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羅斯福新政” 為何寧願把牛奶倒掉, 也不分給窮人?

“羅斯福新政” 為何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

我們都知道,美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他不僅軍事力量強大,經濟實力也非常雄厚。美國從建國的那一刻起,經濟模式就是資本主義模式,這種經濟模式以資本為本位,其它一切與資本無關的生產要素,如勞動力、土地等一概不佔據主導地位。為了實現資本的主導地位,與之相應的所有制是私有制,相應的分配製度是按照市場的自由交易進行分配。物權絕對和契約自由是資本主義最重要的特徵。而資本主義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優越性,因為資本有時間價值,錢甚至可以生錢,所以很好地激勵人們發財,並且在相應的物權制度保護下人們也敢於發財,敢於承擔經營的風險。契約自由使得資源得以自由流動,當一切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後,財富就能得以積累,這是社會主義制度所不具備的。

“羅斯福新政” 為何寧願把牛奶倒掉, 也不分給窮人?

雖然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但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就是人類理想的社會經濟制度,更不是十全十美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資本主義是以資本為首的,所以人類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眼裡毫無意義,僅僅用經濟價值這種非常單一的經濟價值衡量方式對人的勞動來說是很不公平的。除此之外,資本主義還存在著一個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存在不可避免的週期性經濟危機。由於資本主義始終存在著生產行對過剩的弊端,所以這一根本矛盾就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產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世界出現了一次大蕭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就是美國, 從1929年到1939年,美國的經濟蕭條持續了整整十年,這十年裡美國的經濟快速衰退,股市一蹶不振,房價跌到谷底,整個美國的經濟都面臨著崩盤。

“羅斯福新政” 為何寧願把牛奶倒掉, 也不分給窮人?

在1929年之前,美國的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看似逐漸走向繁榮——股市大盤連續大漲,所有的投資人賺得盆滿缽滿,美國整體經濟趨勢良好。然而,所有人卻忽略了隱藏在這一片大好經濟形勢下的危機,當時投資者們雖然賺得盆滿缽滿,但是消費能力卻沒有顯著上升,工人的工資幾乎沒有變動。要知道,在美國股市投資的股民只佔美國全人口的10%,也就是說只有這10%的人在受益於不斷上漲的股市,並將自己賺來的錢再次投資到別的產業中。這樣一來,實際上美國普通商品的銷量並沒有連續增長,看此繁榮之下,總體經濟正常得卻十分緩慢。另外,美國的經濟增長全部依賴於股市,消費來自於故事的利潤,而利潤最終會再次回到股市,這樣就造成了美國的經濟存在著非常虛假的繁榮形勢。

“羅斯福新政” 為何寧願把牛奶倒掉, 也不分給窮人?

1929年10月24日,這一天被美國無數經濟學家稱為黑色星期四,這一天開始,美國紐約交易所的交易額就在不斷重新整理最低記錄,計價器都無法跟上實際的價格,但是美國投資人並未對此感到恐慌,在他們心中,歷來每次下跌最終都會成倍數地增長,人人都覺得10月份的股市會好起來。但是到了10月份,股市並不如股民所願,於是不少人不得不丟擲手中的股票,償還炒股的貸款。這一天,所有的股民都在瘋狂尋找買家,股價再也不是一點一點地降,而是呈現出一種斷崖式的下跌,美國的經濟在迅速崩盤。然而,此時美國總統胡佛卻沒有找到美國經濟崩盤的地方,反而命令資本家提高工人的工資,但也無事於補,就這樣,美國的經濟大蕭條一直持續了數年之久。

“羅斯福新政” 為何寧願把牛奶倒掉, 也不分給窮人?

直到羅斯福上臺,他才開始著手整理美國早已一塌糊塗的經濟,用國家實施干預市場的政策,將美國的經濟從一片蕭條之中挽救了回來。但是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當時在羅斯福新政之下,無數的牛奶被農民傾倒入河流,當時美國的河流都被牛奶染成了白色;還有許多棉花等農產品都被當做垃圾一樣處理掉,美國鄉村到處都是廢棄的農產品。是美國人民生活富足,不需要這些東西了嗎?並不是,在美國大蕭條時期,無數人只能靠政府救濟生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購買牛奶和棉花。那麼,為何羅斯福不願意用這些牛奶和棉花救濟人民,而是統統倒掉呢?

“羅斯福新政” 為何寧願把牛奶倒掉, 也不分給窮人?

首先,牛奶和棉花作為商品,其根本價值就是為所有者帶來盈利。牛奶和棉花都是有保質期的商品,由於美國經濟蕭條,人們負擔不起牛奶和棉花,所以保質期一過就需要大批次的銷燬。倘若把他們送給窮人,那麼所有者不僅會失去牛奶盈利的錢,還會失去牛奶本身的成本價值。另外,本身美國的經濟危機就是由生產相對過剩導致的,奶農們只有將牛奶全部倒掉,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在經濟危機中的損失。

“羅斯福新政” 為何寧願把牛奶倒掉, 也不分給窮人?

其次,將牛奶贈送給窮人其實是一件非常不現實的事情。我們都知道,生產牛奶的奶農大多聚居在一個地區,那麼這一地區的人肯定不需要牛奶,只有在距離這個地區足夠遠的地方才會需要牛奶。這樣一來,就要考慮到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不僅如此,還有牛奶包裝成本和運輸奉獻。在經濟蕭條時期,這樣的成本無異於是增加負擔,人都是理性的,與其這麼冒風險得不到任何好處,還不如把牛奶棉花就地銷燬,這是一個人最原始的趨利避害行為。

“羅斯福新政” 為何寧願把牛奶倒掉, 也不分給窮人?

綜上,所以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更多的人才會選擇就地銷燬農產品,不僅僅是牛奶和棉花,還有橘子等許多農副產品。美國的經濟危機真正得到解決並非是1939年,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時消耗的資源相對較多,就合理地解決了生產相對過剩這一矛盾,所以經濟危機才徹底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