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在此,你們怎麼看,歡迎在留言區下面評論。

又是陽光明媚的一天,小編今天的精彩內容千萬不要再錯過哦!

矛盾激化的結果是戰爭,中原王朝與漠北部族之間的戰爭幾乎沒有消停過。

漠北,指的是中國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廣大區域。清代特指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清末統稱外蒙古。現在分屬於今天的俄羅斯、蒙古國、中國、哈薩克四個國家。

中原,指的是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歷史上,漠北與中原都經歷了類似的王朝更替,以及分裂與統一。當中原王朝崛起之時,往往漠北也會出現強大的草原帝國,兩者之間往往爆發頻繁而長期的戰爭。要麼是漠北遊牧民族劫掠中原,要麼中原王朝征討漠北,兩者之間的戰爭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商朝時期,漠北的部族集團被稱為鬼方國。根據《易經》《山海經》《史記》等一些書籍的簡易記載,以及近現代的考古研究。鬼方早在史前時期就生活在漠北,是來自於西方的印歐族群,被稱為雅利安人。在中國歷史記載中,是堯舜禹以前居於北野的山戎、獫狁和燻粥統一後之舊部。

鬼方部落東進的原因在於同樣被西方歷史學家們定位為遊牧部族的炎黃部族,從西北進入中原,由此造成漠北的真空,繼而使得鬼方部落順利東進,進入漠北,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南下,從而與商朝發生戰爭。

鬼方與商朝的戰爭,以商朝勝利,大量鬼方部族人口被商朝傳奇人物婦好給俘虜了。由於商朝鬼神崇拜盛行,在其後,這些戰俘都成為祭祀品,被活祭了。這一點,在殷墟的考古發掘中已經得到證實。

商周易代之時,鬼方入侵西北部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地區,並進而威脅鎬京。西周統治穩固下來後,在周康王二十五年便發動了對鬼方的征討,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戰爭,鬼方被擊敗並被驅逐。

21世紀以來,經中國、原蘇聯、蒙古國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證明鬼方遷到了南西伯利亞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這一帶,正是漠北的主要地區。鬼方部族在漢朝時被稱為丁零,在唐朝時被稱為鐵勒,其活動範圍,在漠北的唐努烏拉山脈和阿爾泰山脈以及以這兩大山脈為中心的周邊地區。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上述就是自黃帝時代起直到周朝,長達三千年,漠北的比較模糊的歷史記載。這三千年的歷史並不被人們所關注。一方面是歷史比較久遠,文字記載比較少,考古發掘難度大,大部分的歷史情況都是以少量的文字以及考古成果為根據的推測。

自秦朝開始,漠北的情況就比較清晰了。圍繞著萬里長城,漠北與中原的鬥爭持續了將近兩千年。秦漢兩朝與匈奴,三國兩晉時期的鮮卑,南北朝時期的柔然,隋唐時期的突厥,北宋時期的契丹,金國時期的蒙古,明朝的瓦剌和韃靼。除此之外,元清兩朝,作為大一統的王朝,雖然統治著漠北,但是忽必烈和康熙這兩位君主都有過血洗漠北的不堪記錄。

自華夏文明誕生以來,漠北就沒有消停過。即便元清兩朝都確實有效地統治著漠北,然而,到了元清末期,漠北最後都選擇了脫離,並與中原王朝敵視。民國時期,漠北脫離中國,最後成為了蒙古國。

漠北與中原之間,究竟有著怎麼的矛盾?為何兩者之間的衝突與戰爭貫穿了整個的中國歷史?在中原大一統王朝的統御下,為何漠北總是躁動?為何漠北在近代依然脫離中國,成為當今中國大一統文化歷史的內傷?

地域之間生產方式的矛盾是漠北與中原之間的根本矛盾。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矛盾,並非是所謂的民族矛盾,或者是文化衝突,而是地域之間生產方式的矛盾。在工業時代到來之前,幾乎所有民族的生存都依賴於腳下那片土地。農業時代,實際上是一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時代。不同地域的地理面貌不同,進行生產作業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西方歷史學家由此根據不同民族的生產方式來區別民族特性。大致的分類是:遊牧民族、漁獵民族、農耕民族等。或者是:草原文明、海洋文明、大河文明等。這樣的分類或是以謀生方式,或是以謀生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為標誌進行區分。

漠北大致可以分為:唐努拉山脈、阿爾泰山脈、肯特山脈、杭愛山脈、大興安嶺五大板塊。以這五大山脈中心,形成了草原、山脈、沙漠、戈壁、河谷等相互交錯的地理面貌。漠北民眾的經濟支撐來源於草原的遊牧經濟,山脈的漁獵經濟是補充,河谷地帶的農耕經濟所佔比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漠北的分裂往往是以這五大板塊為基礎條件的,山脈的漁獵經濟所帶來的補充是漠北民眾在寒冬季節裡生存下去的根基。漠北的統一,是以處於漠北中心地帶的杭愛山脈或者肯特山脈為基本條件的。杭愛山脈周邊草原遼闊,又是漠北處於各山脈民眾的交流的中心,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

