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她是民國美女作家,27歲堅決要離婚,為何晚景竟如此淒涼?

蘇青本名馮和儀,字允壯,1914年出生於浙江寧波城西沈佛鄉。祖父是清末舉人,父親是庚子賠款留美學生,母親是教育工作者,可謂出自“書香門第”。

蘇青自幼聰穎過人,過目成誦。在中小學讀書時,酷愛文學,雖多次跳級,但仍名列前茅,深得師生愛戴。在中學學習時,她就在當地報刊上發表習作。當時語文老師首給予很高的評價:“不獨為寧中(寧波中學)之秀,抑且為中國之光。”

1935年她的第一篇作品《生兒與育女》刊登在當年第67期《論語》雜誌上,深得主編林語堂的讚賞和鼓勵。以後便接二連三地寫了不少有關婦女方面的文幸,刊登在《宇風》及《論語》上,引起了上海文壇的矚目。

蘇青在讀中學時,結識了同班同學李某,李外貌英俊,英語口語好。蘇青的英語成績也很好。有一次學校舉辦文藝匯演,排演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劇,李扮演羅密歐,蘇青扮演朱麗葉。他們自此過從甚密。

她是民國美女作家,27歲堅決要離婚,為何晚景竟如此淒涼?

步入青春期的蘇青,長得楚楚動人,只是面板稍黑些,被同學稱為“黑美人”。

才貌雙全的蘇青高中畢業後,李家託媒人來說親。蘇青母親見過李某後,點頭稱許,蘇青也暗自歡喜。李家提出要馬上結婚,蘇青想上大學,不大同意。蘇青母親來了個兩全之計,對媒人說,和儀年紀還小,等大學畢業後結婚,現在先訂婚。李家只好同意。

蘇青19歲那年夏天,和李某同到南京報考國立中央大學。考試揭曉,蘇青成績優秀,被中大英文系錄取。而李某則名落孫山,去蘇州考上了東吳大學法律系。

年輕漂亮又有文才的蘇青,在中央大學被好事者稱為“寧波皇后”,追求她的情書像雪片般飛來,蘇青都不理睬,她對追求她的人說:“我已訂婚,決不負人。”

風聲傳到李家,李家心裡忐忑不安,李某更擔心蘇青會變心。李家提出要馬上結婚,結婚後繼續讀書。經其母力勸,蘇青於20歲那年回寧波結婚,第二年就懷孕了,不得不終止大學生活。

1937年抗戰爆發,寧波淪陷後,蘇青逃難到奉化山區,不久又隨丈夫到上海定居。當時李某在上海當律師,每晚在外花天酒地,吃喝玩樂,花錢如流水,常常入不敷出。李某身邊無錢時,照樣賒賬下館子。館子經常派人上門找蘇青討債,她身無分文,無地自容。

她是民國美女作家,27歲堅決要離婚,為何晚景竟如此淒涼?

李某還常常惡狠狠地對蘇青說,不要理他們(指那些討債的),如再來,就把他們推出門外。因此,兩人經常為經濟問題發生激烈爭吵。李某性情暴戾、乖張,一不如意,就向老婆、兒女出氣,本性忠厚、善良的蘇青都忍受下來了。

1941年的一天下午,畫家黃天野來找蘇青商量一篇文章的插圖問題。黃談完工作下樓去,正好碰到李某回家上樓來,他突然一把抓住黃天野的衣服,怒氣衝衝地問道:“你到這裡來幹什麼?”

黃被問得英名其妙,回道:“我來找馮小姐商量一幅插圖。”

李某還是惡狠狠地問道:“你可知道我是她的丈夫?”

黃天野早已耳聞此人脾氣很壞,便推開他的手匆匆下樓去了,李某不問青紅皂白,面對親戚、保姆,對蘇青就是“啪啪”兩個耳光。

平時對丈夫逆來順受、只想做個賢妻良母的蘇青,多年來積壓在心中的怨氣實在忍無可忍。當天下午,蘇青離家,暫時住到朋友家中。之後,她同李某離了婚。兩個小的孩子由李某撫養,大的男孩則由蘇青撫養。

蘇青離婚後,心裡老惦記看留在李某那裡的兩個孩子,常常趁李某不在家時,去看看他們。有一次,保姆告訴她,李某經常罵他們,有時還狠狠地打他們,蘇青聽了很難受,就把這兩個失去母愛的孩子也帶到了身邊。

她是民國美女作家,27歲堅決要離婚,為何晚景竟如此淒涼?

以前蘇青以寫文章為消遣,離婚後就靠寫文章來維持包括保姆在內的一家5口的生計了。以後,蘇青在上海愛多亞路開辦了天地出版社,獨自主持《天地月刊》及《小天地月刊》。

她每天除了編樣、催稿、付排、校對、跑印刷廠外,還要到處奔波聯絡紙張,出版圖書自己發行,自己收放結賬,又要照顧兒女,忙得不亦樂乎。

但她照樣寫出了一本本書:小說《結婚十年》、《續結婚十年》、《歧途佳人》;散文《沈飾集》、《濤》、《飲食男女》、《逝水集》、《魚水歡》、《符小局》等。其中《結婚十年》一共印了6版,在當時可算是個奇蹟。

蘇青成了40年代上海灘紅得發紫的女作家。正因如此,後來有人武斷地認為她可能投身法西斯文人行列,為虎作倀。其實,蘇青從未寫過贊領敵偽的文字,倒是描寫了日寇侵略給民族帶來的巨大災難。但猜測和懷疑一直籠罩在她身上。書被禁了,蘇青的名字在報刊上消失了。

上海淪為“孤島”時,女作家張愛玲與蘇青最情投意合,經常出入相伴,如影隨形。收在蘇青散文集《濤》中的《蘇青張愛玲時談記》和小冊子《蘇青和張愛玲》,都說明兩人交情的深厚。據蘇青小女兒回憶:“媽媽和張愛玲常常交換衣服穿著、從來不分彼此。”

她是民國美女作家,27歲堅決要離婚,為何晚景竟如此淒涼?

50年代,蘇青正當盛年,她的名字卻在文壇上消失了。為了一家溫飽,她改以馮允壯為筆名,獻身於戲曲藝術創作。

她和越劇尹派創始人尹桂芳合作,參加芳華越劇團編劇。歷史劇《屈原》是蘇青的成名作,尹桂芳由小生改唱老生。1963年,該劇參加華東區匯演獲一等獎。隨後她與尹桂芳應文化部之邀赴京,受到當時文化部有關領導的嘉獎和鼓勵。

後又著手編寫歷史劇《司馬遷》。1955年,她因曾和復旦大學賈植芳教授討論有關《司馬遷》學術問題的一封信,涉嫌“胡風分子”,被關進上海提籃橋監獄,一年後才恢復自由,名聲和生計同時陷入悲慘境地。在關禁期間,為了不讓年邁的母親知曉,其妹仍以其姐的名義按月匯奉生活費。

1982年12月7日,身患心臟病、糖尿病等多種頑症的蘇青,終於心力交瘁,大口吐血後,結束了69個春秋的生命旅程,靜悄悄地走了。

在沉寂了較長一段時間後,蘇青作品重新為人們所認識。尤其是她的散文,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即使現在讀來,依舊能夠從她那流利、明爽、坦誠、自如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種敏銳和新穎,體味到被壓抑者爭取人性自由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