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組團養老”到“互助帶娃” 不能僅樂觀其成

在上海楊浦區,有一群社群媽媽正在嘗試以“抱團”的方式互助育兒。她們組成了各種“遛娃群”輪流帶娃,課後組織故事會,假期開設愛心暑託班,每週末策劃街區“行走課堂”……在成為“代理班主任”的同時,也讓媽媽們找到了新的人生價值。

從“組團養老”到“互助帶娃” 不能僅樂觀其成

如果是居住在同一社群,媽媽們又是同學、好友,這種“互助帶娃”模式值得推廣,它不但節省了有限的公共服務資源,媽媽們之間的這種關係,可以令她們對孩子更放心。但有的“互助帶娃”是以社群群為基點,與不太熟悉的人建立信任並非易事。大家彼此分攤學費還好說,但一旦出現安全事故由誰來擔責?很可能形成糾紛,甚至導致“互助帶娃”圈的解散。事實上,這種模式下,媽媽“退群”的現象已經出現。

從“組團養老”到“互助帶娃” 不能僅樂觀其成

這就說到“組團養老”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是老同學、老朋友一起組團養老,能更好相處、相互照顧,不存在社群群的非熟人現象。而且政府相關部門對此給予了大力支援,為他們提供相應條件和服務。

從“組團養老”到“互助帶娃” 不能僅樂觀其成

比如,北京西山的一家老年公寓緊鄰北宮國家森林公園,這家養老院首次提出了“組團養老”的新特色專案,老人們可以和親戚朋友、鄰里同鄉一起組團到這家養老院養老。該養老院規定每3-6戶形成一個居住組團,養老院為每一個居住組團都設定了共享客廳,老人們既能有自己獨立生活的隱私空間,又有和朋友夥伴一起聊天、聚會、消磨時間的共享空間。此外,組團的老人們更是能享受到老年公寓提供的各種養老服務。

從“組團養老”到“互助帶娃” 不能僅樂觀其成

再回到“互助帶娃”。首先它不能商業化,而是要堅持友情化公益化。在基於社群的場景中,與居委、商戶等各種機構形成共建,社群和物業主動幫助解決相應的問題,以解決可持續問題。特別是課外服務全面落實之後,“互助帶娃”可以採取更加靈活的方式,也不一定非得媽媽帶娃,負責任的爸爸同樣可以帶娃,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好課後服務老師人手不足、避免交通擁堵以及課後服務收費問題。

從“組團養老”到“互助帶娃” 不能僅樂觀其成

總之,民生問題,政府不可能全部包攬,事實上,也沒能力這樣做。特別是“一老一小”的問題上,需求更加多元,政府的公共服務在某些方面還難以滿足,特別需要民間相互之間的自助。由於這種自助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的政府的壓力,政府部門不能僅僅樂觀其成,更要為他們提供相依的服務,促進民間自助、自治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