中原王朝的經濟支撐是農耕,所依賴的地理條件是平原,大致可以分為:海河平原、黃河平原、淮河平原、江漢平原、汾河平原、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河洛平原等。歷史上的戰國七雄,都佔據了一個或者兩個大平原。

中原王朝的大分裂,就是以各個平原為中心所形成的割據。區域性統一,則是以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淮河平原、河洛平原這四大平原為中心,以其他平原為依託,所形成的南北對峙或者三國爭霸的局面。最後的統一,以宋朝為點,在宋朝之前是以關中平原或是河洛平原為中心進行的統一,宋朝之後是以海河平原或是長江三角洲平原為中心進行的統一。

當漠北以杭愛山為中心統一各部,就會建立起強大的草原帝國,進而向南推進。當中原以關中平原或是河洛平原為中心形成大一統,則意味著中原王朝的崛起,進而向北推進。爭奪的區域是長城內外的河北、山西、陝西北部地區以及寧夏、甘肅、內蒙全境,還有廣大的西域。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長城內外所屬的這些區域的經濟生產方式是半農半牧,無論經濟支撐是哪一種,另一種經濟形式佔的比重都十分高。漠北草原帝國崛起後,一般是先平定廣大的西域地區,其次是佔據寧夏、甘肅、內蒙全境,最後才是進犯中原,頻繁掠奪河北、山西以及陝西的北部地區。

中原王朝崛起後,一般是驅逐漠北部族,鞏固河北、山西以及陝西的北部地區;其次是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佔據寧夏、甘肅、內蒙全境;最後是發兵遠征,平定西域。

漠北佔據長城內外所屬區域後,一般以祁連山、賀蘭山、陰山這三大山脈為核心,建立起畜牧為支撐,漁獵為補充的經濟形態。而中原王朝則會以海河平原、汾河平原、河套平原這三大平原為核心,建立起農耕為支撐、畜牧為補充的經濟形態。

遊牧經濟與農耕經濟受氣候以及社會生產力的影響,能夠在短時間內刺激人口的快速增長,這是漠北與中原之間矛盾的起源。

漠北是成片的草原,中間摻雜著沙漠戈壁,遊牧經濟與草原相適應。中原是成片的平原,中間摻雜著山脈溼地,農耕經濟與平原相適應。

就漫長的歷史來說,糧食的產量越高,人口就越多。然而,就短時間人口增長速度來說,遊牧經濟帶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更高。當然,農耕經濟雖然稍微低一些,但是也相差不大。

遊牧經濟的出現,根源於人口的不足。如果人口足夠覆蓋每一片草原,那麼就不需要遊牧了,只需要畜牧就行了。現在的蒙古國,發展的就是畜牧業,而不是遊牧業。導致人口不足的關鍵是漠北因為地理位置的因素,寒冬季節時間較長。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在漫長的寒冬季節中,漠北民眾只能躲在山脈之中避寒,依靠採集狩獵維持生存。因為時代的侷限,食物儲存技術以及運輸能力,都不足以保證在寒冬季節中能夠儲備大量的乾草,使人口以及大量的牲畜能夠活下來。時代的侷限,是遊牧經濟與漠北草原相適應的根源。

農耕經濟的規模,同樣是由人口數量決定的,人口越多,能夠開發的耕地就越多。這也是時代的侷限,社會生產力對於耕地的開發,人力因素比起技術因素作用更高。

如果氣候出現波動,在草原很容易出現冰雹和雪災,在中原則很容易出現水災和颱風,兩者都會面對的自然災害就是旱災、地震、火災、蟲災。對於蟲災,中原最可怕的就是蝗蟲,而草原最可怕的就是老鼠。

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糧食減產。糧食會大規模減產,就整體而言,總人口數量會在短時間大幅度銳減,大量人口死於饑荒。然而,就人口自然增長率而言,卻高得嚇人。在突然遭到自然災害的打擊後,人口總數量會急速銳減。在適應了自然災害的降臨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數量會成倍地增加。

為了應對糧食減產,漠北採取的措施是對外進行掠奪以獲取更多的草場,中原所採取的措施是興修水利以獲取更多的農田。草場需要人口來覆蓋,農田需要人力來開發。由此,會刺激人口大幅度增長。

與人口大幅度增長同步的是國家力量的提升,無論是對外掠奪,還是興修水利,都需要大量的人口。沒有足夠的兵力,沒有足夠的勞動力,無論是打仗還是修水利,都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這兩樣都需要龐大的帝國來調配。

