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重文輕武:宋朝社會催化的科舉制改變了什麼?

在古代,士農工商的階級是根深蒂固的,在科舉制出現之前,實行已久的九品中正制是門閥制度,當時也僅僅只有少數出身低微的人能夠透過自己的才能進入官府,所以說,分科考試的科舉制在中國古代史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正是這樣只靠個人實力不摻雜背景的官員選拔制度,直接影響到了之後幾千年的中國甚至世界。

自隋朝之後,國家進入大一統的全盛時期,皇權得到絕對加強,為了鞏固皇權,必然要打擊已經存在了千年的門閥士族制度,而正是這一歷史潮流,竟無意中開啟了中國一個新的紀元,文人的紀元。

重文輕武社會下催化的科舉制改變了什麼

重文輕武一直是多年來宋朝最被人詬病的一點,其實這只是中華歷史的一個小小的波紋而已。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宋朝作為一個佔領了大部分耕作土地,但卻沒有任何的地理優勢來做國土防禦的朝代。統治這樣的國家只靠武力不行,“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改治”。

重文輕武:宋朝社會催化的科舉制改變了什麼?

1。科舉只考詩詞歌賦?這恐怕是對科舉本身的最大誤解

其實歷史和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不一樣,宋朝因為更加的注重現實主義,並且官員的綜合政治能力更接近現代官員,行為拋棄了自魏晉以來宣揚盛世的浮躁奢華的文風,轉而更加的偏向現實,從而在這些歷史遺落下的明珠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科舉所需要的知識更能體現進入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在科舉制剛剛創立的隋唐時代,科目還是極多的。主要考的是明經科和進士科,明經科考的大多是政論,對一些事件發表自己的理解,這些試題緊扣時事,對一個官員的治理能力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考察。

對於進士科來說,內容中的詩詞歌賦讓許多人覺得只是文人誤國無病呻吟,其實不然,詩詞歌賦能看出一個人的志向與文采,體現出抱負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表達。其中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所以進士後來成為精英學者的代名詞,是考到殿試之後的叫法,考中進士可以直接授予現在的縣級官職。

重文輕武:宋朝社會催化的科舉制改變了什麼?

2。宋朝社會給科舉加上了什麼樣的烙印

在宋朝,因為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整個社會風氣一轉唐末之後的混戰局面,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朝廷的對外征戰變少,內部各種活動變多,生活條件好了起來。

經過了長時間的安逸生活,在北宋初期,柳永等人的婉約派在京師流行,之後國家逐漸走向衰落,土地兼併嚴重,但是為了取悅君主,很多的現實主義者被官場欺壓,實幹者被放逐。到了北宋末年,整個國家沉浸在一片虛假的祥和中,這樣的環境又如何能產出清正廉潔的官員,科舉制的本心早已枯槁。

因此,王安石曾經說:“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關,世事皆所不習,此科法敗壞人材,致不如古。”說的是宋朝的官受到唐朝以來的影響,導致很多的人只是潛心研究詩詞歌賦,音樂韻律,從而失去了本心,滿嘴的仁義道德,實際上的價值觀受到商品經濟影響,已經是受到腐化了。

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社會的風氣影響下的官場,也是一個非常的直觀的社會現狀的表達。

3。科舉制真的只是封建皇權的所謂依附嗎

對於科舉制的孰是孰非可能有很多的話講,但是在宋朝,科舉制作為一個選拔制度在當時還是很先進的。科舉確實是通向官場的一條看上去很公正的道路。一直以來的史觀都在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古代的事。本來就不公正,所以任何事都要放到當初的立場上面來說,雖然科舉事實上確實是皇帝為了方便統治頒佈的條規,利用科舉選拔只選擇忠實自己的官員,選擇上的多為諂諛之輩,多是苟且之徒。

重文輕武:宋朝社會催化的科舉制改變了什麼?

科舉制是產生於封建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封建皇權的發展。在宋朝,因為選官制度的完善,執政能力的提升,雖然也有諸多的弊端,但是整體上是利大於弊的,這一點無可否認。在推行國學,全民普及知識和文化的路上,宋朝做得非常好,很多的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在社會安定的時候完成的,即使是一些蒼涼的作品。科舉制也是如此,只有在人人都可以靜下心來讀書的時候,才有能力去管世間是否公正,百姓是否安居樂業。

宋朝科舉制催生出的改革如何改變整個社會

1。傳統的社會級別觀念被打破,但僅限於底層

在宋朝之時,隨著社會學習之風興起,很多人都具備了相當多的知識,因而於平時,知書達理的人較於只有勇武之力的人更為受到尊敬。千百年來的以勇猛恐嚇和殘暴武力為手段的統治階級,逐漸地轉為以機智圓滑,見風使舵,知人善任等等思想手段用人。

入宋之後,文人的地位空前提高,因為不管是什麼級別的文人,總有一天能夠高中,從而改變自己的出身。在這時你就只能巴結著他,即使現在你的地位比他高得多。

隨著社會發展,到了宋朝,商人的地位也是獲得提高。在一開始,科舉制是與商人無緣的,商人只要投身商界,便只有商業一條路可以走,阻斷了商人及其子孫的仕途。可農民和工人等人又沒有錢,所以大多數讀書人還是地主階級和一些小官僚,科舉制之中這種人收益最大。後來商人可以參與科舉之後,因為經濟基礎決定教育水平,地主階級和小官僚的那些讀書人的位置受到極大的威脅,不過這也是正常的歷史趨勢罷了。

