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梁啟超誕辰丨梁啟超:一生追求強國夢

梁啟超誕辰丨梁啟超:一生追求強國夢

#

小編按

今天是梁啟超先生(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148週年誕辰。我們再度推薦這套重磅圖書《梁啟超全集》,這部全集由湯志鈞、湯仁澤父子耗費36年時間編纂而成,收錄了目前所見梁氏全部文字著述,凡一千五百萬字。本文來源於2019年1月《江門日報》報道。

2018年8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卷本、總字數1400餘萬字的《梁啟超全集》正式面世。《梁啟超全集》的編纂可以追溯到1962年,後中斷,直到1982年,全集正式由湯志鈞先生負責。然而編纂過程一波三折,因各種原因,數次更換合作方,一度擱淺,資金支援也是直到近年才有。但湯志鈞和其子湯仁澤“孤軍奮戰”,堅持編錄資料,用了36年時間,終於編成。湯仁澤先生感嘆,剛開始編纂全集的時候,自己只是一個剛畢業的本科生,到全集出版,他已年近七十,垂垂老矣。

梁啟超誕辰丨梁啟超:一生追求強國夢

《梁啟超全集》(全二十集)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

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重點資助專案)

梁啟超?著

湯志鈞 湯仁澤 編

出版時間:2018-03-15

ISBN:978-7-300-16843-2

《梁啟超全集》由論著集、演講集、詩文集、譯文集、函札集、附錄六大類組成,按撰作或發表時間先後排列,另有索引和附錄。全集中收錄不少近年新發現、披露的梁氏佚文、信件。

梁啟超:中心思想就是愛國

澎湃新聞記者在採訪湯仁澤時問:“在幾十年的全集編纂過程中,您對梁啟超最直觀的認識是什麼?”湯仁澤說:“對梁啟超的最直觀認識,是他赤誠的愛國情。”以下內容摘自湯仁澤的回答。

在梁啟超的言行中,無不表現出特殊的家國情懷,梁啟超愛國救國,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強國夢”。

李任夫是梁啟超的學生,於1926年就讀北師大。有一回他和同學楚中元登門請教,楚中元提問:“梁先生過去保皇,後來又擁護共和;前頭擁袁,以後又反對他。一般人都以為先生前後矛盾,同學們也有懷疑,不知對此有何解釋?”梁回答說:“這些話不僅別人批評我,我也批評我自己。我自己常說;‘不惜以今日之我去反對昔日之我’,政治上如此,學問上也是如此。但我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的,決不是望風轉舵,隨風而靡的投機者。……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麼呢?就是救國。我一生的政治活動,其出發點與歸宿點,都是要貫徹我愛國救國的思想與主張,沒有什麼個人打算。”

梁啟超年輕時,有血有淚有志氣,他堅信中國不亡,他要儘自己所能去救國。

“捨身救國”成為“第一義”

1898年夏季的某一天,他與同人約曰:“吾國人不能捨身救國者,非以家累即以身累,我輩從此相約,非破家不能救國,非殺身不能成仁,目的以救國為第一義,同意此意者皆同志。”這年梁啟超25歲,“捨身救國”的志願也非此時才有,卻早已成為“第一義”了。

梁啟超避難居日本時,念念不忘災難深重的祖國和人民:“吾嘗有一不慚之大言在此,曰:吾之能歸國與否,此自關四萬萬人之福命,非人力所能強致也。……故吾常以為天如不死此四萬萬人者,終必有令我自效之一日,若此四萬萬人而應墮永劫者,則吾先化為異域之灰塵,固其宜也。……若梁某某者,除卻做國務大臣外,終身決不做一官者也;然苟非能實行吾政見,則亦終身決不做國務大臣者也。……數年以後,無論中國亡與不亡,舉國行當思我耳。”梁啟超“以逋亡之身,日夕槁餓,而作此壯語”。

