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常見的兩個稱呼,莫過於宰相和丞相了,或許會有讀者感到疑惑,這兩個稱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皇帝之下最大級別的官,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我們先來看看丞相,這個官職最早出現在秦國,秦東陵器物上曾經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秦國曾經設定有相、相邦的職務,協助君王處理國事。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公元前334年,秦惠王設定相邦。呂不韋免職後,沒有人擔任相邦,但丞相一職得到保留。而在秦統一後繼續保留了丞相這個職務,李斯就是著名的擔任者,漢朝基本延續了秦朝的制度,依然設定相國,而丞相是副手,第一任相國是韓信,其次才是蕭何、曹參和傅寬任,而到了呂后一族被清掃而空,相國呂產死後,沒人在擔任相國一職務,權力轉交到了丞相手裡,等到漢哀帝時期,丞相被改名為大司徒(王莽曾經擔任過這一職務),又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再次恢復並且自封了丞相的官銜。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唐宋期間,並沒有丞相的官職,而元朝在中書省設定丞相,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胡惟庸一案廢除丞相制度之後,這個職位在中國的歷史上也宣告了終結。

宰相又是什麼呢?其實他並不是一個官職,而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且張給我國家最高權力官員的一種俗稱,類似於如今世界上有些國家制度以總統為大,另外一些國家以總理為大,但是我們統稱為國家元首是一樣的道理。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我們常說的甘羅,十二歲為相,實際上甘羅被拜的官職名字為上卿,但是他執行的卻是輔佐君主的職能。歷朝歷代關於宰相的叫法可謂是多種多樣,最早的夏商時期叫做巫使,而到了西周春秋時期是名為公卿。

西漢的丞相陳平對於宰相的職能,曾經做出過精準的定義:“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得卿大夫各任其職也。”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由此我們看見,宰相的權力是十分大的,兵權,監察檢舉權,行政權都有干涉,到了三國以後的晉朝,沒有了丞相,但是設立了三公,朝廷重要事務由門下三省共同商議,因此三省長官實際上都具有宰相的地位,到了隋朝制定了三省制,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能被稱之為宰相。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唐宋期間,能夠被稱為宰相的職務就更多了,中書令、中書舍人、平章政事等都算作是宰相,比如說唐朝名相裴矩就是以平章政事作為宰相的。明朝時期雖然廢除了丞相制度,但是明朝後期內閣有了“票擬權”,此時的明朝實際上已經有了近現代歐洲內閣制度的部分影子,也能執行宰相權力。但是到了清朝期間,雖然沿用了明朝官至設定有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但是軍機大臣只能夠“跪受筆錄”,失去了大部分的實權,因此在君權高度統一的清朝,已經沒有了宰相的職務。一直到清末實行新政,學習日本製度設定內閣總理大臣,才有了那麼幾分宰相的意味在裡頭。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在歷史上,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因此宰相的地位時常變更,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