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石泉池河鎮:紅薯地裡的金疙瘩

石泉池河鎮:紅薯地裡的金疙瘩

“袁家苕果子,15一斤,電話……”,明星村幹部曹遠斌的朋友圈裡出現了這樣一條廣告,下面回覆的人特別多,“幫我買十斤”,“我要五斤”…… 這裡提到的苕果子,其實就是紅薯幹,石泉方言叫苕果子,是當地一道祖祖輩輩、男女老少都十分鐘愛的傳統零食。其製作方法也很簡單,新鮮紅薯切條蒸熟後,經大陽曬或烘烤,得到紅薯幹。一般直接食用或者和米飯一起蒸。

石泉池河鎮:紅薯地裡的金疙瘩

“袁家苕果子在我們村上是出了名的,手工製作,色澤豔麗,軟糯香甜。單價從12元一斤,賣到了15元一斤,不提前預定一般壓根兒買不到。袁家苕果子的傳承手藝人叫袁國慶,四十多歲,一輩子老實本分,是個地道的農村人”池河鎮明星村副主任曹遠斌說。 “以前,老一輩的種紅薯基本都是用來餵豬,剩的才會做成紅薯幹,給小孩老人當零食吃。2007年過年的時候,城裡親戚嚐了我做的紅薯幹,特別喜歡,說是比外面超市賣的紅薯幹好吃多了,口味沒得那麼甜,也沒加色素和香精”袁國慶說。 親戚的話讓袁國慶想到了苕果子的創業專案,這是之前他從未想到的。“新鮮紅薯不好存,拿到街上賣也才幾毛錢一斤,用來餵豬也浪費,倒不如做成紅薯幹,賣給城裡人,他們還稀罕”袁國慶心想。 剛過完年,袁國慶就立馬把幾塊地進行了整理,直接種成了五畝的紅薯,望著這片地,袁國慶感覺心中埋下了希望和財富的種子。

石泉池河鎮:紅薯地裡的金疙瘩

在夫妻兩個的努力下,苕果子被一批一批的生產出來,可是怎麼賣,袁國慶傻了眼,兩口子只能拿到市場上吆喝,買的人寥寥無幾,袁國慶有點著急。2015年,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開始註冊了微信,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也打起了廣告,但始終反響平平。

袁國慶有些灰心喪氣,想著還是養蠶靠譜些,便把精力開始投入到養蠶上面,一年三十多張蠶,夫妻兩個忙得不可開交。可正當養蠶紅火時,妻子卻被診斷為內風溼,一年兩萬的看病支出不說,妻子還被建議不能養蠶。袁國慶再次被命運打擊,於是,他想著出門打工,可是自己啥都不會,總不能只幹體力活,再說打工也只能吃年輕飯,家裡孩子老人他也放心不下。終於,袁國慶決定在產業上另謀出路,思來想去,覺得苕果子還是個好專案。 於是,袁國慶決定轉變思路,從根兒上開始改革。他先在網上查了一些生產紅薯乾的資料,然後引進了新的紅薯品種,相比本土紅薯,新品種不僅澱粉含量少,而且糖份高,製作出的紅薯幹甘甜軟糯,顏色透亮,大大提升了品質,這個新發現讓袁國慶欣慰不已。於是,他當即決定擴大規模生產,這次一口氣種下了十畝的新品種。

“源頭解決了,我又開始琢磨購進烘乾機和蒸煮機,要想大規模生產,光靠自家的兩口大鍋肯定不行,量和品質都要有保證才行”袁國慶說。接下來他又思考市場銷路問題,在朋友的建議下,袁國慶很快聯絡到了縣上的供銷社和石泉老城的幾家土特產店,對方對他的紅薯幹專案十分感興趣,並承諾只要品質高,味道好,可以進行訂單收購。 很快,袁國慶憑著對自己產品的自信,開始轟轟烈烈搞紅薯幹生產了。沒想到第一年,他的紅薯幹就徹底火了,每天打電話給他的商家和個人絡繹不絕,他和妻子也是白天晚上忙碌不停。 “現在石泉老城和春潮廣場土特產店賣的都是我們家的苕果子,漢中進貨的商家也越來越多。我每天要送兩批貨下山,找車給他們送過去”。袁國慶對自家的苕果子生意很是滿意。

石泉池河鎮:紅薯地裡的金疙瘩

“現在我只是個體戶,一年紅薯幹能賣十五萬左右,由於產量有限,好多人買的時候常常沒得貨。下一步,我準備和幾個合夥人一起開個加工廠,成立自己的公司和品牌,透過招募工人、學徒,更新裝置,實現大規模生產。銷售上我想把石泉所有的特產店都發展成我的代理商,以後還會成立自己的電商團隊,透過抖音和一些網路平臺把我的苕果子賣到全國各地”袁國慶說。 十年的摸索,讓袁國慶成熟了很多,在苕果子產業的支撐下,家裡也越來越富裕,2019年還建起了兩層的樓房。 “光我們兩口子做肯定不行,挖紅薯、運輸、洗切,這些雜活兒,一年下來至少要喊六七十個活路才行,一個人的工資每天在100—150塊錢,算下來這些花費都要七千多,跟前這些戶上基本都給我們做過活的”袁國慶說。

石泉池河鎮:紅薯地裡的金疙瘩

據悉,近年來,池河鎮高度重視培育文化產業,其中手工作坊更是成為“金蠶小鎮”旅遊的一大特色。“豆腐乾、芝麻糖、魔芋豆腐、苕果子、拐棗酒、桑葚酒等”民間作坊也在本土遍地開花,巧妙地將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旅遊產業相融合,有力促進了產業鏈條延伸,促進了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實現了職業農民身份轉型,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石泉池河鎮:紅薯地裡的金疙瘩

“現在,池河鎮有明星‘醉美桑海’和五愛‘荷塘月色’兩個景區,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像我們小作坊生產的東西都成了稀罕貨,無論是景區、路邊攤,還是鎮上農貿市場和超市,都有我們的產品”袁國慶說。

作者:曹景

編輯:王晨偉

責編:鄭黎波

主編:姚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