在歷史上,一旦氣候變冷,出現小冰川期,漠北就會對中原發動猛烈的進攻。而中原王朝就非常艱難了,一方面內部要興修水利,另一方面卻要應對外敵入侵。這個時候,中原王朝面對漠北,就是被動挨打的局面。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在適應了氣候變化後,中原王朝的水利設施建設完成。那麼,中原王朝就會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進行反擊,對廣大的漠北地區進行掃蕩和掠奪。漠北掠奪中原,一般以財貨物資的掠奪為主。而中原掠奪漠北,則以人口的掠奪為主。

例如,在東漢和西漢兩朝易代之時,王莽和劉秀都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戰爭不侷限於漠北,東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都在掠奪的範圍之內,大量的人口被強迫內遷,進入莊園成為農奴。在東漢時期,少數民族內遷,一度使得關中人口,大部分都是羌族。

三國時期,中原地區民族成分的變化更為凸顯。中原軍閥割據,群雄爭霸,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周邊少數民族成為了兵員徵發的主要物件。大名鼎鼎的劉備起兵時,就向烏桓徵調了一千騎兵。三國鼎立之時,東吳兵員約有六成是從大山裡掠奪來的百越各族。到了西晉時期,這種情況,越發惡劣。

當然,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不僅僅是氣候,氣候變化也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管是出於什麼因素的影響,一旦中原或者漠北,在短時間內人口成倍地增長,那麼矛盾就會被激化,由此爆發戰爭。

遊牧經濟與農耕經濟沒有互補性,這是漠北與中原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的根源。

相比漠北的遊牧經濟,在歷史上,長城內外區域,包括內蒙南部,河北、山西、陝西北部,寧夏和甘肅全境,發展的都是畜牧經濟,且農耕經濟佔有很大的比重。中原王朝佔據上述區域之時,能夠在當地發展農耕,移民設郡縣,以緩解人口壓力。

而漠北,所承載的人口總數量太少。現在的蒙古國人口也不過是三百多萬。在古代,漠北的人口總數量從其與中原王朝發生大規模戰爭時的兵力上看,不會超過百萬。這樣的人口規模,僅僅相當於中原一個大縣的人口數量。

中原王朝如果佔據廣大的漠北,因為交通因素,所要承擔的行政成本極大。與此同時,卻無法在漠北發展遊牧經濟之外的經濟形式,無法移民,無法緩解內部人口壓力。中原王朝即便擊敗了漠北,也只能對漠北棄之不管。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當漠北部族佔據長城內外區域之時,漠北草原帝國的統治中心也會隨之南移。漠北不過百萬人口,湧入中原也只是滄海一粟。漠北草原部族南下,無論勝負成敗如何,實際上與漠北都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勝利了,成功了,中原也不適合遊牧業發展,漠北百萬部族要麼成為軍事統治者,從而脫離生產,要麼是在奪取了大片土地後,有了充足的糧食,人口逐漸增長。

脫離生產的結果,就是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定律下,漠北部族上層建築逐漸漢化,以適應農耕經濟的發展。人口逐漸增長的結果,就是遊牧經濟為了向更多的人口供應糧食,會逐漸向畜牧業以及農耕發展。最後遊牧經濟被逐漸捨棄,農耕經濟依然是支撐,漠北部族最後從牧民變成農民,還是漢化的結果。

畜牧與農耕尚能相互補充,遊牧經濟只能與漁獵經濟相互補充,且遊牧經濟與漁獵經濟所承載人口總數量太少。只要漠北的部族人口增長到遊牧經濟無法承載的程度,漠北的部族就會尋找新的出路,漠北就會成為一塊被遺棄的土地。

漠北只適合於那些人口數量很少的部族作為逃亡之地。例如,匈奴,在《史記》記載中,是夏朝遺民。所謂夏朝遺民,就是夏朝滅亡後,一些被商朝打擊不得不逃亡的人。當被遺棄的漠北迎來這些逃亡的部族時,這些逃亡的部族經過相互吞併整合,又是一個強大的草原帝國。這意味著歷史的重演。

綜上所述:漠北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是地域之間生產方式的矛盾,是遊牧經濟與農耕經濟沒有互補性的矛盾。生產方式不同所產生的矛盾,其根源在於漠北的地理環境所承載的人口數量太少,而漠北人口自然增長率卻非常高。

無論是漠北與中原之間,還是其他地區之間,其矛盾的起源都可以總結為地理環境承載的人口總數與人口自然增長率之間矛盾。

對於漠北而言,其興衰沉浮,就是圍繞著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而產生的。

漠北沉浮,預計寫五十篇,每週一到兩篇。從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視角去分析從秦朝起直到民國,這長達兩千年的歷史程序,漠北經歷了怎樣的興衰沉浮以及民族更替。期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