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在埃及,有一條非常著名的河,叫做蘇伊士運河。其不僅僅是亞洲與非洲間的分界線,更是連線亞非與歐洲間最為重要的水上通道,因為蘇伊士運河的兩頭分別連線著地中海與紅海。這使得來往於亞歐兩地的船隻,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風暴角,便能實現互通,極大的縮短了航程。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蘇伊士運河雖然位於埃及,但其歸屬權卻是屬於大英帝國。1875年,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總督,將蘇伊士運河的股份賣給了英國。而後英國便駐軍蘇伊士運河,正式享有對於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由於蘇伊士運河是從地中海到達東方最快捷的航道,來往的船隻自然很多,英國每年光是收過路費都賺得盆滿缽滿。當然了,蘇伊士運河還有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其作為亞歐地區的關鍵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說是大英帝國海上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了蘇伊士運河這張底牌,英國基本就控制了亞非歐三大洲之間近乎一半的海上交流與貿易。換句話講,只要掌控蘇伊士運河,就意味著英國依然是這個世界上的頭號大國。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不過,隨著二戰之後的民族獨立風潮盛行,舊時代的殖民體系宣告崩塌,英國對於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也遭受到了挑戰。

1952年7月,英國在埃及扶持的傀儡法魯克王朝被推翻。以總統納賽爾為首的埃及新政府,開始向外驅逐英國等殖民勢力。迫於國際形勢,英國同意從埃及撤軍,但卻不願意交出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埃及總統納賽爾對此表現十分強硬,既然你不交出控制權,那我便自己拿回來。於是在1956年7月26日,英軍全部撤出埃及後,公開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對於英國來說,埃及此舉,不僅僅是在搶飯碗,更有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嫌疑。日不落帝國的尊嚴何等重要,怎麼能夠允許曾經的殖民地如此挑釁。於是英國聯合法國和以色列,在1956年的10月29日對埃及實施軍事入侵,史稱第二次中東戰爭。

原本這應該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雙方的實力太過懸殊,埃及對付一個以色列都夠嗆,更不要說還得面對歐洲的老牌列強英吉利和法蘭西了。但是,他決定了戰爭的開打,但完全主導不了戰爭的走向。當時蘇聯人首先跑了出來,給埃及撐腰。當時蘇聯因為忙著處理匈牙利的爛攤子,沒工夫管中東的事兒。所以並沒有出兵,或者給予埃及強力的軍事援助。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不過蘇聯人卻在給以色列和英法等國的照會信件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如果擁有各種現代化毀滅性武器的更強大的國家向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那麼英法兩國會處於何種境地呢?”

這下英國人可慌了,他們自知惹不起蘇聯,便趕忙找到自己的北約盟友美國,要求北約給自己撐腰,然而英國得到的答覆卻是“限英國在12小時內停火。”

與此同時,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命令全球美軍進入戒備狀態,大有英國人不停火,就要對其下手的架勢。英國憤怒於美國的背叛,卻又無力還擊,因為對美蘇來說,阻止英國只需要一個電話。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最終面對著蘇聯和美國雙面壓力,英國不得不選擇了妥協,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英法等國停火撤軍而結束。埃及雖然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損失慘重,但他們卻贏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成功拿回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英國失去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也就徹底地失去了對中東事務的最後一點主導權,進而完全喪失了對遠東事務的影響力。

當然了,對於英國而言,第二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不僅僅是丟掉了蘇伊士運河那麼簡單,其丟掉的乃是自己的大國地位。在這場戰爭裡面,美蘇其實沒做太多,僅僅只是撂下兩句話,英國就得乖乖吐出嘴裡的肥肉,大英帝國什麼時候受過這樣的窩囊氣?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想想當初的日不落帝國,皇家海軍縱橫四海,龍蝦兵橫掃千軍,說打誰就打誰,不服來戰便是,絕對不帶慫的,即便強如拿破崙,英國也不帶怕的。可是現在只是出門佔條河,而且還是帶著法國以色列一起,被人家一句話就給嚇得不敢輕舉妄動。

