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南陽,臥龍崗。一位身長八尺的年輕人經常對周圍的人說,自己是管子在世。可是鄉間的人哪裡知道管子是誰。他們只認識用來生火的管子。但是這位年輕人並沒有洩氣,他總覺得有那麼一天,就如這臥龍崗一樣,睡醒的那天就能翱翔天宇。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不用說,他就是諸葛亮。而後來他真的成了那條翻卷天宇的龍。

幸得孔明

建安十二年,落魄的劉備又遇到了一件麻煩事。

唯一的謀臣徐庶也要走了。這一次是因為老母親被曹操給抓了。當然走之前,他依舊非常有誠意地向劉備推薦了一個人。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主公要是得到了這位大賢者,定能匡扶漢室”。徐庶信誓旦旦地說。這一點,劉備肯定是信以為真,畢竟這年頭願意出來跟他混的人實在太少了。特別是這些優點文化的讀書人,更是少之又少。

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一方面是人情,另外一方面也是有點私心。畢竟諸葛亮也算是自己的朋友。常年呆在臥龍崗,唱著鄉曲,種著田。算年紀也已經27歲了,在古代三十而立那也沒有幾年時間了。

好吧,既然是你徐庶推薦的,那就去唄。

凡是有本事的人,總是要抬高自己的身價,不可能一次就成功。

劉備為了請出諸葛亮還真的去了三次。諸葛亮一看,誠意已到,那就跟著他出去混唄。當然就這麼出去混沒有露兩手,劉備可不會器重他。所以,在他的茅廬裡,兩人相談甚歡,還製作了一份《隆中對》。成了後人仰慕的神作。

浪漫隆中對

劉備對於諸葛亮的雄辯非常的佩服。至少他從來沒有聽過有人如此客觀地分析過事實。這種感覺就如同一名小學生在聽大學生做的畢業答辯。

不覺明厲。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諸葛亮洋洋得意。我說過我就是管子,那些鄉下人不懂,只有劉使君懂我。

其實劉備也不懂。但是這麼關鍵的時候,只要鼓掌就對了。

說實話,在那個茅廬裡,諸葛亮說了些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劉備服了。

而我們所能見到的《隆中對》,那是在諸葛亮死後40多年,由陳壽整理諸葛亮遺文的時候才做的編纂。可以這麼說,這是屬於陳壽的文學浪漫。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潛藏的秘密

細讀《隆中對》,我們其實很容易就發現,劉備的語言其實是陳壽替他說的。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當時的劉備不過是一個寄居在劉表賬下的小小縣令。卻自命不凡地用到了“孤”這個字。要知道在古代,人稱代詞可不能亂用,在軍閥混戰的年代,雖然有這麼稱呼,可是劉備此時的狀態絕對是不能稱“孤”。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所以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陳壽本是蜀臣,劉備自然是“先主”,所以用“孤”代指情有可原。這一點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雖整段照抄,但是在前文“先主在荊州”改成了“劉備在荊州”。這種人稱替換就看得出人們對於正統的堅持。

當然,陳壽也沒有那麼浮誇,他也偷換成“欲信大義於天下”而不是稱帝。這種用王道的特點以德服人,正是儒家追求的至高的執政者光環——垂拱而治。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劉備提出的漢室的敗壞和國家大義之前,是被奸臣所竊命。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敵人叫做曹操。可是諸葛亮給了他一盆冷水。曹操你不能碰!因為在軍事上曹操擁有百萬雄兵,在政治上有天子令諸侯,你怎麼可以和他抗衡,必須找到合適的依託條件,等待天下的變化。

劉備頓時豁然開朗,原來我真正要對付的不是曹操呀!

先後順序

要想得天下,就要分步走。諸葛亮給他畫了一個大餅。

劉表的荊州,是最佳的選擇。如果退而求其次,西川的劉璋也是合適的人選。至於江東孫家,那個啥,你暫時還是搞不過的,交個朋友好了。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看上去這條路線圖挺美的。無論從後來的結果倒推,還是立足當下的最佳選擇,似乎三分天下是劉備最好的結局。而諸葛亮也很清楚地知道,只有跨荊州益州才能一爭天下。然而,浪漫主義衝昏了頭腦,諸葛亮在整個《隆中對》中的敗筆也顯而易見。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27歲的諸葛亮顯然沒有穿透歷史的厚度,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也許只是信口而說。可是陳壽為何要把這一段加進去呢?當他寫《隆中對》的時候,蜀漢已經亡國,而歷史上所謂的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並沒有實現。可是陳壽為何還是要寫?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歷史意義

很顯然,這是陳壽含蓄的批評。

諸葛亮的才能在於治戎,而非奇謀。理政之才而非治軍之能。

許多年之後,杜甫的一句“長使英雄淚滿襟”為諸葛丞相嘆息。

而不知,陳壽早就深刻指出,浪漫是無法得天下的。

司馬光沒有能理解陳壽的苦心,把這一敗筆給刪掉。在他心中,諸葛亮應該是一個完人,不忍心看到他的錯誤。

《隆中對》:年輕的諸葛亮,留給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當今日我們重新回看這段歷史的時候,又如何看待諸葛亮呢?

也許,不完美才是真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