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現在養個孩子,真辛苦啊!

作為一個還沒有物件的95後,這幾個月在辦公室聽的全是有孩子的姐姐們討論補習和興趣班的事兒。

今天哪家機構倒閉了、明天誰家英語課退費無望、週末孩子在上什麼興趣班,表現如何、誰誰家孩子才幼兒園大班,就已經能夠自主閱讀英文讀物了。。。

雙減和素質教育的組合拳,可是把媽媽們打蒙了。

想雞成績但沒法雞,想雞興趣班選擇太多,但不雞又不行,畢竟隔壁家的兒子三年級鋼琴就9級了,一起公園遛娃的閨蜜女兒古箏都能上臺表演了。

在家長和周圍娃的襯托下,再佛系的爹媽也坐不住。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我們公司最誇張的李姐,每天踩著下班點衝出公司大門,因為週一到週五安排了不同的班:圍棋、書法、素描、籃球、英語,週六還得滿城轉悠,到不同的機構去上興趣班,也就週日能和娃喘口氣,但就這也得跑博物館、看展覽、搞戶外活動。

別說成為李姐了,我光是想想她的兒子就已經累得不行了。

剛上小學就報這麼多興趣班,最後真能玩兒出個什麼名堂嗎?

素質教育到底是真的促進下一代全面發展,還是變相的應試興趣教育?

在跟同事的一次聊天中我才反應過來,我小時候報過的班也十好幾個,一度也曾琴棋書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這麼看我媽當年也應該算是素質教育急先鋒了。

然而,如今一晃快20年過去,作為被素雞過的娃,最終能伴隨自己走到成人的愛好屈指可數,絕大部分興趣班都「夭折半路」。

素質教育到底帶給了我什麼?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我媽素雞的初衷很簡單,在她成長的年代家裡條件差,沒有錢給孩子上興趣班,就是學習。她希望她的孩子能夠在家裡條件能支援的情況下,擁有更多可能性。

因此,我對興趣班的第一個記憶,

發生在幼兒園中班。

一排排小朋友拿著和小臂一樣長的毛筆,在畫著田字格的宣紙上重複著橫豎撇捺的寫法。

在我所就讀的幼兒園,放學後有很多本校興趣班供學生選擇。最早我上了軟筆書法和珠心算,但各學了一個學期後就停了,因為我覺得沒意思、不喜歡。

游泳也學過,在軍大院兒裡學了蛙泳,教練都是男老師,特別嚴格。學會換氣後,如果不敢下水接著學,男孩子會直接被老師推下水,想爬上岸還會被小棍子戳回去。聽起來很誇張,但很有效。

還好我運動細胞不錯,分到的教練也比較仁慈,學的很快,也沒被推到過水裡,但學會了蛙泳後再學自由泳咋也不肯學了,爸媽也不強迫我。結果到現在也沒會自由泳,還挺後悔。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後來又開始學圍棋,

我對試聽課的印象特別深刻。那是一個特別冷的冬天,圍棋教室裡大概有7、8個小朋友,坐在前排看老師拿著圍棋吸鐵石在棋盤上講定式。

姥爺帶著我坐燈光比較陰暗的後排,由於天氣太冷,姥爺解開了他皮大衣的前扣把我裹在胸前,一起默默地聽老師講課——也就是啥都聽不懂。

同期,

我還參加了幼兒園的舞蹈隊,

在一個要求特別嚴格的老師下舞蹈啟蒙。一開始不太會跳的時候難免偶爾順拐,動作不到位,總是被老師兇,嚴重到一度不想去上學,想到會被罵就害怕。

直到有一次爸爸早上送我上學,我急的都要哭了,說我不想去上學,父親告訴我他的同學在幼兒園管事,會跟舞蹈老師說明情況,讓她別老說我了,我才同意。

也不知道他是真的有同學還是自己去跟老師反映了,後來舞蹈老師主動把我拉到一邊,問我是不是怕她,怕被她說。那次之後她雖然依然嚴格要求,但再也沒有兇過我。

後來,舞蹈隊在學校會在各大節日進行演出。穿著漂亮的演出服和小夥伴在臺上奔跑,開心極了,練舞也從一件害怕的事情變成了每天的期待。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數數看,幼兒園上過的興趣班真的不少了,

還沒算迪士尼英語這種學科類補習。

誰知道這只是開始,直到有一天家裡人帶我去鋼琴城,我在鍵盤上一通亂按,心想這個好玩兒啊,於是轉頭就跟我媽說我想學這個。

這應該是第一次我明確對一件事表明了喜歡、主動想學的態度,好嘛,

現在想想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年輕的娃,你根本不知道你嘴裡的喜歡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媽打小就喜歡鋼琴,但礙於家庭條件一直沒能有機會圓夢。這下好了,自己娃對鋼琴產生了興趣,還能鍛鍊左右腦平衡,買琴、請老師,走起!

