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雍齒多次背叛劉邦,劉邦卻給他封侯,背後是幾千年的帝王智慧

我們現代有一個說法叫做“工具人”,說的就是利用某個人的某種價值,然後用完就扔,這種人我們將他稱之為工具人。如果按照工具人的這個概念的話,雍齒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工具人。究竟雍齒跟劉邦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雍齒多次背叛劉邦,劉邦卻給他封侯,背後是幾千年的帝王智慧

一、 背叛劉邦的雍齒

說到雍齒,那就是劉邦心中的痛了。雍齒為沛縣人,是劉邦的同鄉。我們都知道在劉邦起兵的時候,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同鄉好友了,因此往往對他們多加信任、委以重任,逐漸形成了一個小集團。

當時劉邦起兵的時候,雍齒加入了劉邦的起義軍。雍齒在沛縣一帶是出身豪強之人,他知道劉邦早年就是一個小混混,好吃懶做,因此雍齒心裡是很瞧不起劉邦的,甚至對於劉邦有幾分輕視,這也為後面雍齒的背叛埋下了伏筆。

後來雍齒經魏國人周市引誘,背叛了劉邦,獻出了豐邑投靠了魏國周市。劉邦非常憤怒,他感覺自己被自己老鄉背叛是一件非常難受的事情,因此調集大軍去平叛,想要來個殺一儆百。

雍齒多次背叛劉邦,劉邦卻給他封侯,背後是幾千年的帝王智慧

劉邦兩次攻打豐邑都沒有打下來,只好到薛地投奔項梁,項梁隨後借兵給劉邦,才得以打敗雍齒。由此可見,雍齒是一個有才能的將軍。劉邦因此對雍齒非常痛恨。後雍齒屬趙,再降劉邦。

也就是說雍齒是個反覆橫跳的叛將啊。我一直都有一個觀點,我認為劉邦的集團早期與其說是一個成熟的政治集團,不如說是一個類似於“幫派”的小團體,這個團體的凝聚主要靠的就是地域和義氣,如果說出了雍齒這個事情,那就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雍齒這種行為完全可以來一個“三刀六洞”啊!但是後來劉邦對雍齒的態度卻很出乎我們意料。

雍齒多次背叛劉邦,劉邦卻給他封侯,背後是幾千年的帝王智慧

二、 雍齒封侯了?

雍齒的結局是什麼?我想一開始大家想得都和我一樣,那自然劉邦就要把雍齒除之而後快了。但是劉邦沒有,他反而給雍齒封侯了。這個事情記錄在了《留侯世家》之中。其中記載: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雍齒多次背叛劉邦,劉邦卻給他封侯,背後是幾千年的帝王智慧

這個比較長,我就來給大家用白話來說說。

說的就是劉邦平定天下了,大家要論功行賞了,但是隻封了一部分人,還有很多人沒有封。大臣們都爭得厲害,朝堂上一片混亂。

說有一次劉邦經過的時候看見大臣們坐在一起討論事情,劉邦就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麼啊?”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嗎?他們在說謀反的事情。”

劉邦一聽,這個汗就下來了,趕緊問:“天下都太平了,他們還謀反幹嘛啊?”

張良說:“陛下從平民起身,現在取得了天下,但是被封的人只有蕭何、曹參等幾個老朋友,然後殺的人都是平時很討厭的人。現在看看大家的軍功和職位,會發現官職不夠用的,因此大家害怕陛下沒法給大家都封賞,又怕因為一些過錯被陛下誅殺,因此聚集在一起謀反。”

劉邦很擔心說:“那咋辦啊?”

張良說:“陛下最討厭誰?”

劉邦說:“我最討厭雍齒了。他以前認識我,總是羞辱我,我很想殺了他,但是考慮到他勞苦功高不捨得殺他。”

張良說:“那就趕緊封賞雍齒給大家看,大家一看雍齒這樣的人都被奉上了,那我們還怕什麼呢?”

就這樣,雍齒被封侯了,然後大家都說:“雍齒都封侯了,我們還怕什麼呢?”

雍齒多次背叛劉邦,劉邦卻給他封侯,背後是幾千年的帝王智慧

三、 小故事背後的深意

這個故事,讀起來非常有意思。當劉邦將自己最討厭的人都封侯了,說明其他人肯定能獲得更好的封賞,因此大家也不用怕了。

我們前面說了,劉邦集團初期就是一個幫派性質的集團。因此劉邦在用人上面,自己喜歡的人例如說蕭何曹參就多用一下,封賞也高;自己不喜歡的人就不用,甚至隨便殺了。說實話,這社會習氣太重了,難怪手下大將會懷疑。

但是後來,劉邦給了雍齒封侯的封賞,雍齒可以說是他最討厭的人了。這就是劉邦像一個皇帝一樣做事了。作為一個皇帝,他要用自己喜歡的人,也要用自己不喜歡的人,他需要更多的政治考量,劉邦也開始逐漸向著一個帝王轉變了。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路與站內,侵刪

雍齒多次背叛劉邦,劉邦卻給他封侯,背後是幾千年的帝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