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始亡於嘉靖,實亡於萬曆,終亡於崇禎

縱貫史書,明朝的皇帝可以說是“神仙集中營”,無論是木匠皇帝朱由校,青詞皇帝朱厚熜還是將軍皇帝朱厚照,都是別具一格,但今天我麼要和大家說的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筆者姑且稱之“折騰”皇帝,為何稱之為”折騰“皇帝呢?且聽筆者為大家一一道來。

首先從崇禎的人生歷程來看,崇禎並不是皇儲,而是一個外放的親王,他並沒有太多機會去學習如何治理一個國家。可以肯定的是,崇禎並沒有受到皇家完整的教育和監督。他對治理國家、歷史和治理國家的理念瞭解不多。因此,在個人能力和知識方面,他比不上之前在位的數位皇帝,這也是他為什麼這麼能“折騰“的重要根源之一。

明始亡於嘉靖,實亡於萬曆,終亡於崇禎

這裡插入一段歷史,在崇禎登基之前的天啟朝,新設立了工商稅、海稅,由此可見明朝朝廷還是有錢的。並且武將戍守邊關時自由發揮所長,關外遼東局勢不能說一片大好,但可以說是卻是互有輸贏,勢均力敵。當時氣候進入小冰河期,受災的農民基本上得到了及時的救濟,反抗運動安撫成果顯著,並不存在外憂內患。

而崇禎上臺後,先說財政方面,廢除工商稅後,國家沒錢了,北方軍隊缺少軍餉,自然打不了勝仗,後來的松錦之戰更是慘敗,在那之後明朝軍隊幾乎沒有了再戰之力。國家財政空虛,最常規的辦法就是加贈賦稅。恰好當時天災不斷,不是乾旱就是雪災,朝廷不免除賦稅不說反而增稅,這顯示時逼著人民起義造反。

明始亡於嘉靖,實亡於萬曆,終亡於崇禎

國內的起義軍越鬧越大,關外皇太極率領的滿族也不時前來侵犯邊關。雙重壓力之下,崇禎想到的時攘外必先安內,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問題在於崇禎用人的思路很離譜,他並不注重將領的軍事能力,而主要是靠自己主觀的喜惡,來選擇任命。首先我們得明白一個道理,清官不等於能吏。作為皇帝,這樣挑選人才,必然是最愚蠢的決定。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要求下屬在嚴格要求的同時還要他們發揮最大的作用,白日做夢罷了。

有趣的是,崇禎在位期間唯一可以拿出手的,好像只有勤政這一條。回顧朱由檢當皇帝的這十七年中,能很明顯的感覺到朱由檢的治國之理念看似是勤政,但實際上是折騰!

明始亡於嘉靖,實亡於萬曆,終亡於崇禎

崇禎對於武將領兵的猶豫和不放心,讓筆者想起了一句老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同樣艱難困苦,面臨亡國滅種的清朝末期,昏庸至極的慈禧都能放權讓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領兵,轉戰各地,平復太平軍,才使得太平天國運動得以平復。盧象升、袁崇煥、孫傳庭等功臣良將都直接間接的被崇禎折騰致死。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個優秀的將領比一群幕僚謀士難培養的多。在將軍都死光後,朝堂文武百官人人自危,貌合神離,還有多少聰明人願意陪著崇禎在這風雨飄搖的明朝等死呢?

最後來說崇禎的為人,不得民心也就罷了,崇禎把滿朝文武百官也逼得人人自危,在自己能力不到位的條件下,卻偏偏對貪墨銀錢的行為恨之入骨,斷了滿朝文武的財路,結果不言而喻,理想主義者往往都會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崇禎也不例外。驟然富貴登基的皇帝突然要搞一場肅清官場的反腐運動,自然會遭到自上而下的抵制。崇禎明顯不太清楚自古以來“水至清則無魚”的官場生存條件,便導致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末世亂象。

明始亡於嘉靖,實亡於萬曆,終亡於崇禎

由此看來,崇禎所謂的勤政,也不過是建立在無知前提下的胡亂折騰罷了,能臣勳武折騰得一個不留,家國不寧民怨沸騰,自欺欺人上行下效,文武百官人人自危。而皇帝卻差不多處在一種神經質的焦慮中,還沒有識人之明,自然無外乎末代皇帝罷了。況且隋煬帝都能二代而亡,崇禎尚且比不上楊廣,楊廣好歹年方弱冠即攻滅南陳,不僅北伐高句麗解除東北威脅,還修築大運河溝通南北,萬國來朝,卻如此都二代而亡,同樣的折騰,朱由檢憑什麼活下來?難道憑藉他的眼高手低,胡亂折騰?還是憑藉他的自命不凡,任人唯親?明史說,“明始亡於嘉靖,實亡於萬曆,終亡於崇禎”,絕妙之處就在於此。這是康熙雍正年間深入分析之後才得出來的,如此看來也算是實至名歸。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裡了,希望你會喜歡。喜歡的話加個關注點個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