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沙縣小吃征服長三角——滬蘇浙皖共有3.8萬家門店,佔全國的43%

沙縣小吃征服長三角——滬蘇浙皖共有3.8萬家門店,佔全國的43%

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店面,一塊紅黃兩色的招牌,幾張小桌,再加上一口終日盛著豆腐乾、茶葉蛋的煮鍋,就是沙縣小吃店最常見的配置了。早期的店面還要簡陋些,一口煤球爐、兩口精鋼鍋,扁擔一挑,就能走街串巷開賣了。

不過別看沙縣小吃店面不大,投入也不多,但據統計,沙縣小吃全國門店超8。8萬家,是肯德基門店數量的10倍,麥當勞門店數量的25倍。有人戲稱,沙縣小吃才是快餐界的“巨頭”。

而沙縣小吃最大的市場,就在長三角。據不完全統計,滬蘇浙皖四地約有3。8萬家沙縣小吃門店,佔到全國門店總數的43%。

“長三角是中國小吃競爭最激烈的區域,本土江南小吃歷史悠久深入人心,沿著長江而下帶來了口味獨特的成都、武漢小吃,外加粵式小吃做工精美,眾多小吃都在長三角匯聚。”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曾對媒體表示,沙縣小吃能夠在長三角市場站穩腳跟,費了很大力氣。

沙縣小吃,本身就是不斷融合和創新的產物。翻開沙縣小吃的選單,既有北方餐桌上常見的麵條,也有南方人常吃的粉乾和米線。至於極具閩南特色的芋餃、艾粿和餈粑嘛,自然也在其中。沙縣地處閩中,歷史上,沙縣境內的居民,從中原地區南遷而來,北方漢民族的麵食文化和南方閩越先民的米食文化在這裡融匯,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手藝。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於人多地少,沙縣村民開始在周邊城市以賣小吃謀生計,由此開啟了沙縣小吃逆襲成為國民美食頂流的開端。

為了發展小吃業,沙縣下了大力氣。當地曾有全國唯一以政府名義成立的“小吃辦”。2000年,縣領導親自掛帥,同時大膽鼓勵鄉鎮幹部停薪留職帶頭經營小吃。最初,沙縣小吃只是在福州、廈門等福建省內城市經營。但隨著省內市場飽和,不滿足小市場的沙縣人,將目光瞄準了更廣闊的天地。

“一元進店,兩元吃飽,五元吃好。”這曾經是沙縣小吃的宣傳語。經濟實惠的定位,為沙縣小吃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走出福建省時,沙縣小吃有三個方向:南下珠三角,北上長三角、北京及中部城市,漂洋過海在國外經營。

沙縣小吃往南走是珠三角,當時東莞、廣州、深圳有大量產業工人,對沙縣小吃需求巨大,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廣東成為沙縣小吃的最大陣地。2001年,沙縣在廣東各大城市的店面達到 6000 多家。

往北走便是長三角,儘管長三角也是產業工人的聚集地,但沙縣小吃在長三角,尤其是上海的征途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江南本身就有非常多的特色小吃,沙縣小吃知名度不夠,很難進入當地主流餐飲市場。

2002年,為了打入長三角市場,敢拼敢闖的沙縣人調整了沙縣小吃過往經營策略——

當時沙縣專門派團隊去上海駐點,研究上海市場特徵,包括消費人群結構、口味、本土小吃、市場推廣手段等等,結合上海市場特徵對沙縣小吃進行了本土化創新,為此,沙縣相關部門曾組織在上海城隍廟舉辦了兩天的沙縣小吃推介會,請了上海各界來參與品嚐。經過兩年摸索與經營,2004年,沙縣小吃在上海的店面達到1000多家。在上海成功後,沙縣小吃迅速在長三角各個城市開枝散葉,其規模迅速超過珠三角地區,成為沙縣小吃最大市場。

征服了長三角人的胃口,沙縣小吃江湖地位也由此奠定。

蒸餃的自動化生產,花生醬、炸醬等各類配料的集中供應,統一形象標識、服務,由中央廚房自動化生產原材料,為全國沙縣小吃門店提供高質量保障的供應鏈,是沙縣近年推動的革新。如今,長三角各地街頭經常會看到升級後的沙縣小吃門店,店內環境實現了標準化、流程化管理,乾淨整潔。

一個小吃店,已經富了一個縣。現在,沙縣小吃年營業額達500多億元,全縣外出經營小吃6萬多人,輻射帶動就業30萬人以上,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

欄目主編:孔令君

本文作者:江南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邵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