兩千年初的北京,姜傑鋼琴城可以說是培訓屆的群英薈萃,不僅有樂器培訓,還提供各種型別的課程,後來的圍棋、水彩、國畫等課都是在航天橋分校搞定的。

但這都是後話,開始學琴後,我也步入了小學階段,接觸的課外班就更多了,但說實話,小朋友的毅力和堅持到底能有多少?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回憶起學琴的那幾年,映入腦海的關鍵詞是枯燥、不情願、想放棄。

每個帶孩子上過鋼琴課的媽都知道,娃對彈奏的「美好願景」,都建立在大量的重複和練習之上——我媽也深信不疑,家裡論認真和學習態度,沒有人能比得過她,畢竟她可是大學時期為了練習英語寫作,堅持每天寫一篇英文作文N年不斷的人。

而我,是一個好動的娃,耐下性子把一件事情打磨到極致是很難的。

從一開始的每天練半小時,到之後每天練一個小時,每首曲子要練習10遍,對鋼琴的喜愛,逐漸飛走了。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與此同時,我的課餘生活也越來越豐富。

每個週六的上午是學畫畫。

一開始是學水彩、後來轉為國畫,二三年級在海淀區的繪畫比賽拿過兩次二等獎。

上午畫完畫吃個飯,

下午轉場首都體育館學習花樣滑冰,

踩著冰刀學步伐、轉圈圈,考了個啟蒙一級的證(基本等於沒啥用)。那時候最羨慕那些在冰場上能倒滑自如的小夥伴們,覺得特別颯。

同是週末,

和少兒頻道的一個主持人學習朗誦。

學了很久,參加少兒的比賽拿過一等獎,為以後的public speaking打下了一些基礎。

還是在姜傑,跟了個老師繼續學圍棋,

但沒考級也沒參加過比賽,純興趣為主。如今十多年沒碰全還給老師了。

爸媽知道我平時喜歡唱歌,

帶我去面試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合唱團的培訓班,

上了一個學期的課,發現培訓班能進合唱團的機率很低,就沒有再去了。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暑假的時候在首體和某個省隊的前隊員,

參加過一個學期羽毛球的集中培訓。

體育運動真的挺好的,這個我出國後上高一又繼續找老師學,還進了校隊,雖然是墊底,但也還算行。

芭蕾也學過一個學期,

純屬於自己覺得好看,就讓我媽給我報班,去的是北京舞蹈學院。但比起幼兒園的小打小鬧,芭蕾真的太苦了。我個子本身就高,柔軟度也不是很強,無論是劈叉還是下腰,都比較艱難。

芭蕾對身體控制的要求又很嚴格,在寒冷的大冬天練習,每次下課頭髮全都溼透了。堅持到後面基本上都是哭喪個臉在車裡穿連褲襪,數著日子什麼時候課上完。

在學校,因為運動體質還不錯,一年級開始被體育老師招進了田徑隊,

但三年級面進了合唱隊,

老師說搞田徑影響嗓子發聲,我就沒有再去了。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如今很慶幸,因為同期在田徑隊的小夥伴一直練到中學,結果腿練的過於壯實,作為一個姑娘有些影響美觀。

同為三年級,

和同學們一起面試進了學校的鼓號隊,

一開始學小鼓,後來老師看我長得高,開始敲三音鼓,跟著學校到處演奏。

我是一個興趣很廣泛的娃,看到什麼都想要嘗試,所以大部分課上的還是挺愉快的,或者說至少不抗拒。

這些課外班,加起來真的很多,還有一週三次的新東方少兒英語。說實話我無法想象現在有人要求我按這個強度去上課,成年的我是否能吃得消。

我後來問我媽上這麼多課得要多少錢,她說: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我與我媽的對話

雖然金額比不上現在動輒上萬的課外班,但在20年前,真的不少了。只可惜當年我並不知道為了讓我上這麼多興趣班,爸媽付出了什麼,不然一定會更努力的學吧。

20年後,看著社會上的家長也在馬不停蹄地帶著孩子四處上課,彷彿看到了當年的母親和我。

然而,從過來娃的角度看別人媽,或者說未來的自己,我只想思考一個問題:花這麼多錢培養出來的興趣,到底有多少打了水漂?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給孩子上的課多,看似情操陶也了、體質鍛鍊了,但說實話,絕大部分課外班,也就停留在這個層面而已。