梁啟超有過一次親赴前線“從戎”、捨身為國效力的經歷。那是護國之役,他是發動者之一。一介書生冒風險赴前線救國,用梁啟超自己的話說是,“此行乃關係滇、黔生死,且全國國命所託,雖冒萬險萬難不容辭也。”護國運動有“萬險萬難”,付出的代價究竟有多大?梁啟超由滬秘密赴港,因無護照,只能偷渡海防後入桂。乘夜色冒暴雨,“竟於無意中而遊如斯勝境。”此間“為播越顛沛中扶病疾書”《國民淺訓》,在序言中道:“於役邕桂,取道越南。時諜騎四布,自匿於山中旬日,更圖間道潛赴。同行七人皆星散,各自覓路進取,餘孑身寄一牧莊,相伴者惟他邦傭保。……中間復嬰熱病,委頓二日,幾瀕於死。”真是驚恐萬狀,命懸一線。

丁文江:梁先生以著作報國

1920年初梁啟超歐遊歸國,潛心學術,兩年後出版《梁任公近著第一輯》,上卷《歐遊中之一般觀察及一般感想》,把“所觀察和所感想寫出來”,能看出他愛國救國觀念有了進一步提升。

文中談及十多種感受,有“反省自己從前的缺點,振奮自己往後的精神,循著這條大路,把國家挽救建設起來,決非難事”。他認為這樣做還不夠,“人生最大的目的,是要向人類全體有所貢獻。”“一個人不是把自己的國家弄到富強便了,卻是要叫自己國家有功於人類全體,不然,國家便算白設了。”他說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然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個絕大責任橫在前途。什麼責任呢?是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

丁文江說:“梁先生生平以著作報國,實有四十年之歷史。”“先生四十年之中,腦中固絕未忘一‘國’字。”官場上不順利的梁啟超毅然隱離政治,迴歸自己鍾愛的文化教育領域。自1920年至1927年,梁啟超完成的著述有《清代學術概論》《墨經校釋》《老孔墨以後學派概觀》《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國佛學史稿》《中國文化史》《儒家哲學》《古書真偽及其年代》等,研究重點是先秦諸子、中國歷史學、哲學、文學等。比起擔任幾天總長或總裁來,梁啟超的著書立說、執教育人的作用及意義要深遠得多,其價值和生命力也長久得多。

梁思禮:“愛國”是最寶貴遺產

梁思禮在回憶父親時說:“我出生時父親已51歲,雖然他非常愛我,但我沒有機會能像我的大兄姐們那樣親身從父親那裡獲得直接教導。……有人曾問我:‘你從父親那裡繼承下來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我回答:‘愛國!’‘愛國’也是我們全體兄弟姐妹們所繼承下來的寶貴遺產。我們九人中有七人在海外學習,個個學業優秀,但是我們沒有一個留在國外,個個都學成歸國,報效祖國。”

梁啟超曾說:“吾之天性富於情感,而志不懈於向上。”早年在時務學堂“課諸生,既授之以經史大義,厚其中學之根柢,養成其愛國之熱心”,這份情感也深深地影響了下一代。

梁啟超精心培養子女,“假期內督課群童,每晚輒聚講讀書,聲出金石,群童樂不可支。”在“致孩子們書”中,不乏他告誡子女認真讀書、學成報效祖國的話語,可謂情深意長,但沒有鼓勵孩子讀名校,去升官發財,也沒有強迫孩子去學所謂的“熱門專業”。如1927年8月29日信中,梁啟超叮囑女兒思莊學成後早日歸國,“可以做爹爹一個大幫手,我將來許多著作,還要請你做顧問哩。”此時思莊正在國外攻讀生物學,一年預科讀完,升二年級,梁啟超非常高興,因為此前“你們弟兄姊妹,到今還沒有一個學自然科學,很是我們家裡的憾事”,“中國女子還沒有人學這門……因為這門學問與一切人文科學有密切關係。”梁啟超養育了九個子女,人人成才,又各有所長,被譽為:“一門三院士,滿庭皆俊秀。”

比起眾多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文人學士來,梁啟超憂國憂民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是顯而易見、出類拔萃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吾之天性富於情感,而志不懈於向上”,是“多血多淚之人”。正是對祖國的摯愛和救國的使命感,正是大愛和責任的完美結合,令他精力旺盛、百折不撓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雖然求索之路千辛萬苦,失敗過一次又一次,但阻止不了他一生的追求、探索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