如此表現,放在世人的眼中,只有一個結論,那就是英國不行了。此時的英國,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無敵的日不落帝國,他們失去了主宰全世界的力量。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英國正式從一個全球性大國衰落為一個地區性大國,不配與美國和蘇聯相提並論。

換句話講,第二次中東戰爭的結果,其實是在向全世界宣佈,英國已經和美蘇不是一個級別的玩家了。當然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英國的地位衰落並不是第二次中東戰爭所造成的。早在二戰時期,英國就已經在被美國和蘇聯逐漸拉開距離。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二戰之前的英國還是很猛的,他們控制著南亞次大陸,三分之一的非洲,一半個北美以及整個大洋洲,控制的土地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是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那時候的英國人,從官員到平民,都是一副上位者的姿態,四處殖民,干涉他國內政,指手畫腳,要是有誰不服,那就打到他服,這是國家強大所帶來的底氣。

然而,一場二戰打下來,英國的家底差不多都被打光了。1940年,德國人閃擊歐西歐,英法聯軍一潰千里,法國戰敗投降,英倫三島被戰火籠罩。當時英國陷入了飢餓之中,雞蛋限量,麵粉不足,只有餵驢用的胡蘿蔔足量供應。戰爭在不停的消耗這英國的國力,為了對抗德國人,貫徹我們將戰鬥到底的思想,丘吉爾開始變賣家產。

英國數十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幾乎全被用來換成了物資和武器。為了能讓《租借法案》透過,英國政府甚至不惜利用國家手段,迫使大量英國民營企業出讓資產或者股份給美國,短短几天時間裡,很多頂級英國公司就稀裡糊塗的被賤賣給美國華爾街,英國民族工業脊樑,美國直接打折然後拿走,這直接導致了戰後英國工業的衰落。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當然,這依然沒有完,在拿走了英國的財富和工業之後,美國又盯上了英國的海外基地。宏都拉斯、福克蘭群島、蓋亞那……一個接一個的軍事基地或者殖民地被劃給了美國,用來換取軍艦和償還債務。祖先在全世界插下的米字旗,正在被美國根根拔起。整個二戰下來,英國工業脊樑以及全球軍事霸權脊樑,徹底被打斷。

如此狀態之下的英國,顯然無法和當時如日中天的美國和蘇聯相比。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之上,丘吉爾雖然和頂著三巨頭的名聲,但他實際上只是一個陪襯。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丘吉爾後來在回憶錄裡說:

在巨大的北美野牛和俄羅斯熊中間,坐著一隻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這並不是丘吉爾的英式幽默,而是英國當時處境最為貼切的比喻。日不落帝國,已經日落西山了。當時英國已經不能作為一個平等的對手和蘇聯美國談價錢了,如果玩三足鼎立,憑英國的那點實力怕不是美國和蘇聯第一個把它清出局了。或許因為二戰勝利國的榮譽加持,大多數英國人還沉浸在昔日榮光裡。但現實卻是千瘡百孔的倫敦,已經無力維持遍佈世界的米字旗。

舉個例子,在1947年2月,英國向美國提出由其支援希臘內戰的右派政府,美方詢問英國願意承擔什麼責任,英方答覆由於國內財政瀕臨崩潰,已無力援助,希望美國儘快全面接手。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美方一個官員後來說,他見證了一個歷史性時刻:

大英帝國主動把一流強權的地位讓給了美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和平交接世界霸權。

或許是因為“主動”的緣故,許多人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大英帝國已經不再是頂級玩家。但到了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人發現自己連一條河都保不住,一切都變得再明顯不過了。

小小的蘇伊士運河,為何會成為大英帝國的滑鐵盧?

至此英國人終於認識到,以往的霸主輝煌終於是過眼雲煙了,他們已經跟美蘇不是一個檯面上的玩家。此後的英國,徹底的接受了自己退居二線的事實,開始安心當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