給娃報過班的家長都知道,在任何一個興趣班、如果想要拿出成績,全靠時間+練習往上懟,每週隨便搞搞就想出成績?根本不可能。

就為了彈鋼琴這件事,我和我媽battle了應該有2、3年。枯燥、無聊、沒興趣,到了三四年級為了不練琴我啥都能幹,沒少跟我媽鬧,說啥都不想學了。

紅豔豔的《哈農》指法練習冊封面,在我眼裡血淋淋的。

樂器,不下功夫怎麼能進步?我媽為了讓我能夠堅持下去,一直都沒有沒鬆口,必須堅持。每天監督我練琴一小時,我雖不情願但也沒轍,我爹在中間調節N次無果。

到了5年級,因為練琴這件事,家庭關係真的一度很僵持。縱然我媽心裡再怎麼惋惜,但可能看我實在是太抗拒了,終於鬆口,不上課了。毫不誇張,我覺得天都亮了。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其他的活動五年級畢業後,因為去加拿大讀書了,就都斷了。但如果就算沒有出國,到初二、三,為了升學準備高考,絕大部分估計該放棄的放棄,該沒的沒。

因為就算你報的班再多,最後能堅持下來的,沒有幾個:

小時候學的國畫、圍棋、舞蹈全數還給老師;

滑冰和游泳上中學學校體育課會組織練習,或者自己去社群場地滑著玩兒,現在基本上就是兩個普通技能,和小夥伴約滑冰能開心滑,去游泳也能健健身;

合唱為KTV打下了基礎(沒有開玩笑),在大眾面前唱歌還算是比較好聽的,自己在家沒事兒開心了吼兩嗓子,對音樂的牽絆還是很深的。

真正說連續地在生命中留下了印記且堅持到大學的,就是鋼琴和羽毛球。

等等,鋼琴不是學不下去停課了麼?

確實是這樣,但到了加拿大家裡還是買了一架鋼琴,不為了上課,只是給我一個如果興致來了想彈一彈,或者有喜歡的曲子想練一練的機會。

這個舉動,將鋼琴從「興趣班」,真正轉變為了「興趣」。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再也沒有人逼我練指法了、音階也不用練了,曲子想彈什麼彈什麼,想怎麼彈怎麼彈,流行音樂、古典曲,只要我能啃下來就能彈。

有段時間,我在別人的QQ空間聽到了《Kiss the Rain》,一個挺有名的鋼琴曲,瘋狂喜歡,發誓一定要學會彈。但那個譜子還是挺有難度的,畢竟我的水平三級沒考過。

在隨後的三天的時間裡,我的人生經歷了什麼叫「跟丫死磕」。

自己研究指法、在譜子上做標記,一個個小節慢慢地練,不斷地練,實在跨不過去的和旋就少彈幾個音,反覆和成曲作對比,反覆聽,糾正自己的節奏和技巧。

記不得每天練了多久,反正三天後,彈得有多好不講,但是曲子可以連貫地從頭彈到味了。從那個時刻,我感覺到自己的水平上臺階了。

到了高二,要準備申請大學了,聽說樂器有證書能給大學加分,我主動要求找老師上課考級。當我拿著自己會彈的幾個譜子彈給老師聽,測試水平的時候,老師說:可以考八級。

就這樣,我野著、佛著練琴,跨越了5級,半年後八級證書到手(但事實證明對申請大學沒有半毛用處,就當是自己的水平測試吧)。

當然,現在小學鋼琴10級的娃好像遍地都是,甩手就是一個完整的肖邦,一個高中生才考到8級聽著很沒有水平。但我覺得考級真的沒有那麼重要,能夠維持對音樂的熱愛才是真,而且就算你考了10級又能怎麼樣?除非你要走比賽演奏路線,除了自己自娛自樂,為身邊的人帶去美好的音樂,還能怎樣呢?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除了鋼琴就是羽毛球,初三開始把技巧撿了撿,恢復和教練上一對一以及團課,高一進了校隊,每週隊裡訓練兩次,自己上課兩次,健身和愛好一舉兩得。

至於其他的那些興趣,早就煙消雲散了,別說圍棋了,就下下五子棋吧。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素雞到底給我帶來了什麼?

