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課本里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被當成偽詩,學者不是說的去上墳

杜牧的人生經歷比起李白、杜甫、李商隱都要好的多,十來歲就精通軍事,寫出了十三篇《孫子》註解,還獻計平虜,深得宰相李德裕的欣賞。

課本里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被當成偽詩,學者不是說的去上墳

23歲作《阿房宮賦》、26歲中進士,被授予弘文館校書郎、33歲傳又被朝廷任命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雖然後來受牛李黨之爭的牽連,遭到貶謫,但他對自己的仕途依舊充滿信心。

比起唐代詩人們的遭遇,杜牧生平絕對算得上是成功典範,不僅得到了重用,還得以舒展了自己的才學,更重要的是,他在古詩詞方面同樣頗有建樹。

《阿房宮賦》是杜牧“文”中之最,詩詞方面代表作非常多,最膾炙人口的應該就是《清明》,千百年來,清明節也跟杜牧僅僅的聯絡在了一起,此詩成了清明的千古絕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課本里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被當成偽詩,學者不是說的去上墳

一首小詩,短短28字,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也沒有一個生僻字,卻成了家喻戶曉的經典,特別是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廣為流傳。

千年前的杜牧怎麼都料不到,自己就寫了這麼一首小詩,卻引發了後世極大的爭論,特別是“杏花村”商標爭奪案。

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歷朝歷代各有說法,一說在山西汾陽、一說在江南南京,還有人認為這個村子只是杜牧虛構的。

課本里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被當成偽詩,學者不是說的去上墳

不過以池州說最為可信,根據方誌記載,

唐會昌間,有

黃公名廣潤者

,在此

釀酒

出售

。杜牧在這個時候,也出守過池州,他或許是在池州見到了當地的風光,便寫下了這首詩。

唐朝年間,杜牧寫完這首詩,倒是沒有引起太大的效應,南北宋詩詞,文人開始整理杜牧的古詩詞,這首《清明》也重見天日。

因為是《清明》加上下雨時節,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杜牧的這首詞是在清明節,不過從事成文學和民俗研究的施教授卻不這麼認為,他研究了很多的古詩詞和當地的民俗,他不認為這首《清明》寫的是上墳。

課本里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被當成偽詩,學者不是說的去上墳

施教授認為這首《清明》不是上墳,但可以確定是清明節那幾天。早在梁代就有清明節天氣的記載,清明節前兩天寒食節,往往都會變天,經常下雨,當地還有一個名詞叫“潑火雨”,而杜牧恰巧在寒食節這兩天出行。

“清明時節雨紛紛”不一定就是指清明,而是指這一節氣,雖然差了那麼一兩天,但杜牧今天出行,也不是去上墳,路上的行人都為清明節準備著,“斷魂”也就理所當然。

若是去上墳,那麼杜牧肯定會攜帶酒水、祭品之類的,但是杜牧卻寫“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從這兩句來看,杜牧身上根本就沒有酒水,所以就問路上的牧童哪有酒家,牧童告訴就在前面的杏花村。

課本里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被當成偽詩,學者不是說的去上墳

“遙”從字面意思上來講是指著遠,但是太遠的話就不需要牧童來指,肯定就在不遠又不近的地方,路上的一些行人說不定也跟杜牧一樣也想去杏花村打酒,準備後幾日的祭祀。

若是杜牧是在清明節的日子,在路上將酒喝光了去杏花村打酒,那麼杜牧就是一個十足的酒鬼了,連這麼重要的日子都要喝酒,完全不懂一點尊師重道。

古人一向都非常重視禮儀,俗話說“死者為大”,若是這天是清明節,杜牧肯定不會喝酒,更加不會去詢問杏花村的酒家。

從這些來看,杜牧真的不是去上墳,但又剛好處在“清明時節”因此就用了這一節氣,卻沒想到被後人誤以為上墳,其實距離上墳的日子還需要等上兩天。

課本里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被當成偽詩,學者不是說的去上墳

施教授的這些證據確實闡明瞭《明清》不是上墳,但說是“偽清明”詩就有些過頭了,至少杜牧寫得也是清明節前後,而且“借酒”更是突出了整首詞的意境,到底是“借酒消愁”、還是“備酒上墳”依舊有待繼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