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因長相醜陋被孔子嫌棄,澹臺滅明深藏不露,連老夫子都看走了眼

生活中,我們時常聽到一句俗語“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句話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古代都非常的實用,意思是不能夠僅憑一個人的相貌來斷定他是不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又或者是一個壞人,這就好比海水深不可測,並不是可以用鬥測量出來的一樣。

因長相醜陋被孔子嫌棄,澹臺滅明深藏不露,連老夫子都看走了眼

那麼,這句諺語中的“人不可貌相”到底說的是誰?其實,在歷史上,關於“人不可貌相”還有這樣一個典故,澹臺滅明在拜孔子為師時,孔子見他長相醜陋,就認定他不會有多大的才能,可萬萬沒有想到他後來竟創造了一套教學管理制度,其影響甚大,更是成為了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非常有影響的學派,澹臺滅明的才幹和品德也因此傳遍了各個諸侯國。當孔子聽到這些訊息的時候感慨地說道:“我憑語言判斷人,看錯了宰予;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可見,就連孔老夫子也有以貌識人看走眼的時候!

因長相醜陋被孔子嫌棄,澹臺滅明深藏不露,連老夫子都看走了眼

澹臺滅明是春秋末期的魯國武城人,字子羽。他比孔聖人晚生三十九年,由於他天生異相,面貌醜陋,長得額低口窄,鼻樑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當他去拜孔子為師時,孔子雖然為了信守自己“有教無類”理念沒有拒絕他,但卻總是對他顯得愛答不理,還時常讓澹臺滅明坐冷板凳。因此,他對孔夫子這種以貌取人的態度頗為失望,便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孔子,開始了自己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

對於澹臺滅明的離去,孔子並沒有當作一回事兒,反而是他的弟子子游對此人頗為欣賞。子游學成以後也時常找機會在孔子面前讚美澹臺滅明:“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澹臺滅明這個人做事從來都不投機取巧走捷徑,平日沒有公事也從來不到我屋裡來。”但固執的孔子依然不為其所動。

因長相醜陋被孔子嫌棄,澹臺滅明深藏不露,連老夫子都看走了眼

澹臺滅明雖然生得相貌醜陋,但卻心胸寬廣,他並沒有因為在孔門受到冷遇而對孔子懷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為師,積極傳播儒家學說。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澹臺滅明在江南地區受到了人們的愛戴,當地跟隨他學習的就有三百多人。澹臺滅明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在江南地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而他的名氣也因此傳遍了當時的各個諸侯國。

因長相醜陋被孔子嫌棄,澹臺滅明深藏不露,連老夫子都看走了眼

澹臺滅明的成就傳進了孔老夫子的耳中,此時孔子才幡然悔悟,不禁由衷地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澹臺滅明因相貌問題而被孔子輕視,但最終卻以自己優秀突出的成績得到了孔子和世人的認可,並且還成為了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真可謂是“人不可貌相”。

由此可見,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是大將之才還是無能之輩,都不應該將外貌放在第一位。一個外表美麗大方的人,內心未必美麗大方;而一個相貌醜陋的人,內心也未必是醜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