沒有經歷小升初,中考、高考,我不妄言評判它對升學的影響,但升學只是人生長河中的一小小部分。

純從興趣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它們打開了生命多樣性的大門,帶給了我更好感受生命的能力。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對於那些沒有堅持下來的愛好,它們至少讓我入了個門,瞭解了一些門道,雖然以後我不會了,但不會是我的知識盲區,還能跟別人聊上幾句。

對於那些佛系、以興趣為主的愛好,它們是生活的調味劑,給了我在空餘時間更多的選擇:滑冰、游泳、滑雪,雖然不精,但是跟朋友走一趟完全沒問題;看展、聽音樂會,探討藝術,雖然說不出震撼人心的感悟,但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美。

而那些一直堅持下來的愛好,則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現在,我會自己買譜子、練鋼琴,聽到喜歡的曲子就搜來彈。在家練習的時候,我媽還會不時在旁邊感嘆,“當年的基礎還在,多久不摸琴了都能很快上手。可惜我當年沒有那個條件學琴,沒有童子功。現在年齡大了手指僵硬了,彈不來咯。”

這是一句正確且殘酷的話。

童年就是身體和大腦發展最迅速的階段,很多事情必須要在小的時候練習和培養,否則成人後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和代價做同一件事。

但小孩往往當時並不能理解,我為什麼要為了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受這麼多罪?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辦公室的劉姐自己就曾學過電子琴,但她屬於練不下去當著老師面就把譜子撕了的狠角色。溝通中她告訴我,當年草率了,要是咬牙堅持下來就好了,現在後悔了。

她女兒今年上一年級,學琴也有段時間了,但已經冒出了不耐煩的苗頭:練琴不想讓媽媽監督,想讓姥姥監督,因為姥姥會放水;說好練3遍,多一遍都不肯彈。

她特別擔心娃邁不過枯燥且重複的練習這道坎,但又怕如果放棄了以後孩子會後悔當初媽媽為什麼沒有推我一把,不想讓孩子成為自己,但也不想逼迫。

“以興趣為主先練著,不能太強迫,不然她不喜歡了就啥都沒了。”她說。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在浩瀚的樂器鄙視鏈中,雖然鋼琴的地位在逐漸下降,但卻是百萬中國家庭最典型的例子。

無論是唱歌跳舞樂器運動,孩子一定會從入門的好奇,認真學,自己鼓搗,到難度增加、需要付出更多練習,想要放棄的過程,這是人性。

作為成年人,我們知道在翻過了大山後,看到的風景是完全不一樣的。畢竟,我放棄過好多興趣,也堅持過一些興趣。

一路走來,我覺得

素雞是個做減法的過程

什麼都嘗試,什麼都接觸,沒毛病,但你要清楚你讓孩子上興趣班的目的是什麼。

不像學科教育是一路到大學娃都要面對的「剛需」,雞就雞了,娃也沒轍。但素質教育的選擇性非常多,而且更磨練孩子的耐性——因為沒有一個興趣班是硬性的,學啥都行。

這也就註定了,

你不可能所有興趣班都一路走到黑,這不現實

北京第一代“素雞娃”的自述:老媽20年前就砸了十幾萬,然後….

我很慶幸當初我媽允許我「為所欲為」,不喜歡的課一個學期就放棄了,但也很慶幸當初她沒讓我放棄鋼琴,至少在我放棄它的時候,依然讓它在餘光可見的地方,總有一天會想回去摸一把。

後來我問我媽,你當初給我報了這麼多班,砸了這麼多錢,

但我半路放棄了那麼多,最後真正堅持下來的還特別少,你怎麼看?

我媽思考了一下,說興趣班這件事主要還是看孩子。她給我報了那麼多課,一是我確實是感興趣的,二是可以鍛鍊身體、訓練邏輯思維,或者開發大腦,沒考慮過升學,也沒想過要培養出個什麼“家”來。

面對我接二連三的追問,她也只是輕描淡寫地回覆,對於花了多少錢,付出了多少時間,搭上了多少精力,幾乎

沒有任何抱怨和要求回報

關於素質教育,她早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從未被身邊的人帶過節奏,也不曾對娃有過不切實際的預測。

感謝我的佛系素雞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