、茶、水煙與漆等,都由濼口卸貨,然後由濼口再運赴濟南或從小清河運到利津去。還有來自黃河下游的,多數是鹽船,因為山東沿海各縣是產鹽的區域,這些鹽都得由水道運到濼口,再轉發到別省去。”曾是黃河第一水陸碼頭和物資集散地。

黃河南岸碼頭,也就是靠近濟南市區這邊的碼頭,被稱為“上關道口”,是官渡碼頭。還有一個較小的民渡碼頭在“上關道口”東三四百米的地方,被稱為“下關道口”。“下關道口”主要是由一些小船運送過往市民和物品等。民國時期,黃河南岸碼頭相鄰有多處,停泊代桅杆之大船者為貨物碼頭,還有坡岸邊之較小碼頭,多為搭乘過河百姓之載人碼頭。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洛口城牆

清末時出版的描寫濟南最有名的古典名著《老殘遊記》第四回《宮保愛才求賢若渴,太尊治盜疾惡如仇》中有這樣的描述:“出濟南府西門,北行十八里,有個鎮市,名叫雒口。”

100多年前,濼口碼頭依然繁華熱鬧。清末,膠濟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濼口黃河鐵路大橋落成通車,更對濼口鎮的經濟發展和繁榮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而這座鐵橋自從落成之日起,就成為濼口最重要的建築,也成為了濼口的代名詞。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洛口街景

《濟南簡史》記載:“濟南北郊濼口鎮,是著名的水上碼頭,為古代山東黃河上最大的渡口。”隨著津浦、膠濟鐵路相繼建成通車,黃河商船運輸糧食、土產大多在濼口古鎮卸船轉運,濼口古鎮發展成為黃河“第一水陸碼頭和物資集散地”。

1927年,張宗昌又在濼口和成豐橋之間修了一條馬路,稱義威路,因張宗昌號稱“義威上將軍”而名之。義威路修好以後,對於溝通濼口碼頭和商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全國各地自水路來的貨物,透過這裡順利地進入商埠,而在商埠區內加工而成的各類商品,也透過濼口運往全國各地。與此同時,沿義威路兩側,一些商戶慢慢多了起來,並逐漸形成規模,濼口水運達到興盛期。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小清河航運

濼口碼頭是北出濟南的重要門戶。

別看濼口鎮只是黃河岸邊的一個小鎮,卻和很多大城市一樣,有著自己的城牆。這道城牆是石頭砌成的圩子牆。1848年開始修建,城牆只有東、南、西三面,北面則是背靠著清河(後為黃河)的大壩,作為天然城牆,形成了濼口鎮城牆。牆上開設了南門、西南門、西門和大壩門,每道城門上建有城樓。濼口鎮的圩子城牆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500米,牆高6米,城牆頂上寬2米,能通行民間車輛,牆外還有一條圩子河。城內房舍整齊,街道平夷、縱橫交錯,有“三十六街十二巷子”之說。鎮上人口最多時有居民4000餘戶、15000餘人。

濼口作為歷史上幾度興盛的河運古鎮,既有過文人雅士的園林別墅,也有過鹽商巨賈的深宅大院,還有過販夫走卒的普通民居。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1913年1月,應鹽商要求,黃臺橋至濼口碼頭鐵路鹽運專用線(清濼小鐵路)改建標準軌距工程開工。當年6月完工,並與津浦鐵路濼口站相接,全長7。8公里,改稱為津浦鐵路“濼黃支線”。1938年被日本侵略軍拆除。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糖醋黃河鯉魚

作為古代航運重鎮,濼口古鎮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老字號更是承載和傳承了中國的工商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清末,洛口鎮上的“繼鎮園”“飯主,松竹樓”飯莊“四季春”飯莊,等餐飲老字號,生意興隆顧客迎門,他們利用地利優勢,就地取材,烹製出許多富有特色的名菜,洛口鎮周邊水域面積較多,小河溪流縱橫,物產豐富,如莆菜,茭白,蓮藕,黃河鯉魚,鯽魚,墨魚,黃鱔,泥鰍,年魚,草魚,清蝦,小螃蟹等他們適時選材,熟知物性,操作簡練,烹製出了許多地方名菜。

擅長烹製小魚小蝦淡水魚類,及水生菜類,總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烹製方法,

如荷葉肉,荷葉粥,紅燒瓦塊魚,蝦籽熗茭白,水晶藕,醬燜泥愀,湖菜雞塊,幹怍鱗魚,醋烹鯽魚,清燉鯽魚,用洛口醋烹製的,糖醋黃河鯉魚,草包包子等都成為了日後濟南飲食的代表。豐害了濟南菜的品種,增加了濟南菜的內幽。洛口幫菜品是濟南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濟南洛口鎮與洛口幫菜品

蝦籽愴茭白

1951年,濼口圩子城被拆除,原址上鋪成環城馬路,古鎮風貌隨之漸漸消失。人口逐漸減少的濼口鎮也被納入北園鎮管轄,

目前在北園還有幾家飯店在經營洛口幫菜,不過現在稱為北園菜,興意興隆,如楊家北園菜館需提前預訂。

壬寅正月二十日扵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