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龐統獻三策取益州,劉備為何只選中策而不選上策

我們一般人往往以為,上策是解決問題的最好之策。那麼,在龐統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時,劉備為何只選中策而不選上策呢?

龐統獻三策取益州,劉備為何只選中策而不選上策

在法正和龐統等人的一再建議下,劉備終於下定決心大幹一場,奪取益州。但就如何奪取益州的問題上,劉備還是有些猶豫不決,屯兵於葭萌關躊躇不前。在此背景下,龐統向劉備提出了奪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

史料記載,建安十七年,龐統言於備曰:“今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劉璋既不武,又素無豫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杖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備然其中計。

透過這段史料,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龐統當時向劉備提出的奪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分別是:

龐統獻三策取益州,劉備為何只選中策而不選上策

上策:暗中挑選精兵,星夜兼程直取成都,劉璋既不懂軍事,又一向沒有防備,大軍突然到達,可以一舉平定益州。

中策:以荊州有緊急情況為由,聲稱要退回荊州,騙劉璋的部下楊懷、高沛前來,然後乘機把他們捉住,吞併他們的部隊,再向成都進軍。

下策:退回白帝城,與荊州力量聯合在一起,再慢慢策劃進取益州的辦法。

對龐統提出的奪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劉備最終採納了中策。

劉備勞師動眾,帶著部隊千里迢迢從荊州進入益州,目的就是想佔據益州。所以,如今讓他毫無所得,兩手空空就退回白帝城,然後在慢慢策劃進取益州的辦法,這個下策劉備當然不能採納,也不願意採納。

龐統獻三策取益州,劉備為何只選中策而不選上策

關鍵是在上策和中策之間,劉備最終為何選擇了中策而不選擇上策呢?

因為在劉備看來,龐統的上策其實是虛的,有許多不切實際的,不可行的地方。

在上策中,龐統讓劉備暗中挑選精兵,這容易做到。但劉備當時能挑選出多少精兵呢?劉備入蜀時,帶了一萬兵力,入蜀後,劉璋又給了他一些兵力,合在一起也不到三萬,他到底能選出多少精兵就是個問題。這是第一。

第二,成都是劉璋的治所所在地,駐屯有大量的兵力,即便是後來在劉璋部下不斷向劉備投降的情況下,建安十九年劉璋向劉備投降時,成都城內仍然還有三萬守軍。那麼,在龐統建議劉備挑選精兵直取成都時,到底要挑選多少精兵才能成功拿下成都呢?這也是一個問題。

挑選的精兵少了,帶個一兩千人去,就想拿下成都,簡直就是痴人說夢。而如果挑選的精兵多了,帶領著數萬人浩浩蕩蕩從葭萌關開往成都,沿途的劉璋部下能不知道?在成都的劉璋能不知道?如此一來,就無法實現龐統所說的“乘其不備”的作戰效果。

龐統獻三策取益州,劉備為何只選中策而不選上策

第三,龐統的上策,師出無名。

劉備帶兵入蜀,劉璋不僅下令沿途郡縣好生招待,給錢給糧,還親自從成都跑到涪縣迎接,與劉備一起歡宴百餘日,又是給劉備增兵,又是撥給劉備大量軍用物資,對劉備可謂仁至義盡。

在這種情況下, 劉備不去攻打漢中張魯也就罷了,若在此時還要調轉槍頭突然襲擊成都,攻打劉璋,未免太不仁義,太不厚道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劉備向來很在意這一點。故而他曾說:“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曹操嚴厲,我則寬厚;曹操兇暴,我則仁慈;曹操詭詐,我則忠信;總與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

在荊州被曹操大軍追趕時,劉備就曾寧願放慢行軍速度,也要堅持帶著十萬老百姓一起逃難;在涪縣,張松、法正、龐統都勸劉備趁機殺了劉璋,劉備則反對說:“剛剛進入別人的地盤,恩德與信義尚未表現出來,不能這樣做。”

而現在,如果劉備採納了龐統的上策,他之前所努力樹立起來的仁義形象,豈不都要毀於一旦?

龐統獻三策取益州,劉備為何只選中策而不選上策

再看龐統的中策:

楊懷、高沛忠於劉璋,反對劉備入蜀。這種人放著不除掉,對劉備將來佔據益州肯定是不利的。而要除掉楊懷和高沛,劉備可以找出一萬條理由,且條條不會像上策那樣師出無名直接擊襲成都而讓劉備揹負不仁不義之罵名。

再者,除掉楊懷和高沛,劉備還可以趁機吞併他們的部下,壯大自己的勢力,並逼迫劉璋首先與自己翻臉,讓劉璋去揹負不仁不義的罵名。

總之,在龐統關於奪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中,採納下策劉備不甘心;採納上策,劉備又認為不切實際,且不可取。而採納中策,卻是可以一舉多得,劉備何樂而不為?

最後客觀說一句,在龐統提出奪取益州三策之後,劉備能夠冷靜分析、判斷,權衡利弊,不急功近利,迅速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還是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這不僅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其令人佩服和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和借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