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雙減”後孩子學業要“加餐”嗎?如何加?專家大咖支招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實習生 張慧敏 通訊員 甘霖

11月5-6日,廣東教育學會2021年度學術討論會暨第十七屆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論壇在廣州舉行,本次學術年會以“高品質學校建設與高質量課堂教學”為主題。

“雙減”之下,多位專家學者聚焦家庭教育、作業設計、課堂教學等層面的議題,提出鼓勵家長給孩子加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大餐”;同時,尊重學生個性需求,推動分層作業;採用各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讓課堂變得有趣、有效、高效、有互動性。

“雙減”後孩子學業要“加餐”嗎?如何加?專家大咖支招

本次學術年會以“高品質學校建設與高質量課堂教學”為主題

大咖雲集,助力“雙減”

開幕式上,廣東教育學會會長李學明表示,“校長論壇”“學術討論會”展開研究、徵集學術論文,助力於推動廣東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

論文對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功能、高品質學校建設、助推“雙減”政策實施和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論述和建議。自今年3月份開始至九月初,共收到論文9621篇,經專家初評、複評和終審,評出一等獎670篇,二等獎1482篇,三等獎3696篇;優秀組織獎28名。

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李璧亮指出,學會舉辦本次學術大會,對促進全省中小學教師、校長的學術研究、交流和發展,助力廣東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

他希望,廣大校長、教師要強化責任擔當,積極部署工作,堅決做好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工作,做好義務教育校內課後服務工作,統籌推進“雙減”工作有效落實,為學校教育提質增效助力,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切實做好“雙減”工作的廣東答卷。

據悉,本次學術年會分大會論壇、校長論壇、教師論壇三個板塊展開,邀請有關專家、學者、校長作主題報告,開設圓桌會議,就教育、教研熱點話題“坐而論道”,並由獲獎校長、教師代表分享其學術觀點、研究成果以及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

家長應給孩子加全面發展的“大餐”

廣東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長方曉波帶來《“雙減”背景下廣州市最佳化作業設計基本思路與實施路徑》的演講。

他指出,廣州打出作業減負提質“組合拳”,提出了“依據課標、立足教材,總量適度、質量優先,突出情境、解決問題,進階設計、著眼思維”的作業設計思路,明確了9個設計要點,包括合理設定作業目標、科學提供作業內容、整體把控作業難度、合理預估作業時間、靈活選擇作業型別、進階設計書面作業形式、適量佈置非書面作業、參考分學科作業示例、參與作業小課題研究;提出4個實施要點,包括控制作業總量、落實作業完成指導、堅持有效批改反饋、強化作業調研與評估。

在他看來,廣州“組合拳”政策具有幾大特色,比如在控制作業數量方面,提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要旨是“控量提質”,必須保持學生在校內和課後適度的作業任務,有效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在提高作業質量方面,提出最佳化作業進階設計理念,一個教學要點對應的習題類作業可設定分層進階,即基礎題、提升題、拓展題。

方曉波提出,在作業設計方面,要注重作業的過程性設計、彈性化設計、分解型設計、情景類作業設計。其中在彈性化作業設計方面,強調作業從知識層級向能力跨越,注重分層設計,允許一定程度的自主選擇;各科突出知識-能力性練習的作業研究,分層分級,做到彈性選做。

“‘雙減’不是減質量,而是減少達到質量的過程中違背科學的地方,嚴格來說是要透過更有效的教學,更有效率地提高質量。”方曉波表示。

針對家長給孩子“加餐”現象,方曉波認為“加餐”並非不可取,但關鍵是“加什麼餐”“怎麼加餐”。家長應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應該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應該是孩子的第一門課程。但“家長是第一任老師”指的是立德樹人方面的老師,而不是教學方面的老師。

“我鼓勵加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大餐’,學業上的查漏補缺也並非需要去校外培訓機構,可以多和老師、學校溝通交流,多聽老師的建議和指導。”

方曉波說。

“雙減”後孩子學業要“加餐”嗎?如何加?專家大咖支招

羊城晚報·羊城派資料圖

尊重學生個性需求,推動分層作業

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學校校長唐曉勇帶來《中小學學業負擔治理的困境分析與創新路徑》的演講。

他透過分析課程改革面臨的困境,探討減負問題。他指出,在教材學習方面,以知識獲取為主要目的,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這種“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依然是當前學校教育的常態,“紙上談兵”式的學習正在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此外,還存在教師對作業設計普遍缺乏深度研究、教育資源不均衡帶來競爭壓力等問題。

“學業負擔是一個複雜系統的問題,需要系統地思考。”唐曉勇表示,這就需要創新思維,推進“雙減”治理體系現代化。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唐曉勇提到,減輕學生學業負擔需要有大教育觀,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大教育思想來理解教育,減負任務就不會緊盯著學校,緊盯著學校的教師,學校僅僅是大教育的一個環節而已。

同時,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推動教育變革,提升教育質量。比如,提升校長、教師專業內涵,確保“雙減”精神在學校落實;發揮課程改革主渠道作用,聚焦學生能力培養;科學設計作業,尊重學生個性需求,推動分層作業;實施生涯教育,讓學生為興趣而學;家校合作,樹立正確教育觀,確保學生健康發展。

“要推動‘作業一體化設計’,即整體統籌教學設計、教學流程、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因素進行作業設計,確保作業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唐曉勇說。

“雙減”後孩子學業要“加餐”嗎?如何加?專家大咖支招

羊城晚報·羊城派資料圖

採用遊戲作為教學策略,讓課堂變得有趣

課堂效率提高,才能做到減作業。怎樣的課堂才可以稱得上是好課堂呢?“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讓課堂變成有趣的課堂。”華南師範大學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教授表示,可以採用遊戲作為教學策略、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讓課堂變成互動式的課堂、給予學生選擇(個性化的課堂)、用技術提升課堂的趣味性等方法。

在焦建利看來,課堂“僅僅有趣還不夠”,還必須要有效、高效、有互動和參與感。在會議現場,焦建利就透過“快搶”“擊鼓傳花”“倒計時”等靈活的方式,與現場的老師們一同互動,吸引老師們參與其中。“有了互動和參與,我們的老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幫助和支援”。

在問答環節,有老師提問“如何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對此焦建利表示,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制力,儘管希望學習可以變成快樂的學習,但歸根結底它不等於遊戲;其次,老師需要幫助學生改進學習的方法,也需要做好學習方面的規劃設計。隨著資訊化教學越來越普及,每個老師都需要成為技術派老師。

“在‘雙減’背景下,我們需要透過技術的使用,對課堂教學的結構和過程進行動態改進。這需要地方教育部門、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單純依靠老師是不行的。”焦建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