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劉邦和張良,是同樣聰明而且有所默契的,只不過劉邦更像局內主事!

在歷史上,滅了齊國後的幾十萬兵肯定不是韓信親自找來的呀,是各部分擴充、招募的新兵,2是成建制投降的部隊;這些不可能韓信親自帶兵,是要分權下去的。

比如原先是2萬曹參帶,2萬灌嬰帶,1萬韓信直接帶,那麼新增加的兵員,曹參有20萬,灌嬰有20萬,韓信手下的將軍帶15萬,降將帶5萬。

對於招募新兵,這是個小隊長升中隊長、中隊長升大隊長,水漲船高的過程,老兵是骨幹,新收的兵是基層;而老兵幾乎都是劉邦的家底。

劉邦和張良,是同樣聰明而且有所默契的,只不過劉邦更像局內主事!

對於降兵降將,肯定是摻沙子管理的,老兵降將,老將降兵,或是把降將降兵打散分配到原有部隊中;這樣下來,主要將領還是出自劉邦的家底,對韓信忠誠度有限

這樣算下來,韓信假如造反能直接調動的軍隊人數本來就是有限的;而且,劉邦帶了四五年覺得很難培養忠誠度,那韓信也才帶了兩三年,又怎麼能培養出忠誠度?

劉邦和張良,是同樣聰明而且有所默契的,只不過劉邦更像局內主事!

而韓信做了楚王,諸王勸進,劉邦稱帝,分封諸將,中上級軍官各有封地,原則上脫離楚國建制了,楚國建制內的骨幹主要是韓信陸續提拔和招募的下級軍官,這些是對韓信的忠誠度才更高;當然也會有少量忠於朝廷的將領,但是相對好解決了。

判斷他是否有能力造反,當時的人肯定更有發言權。如劉邦、項羽認為他有。他的手下,跟著他打仗的蒯通也認為他有,甚至認為他能獲取天下。而他自己呢?他是認為劉邦對他太好,他不應該造反。所以恐怕他也是認為自己有能力造反的。

劉邦和張良,是同樣聰明而且有所默契的,只不過劉邦更像局內主事!

忠誠要真那麼有用,劉邦一聲令下,讓軍隊全部反水不就得了,何必去韓信營帳奪印信。對於士兵來說,韓信是最高統帥,一聲令下可以直接砍死他,所以士兵會服從他。

如果韓信在做齊王的時候,直接自立,那些士兵真的敢就此反水嗎?但如果劉邦闖進來奪了他的兵權,那他就不再是最高統帥來了。滅齊國後,劉邦形勢危急,要韓信出兵,韓信不肯,要封賞

劉邦和張良,是同樣聰明而且有所默契的,只不過劉邦更像局內主事!

能看得出這邏輯嗎?要封賞,是因為打心眼裡認這個老大,並且希望老大能贏,否則要封賞幹嘛,直接順勢獨立不行嗎?

劉邦奪齊軍前,韓信的大部分軍官是原來的漢軍軍人,少量軍官是韓信新招募的,如果要造反就需要先清洗,這個過程會比較長,比較難。

而劉邦奪齊軍後,排功臣榜分封諸侯,韓信的軍隊數量大大縮減了,入楚後,原齊軍的部分下級軍官和入楚後招募的軍人,這些是忠於韓信的,造反反而容易一些。

劉邦和張良,是同樣聰明而且有所默契的,只不過劉邦更像局內主事!

就跟現在企業一樣,副總裁開疆拓土,拿下了大半個市場,董事長突然跑過來把他調走,自己接管這些市場。能說這個副總裁業務能力不行?他如果早有心思,可能會把這家公司挖走大半。但他為啥要這麼做?

自己按部就班的,完全可以去做CEO,有這麼好的前途,而且自己還是董事長一手提拔起來的,幹嘛要去做這種忘恩負義的事。

韓信對劉邦是有感情的,也有感激,但是談不上忠心,他把自己放在了和劉邦平起平坐的位置,甚至可能瞧不起劉邦(說劉邦最多統領十萬大軍而自己多多益善),他把劉邦當朋友當兄弟唯獨沒有把他當領導,而劉邦卻想的是要當皇帝哪個皇帝會允許別人和他平起平坐?這就足夠治韓信死罪了。

劉邦和張良,是同樣聰明而且有所默契的,只不過劉邦更像局內主事!

其實張良本身也是在點醒劉邦,守天下不能這麼玩。而劉邦看一眼就懂了。一如當年,只是踹一腳,劉邦就能馬上明白封韓信當真齊王其實在包括選繼承人在內的大部分決定上,劉邦和張良其實是同樣聰明而且有所默契的。

只不過劉邦更像局內主事,張良更像局外提醒。張良用商山四皓的手段,也是相信劉邦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