2。新法讓考試更為公正,公正之法深入人心

為了讓考試真的變成人民的考試,宋朝的政府也是煞費苦心,據《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提到,“太宗時期,始令糊名考校,第其優劣,以分等級。”當時考試的內外作弊之風盛行,宋代為了大力打擊這種現象,還產生了眷錄製度,就是考生答完卷子之後,再讓官員重新抄錄一份,這樣就很難做記號或者看筆跡從而作弊。這種公正的風氣透過考核的方式傳遞出來,讓很多的人認知到世界上還有公正存在的,這是真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重文輕武:宋朝社會催化的科舉制改變了什麼?

一切正如歐陽修在自己的著作《論逐路取人札子》中所描述的那般。

“竊以國家取士之制,比於前世,最號至公。蓋累聖留心,講求曲盡。以謂王者無外,天下一家,故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才是擇。又糊名滕錄而考之,使主司莫知為何方之人,誰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薄厚於其間。”

只有在最公平的地方得到了公平,整個社會的公平才能逐漸展開。

3。文官政治究竟是啥,為何每個人都當它是洪水猛獸

宋代透過科舉制形成一個以科舉出身計程車為主體的文官組織,從而使貴族和軍隊政府退出歷史。這些經過多年寒窗苦讀,從小受到禮義廉恥教育的文人,一旦受到重用,自然是適合做官來統治百姓的。文官之制優點確實是非常的多,缺點也不少。相較於它的優點,它的缺點似乎更明顯,以至於有的人說宋朝之所以在最後失敗,就是因為長時間的文官政治讓中國人失去了血性。

雖然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推斷,但是文官政治確實有很多的明顯的缺點,比如冗費劇增,財政多年都處於入不敷出的萎靡狀態:為牽制地方的權力,中央加設了許多不必要的官職,而且很多的都是中央的官員兼任,分了地方的權力,中央的權利也沒有加強,導致權力太多不知道誰管理這件事,出事之後又沒有人負責,使官僚機構龐大。

科舉制帶來的優質官員資源就這樣被封建王朝之間的權利內鬥損失殆盡,直到封建王朝自己搖搖欲墜,此事都沒有最終答案。

重文輕武:宋朝社會催化的科舉制改變了什麼?

科舉制其實不能被稱為寒門最後一棵救命稻草

1。為何稱讀書人為窮酸,因為除了窮一無所有

在幾乎所有人的眼中,宋朝的科舉制和現在的高考一樣,都是經過千辛萬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可實際上,經濟條件決定教育條件,出身是會極大的影響一個人的仕途的。現在的我們可以說是學習著相同的知識,教材基本上都是類似的。

但是在宋代,貧富差距巨大,一般的人只是搞到一套完整的四書五經都是極為的困難。所以讀書已經是成為了少數人的專利。大家看古代電視劇以為秀才是遍地走的,似乎只要是讀書人,最低都是一個秀才,事實是古代的秀才錄取率極低,只有大約2。5%左右,到這裡,你還以為古代讀書只靠努力就能成功嗎?

2。寒門的古代釋義就不包括窮人,文學頂峰依舊是士族天下

在很久以來,我們在上學的時候最先學的往往不是如何去掌握有效的學習方式,而是刻苦的學習精神,我們都已囊螢映雪為曾經的精神支柱,都曾經想象過懸樑刺股的那種環境。而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出生在宋代,只是田野之間的一個普通到焦頭爛額的農夫。

一直到清末,全國的文盲率依舊在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這樣的數字已經可以體現出古代人讀書的不易,現實很明顯,求學的機會留給富人更多一些。在任何的年代,農民都是最為辛苦的,口頭的地位很高,但是社會還是隻看權和錢的。這在宋代更為突出,宋代的一些名士大多出身極高,長此以往,這些與生俱來的資源優勢會讓社會底層更加不滿,科舉制也就此走向衰落和停滯。

重文輕武:宋朝社會催化的科舉制改變了什麼?

總結:

宋代科舉是中國科舉制的一個不能夠說是巔峰的巔峰,它幾乎具有之後所有的基本制度,但仍不完善。基本制度一直到明清都在完美執行,而未離之中框架。科舉制作為選拔人才的最便捷的通道,深深地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讀書人,從而引起了全社會的讀書風氣和尊崇讀書人的熱潮。也可以說直到宋朝,這種情況才普遍存在。

宋朝尚學的風氣直接催生出了最為巔峰的國學的發展。就算是與之後的朝代對比,宋朝當之無愧的文化和制度都稱得上極為完善。科舉的最深層的體現是讀書人的知識面,考生代表了國家的希望和王朝的未來。科舉制使得宋朝人獲得知識的慾望增加,使得每一個讀書人都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至此,中華文明正式進入了封建王朝的文化巔峰時期。

參考資料:

《續資治通鑑長編》

《廬陵文鈔/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