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習慣、成見及人人平等

習慣就是一種成見。蒙田說:“習慣是一個粗暴而陰險的教師。它悄悄地在我們身上建立起權威,起初溫和而謙恭,時間一久,便深深紮根,最終露出兇悍而專制的面目,我們再也沒有自由,甚至不敢抬頭看他一眼。”(蒙田《蒙田隨筆。論習慣》)習慣對於社會穩定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對於思想和結構的變化所起的作用就不一樣。

人們總是被各種成見控制著。成見不是簡單形成的,而是社會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習慣是行為上的格式化,而成見則是觀念上的守舊。因此成見經常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力量。任何成見都是守舊的,因此也是錯誤的。“習慣無所不做,無所不能…不符合習慣就被認為不符合理性”。(《蒙田隨筆》第46-47頁)

任何成見的哲學意義都是否定運動。而社會總是在運動中的。“有志者總是時時會感到抱殘守缺的保守勢力的阻礙,但是,登高望遠,縱覽歷史的長河,則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前進、革新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健康方向。”(清華大學陳志華《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四版)》第11頁)但是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習慣和成見有時候也有好的作用。

習慣、成見及人人平等

只不過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生產力每天都在進步。科技生產力首先帶來經濟的幾何式發展,其次因為經濟運動帶來的財富在社會各階層之間分配的變化也深刻地改變社會關係。社會關係的改變,也就意味著任何成見都沒有存放的位置。在經濟發展緩慢和社會結構相對僵化的時代,習慣和成見的作用就很突出。

包括人人平等的實現條件也是這樣。一般認為,人人平等是社會問題,是上層建築問題,是制度問題,是法治問題。這本身就是成見。關於社會性質的分析為改變人們的成見提供了思路。科學技術決定的生產方式是根本的決定因素。當把人人平等歸結為制度原因的時候,那還只是觀念的、思想的階段。而生產力進步對不平等的撞擊,才是真正的進步。

習慣、成見及人人平等

我們把人類社會所經歷的形式劃分為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和現代社會。“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馬克思《導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83頁)。在這裡,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的、古代的”就是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劃分的,在我們這裡是從生產開始的。從生產開始以後,依次進行的是市場、交換和消費。這樣,我們的劃分標準就是生產方式、交換方式以及消費方式。而教科書中則是把生產作為終點的,在生產以前,依次是勞動和生產資料的對立、所有制形式。

習慣、成見及人人平等

如果我們把社會形式的進步也看成人人平等實現條件的結果,那麼就可以得出結論:人和人的完全平等,都不是上層建築的問題,而是經濟基礎的問題。如果經濟要素不能佔據統治地位,人和社會變革都無法實現人和人的完全平等。由於法排除了人的因素,它的出發點是人的行為及對人的行為的規範和懲治;而行為是沒有人的身份的區別的,因此法律的基礎是人人平等。

一旦經濟要素取得統治地位以後,社會的,政治的要素都作為一種經濟要素參與社會的運動中來,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不平等沒有了,人和人的完全平等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