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孔子反對並批評了子貢贖人卻不接受賞金的行為

依照魯國的法律,從其他諸侯國贖回男女奴僕的人,都可以從魯國官府領取到賞金。孔子的弟子子貢有次從其他國家贖回奴隸後,並沒有領取賞金,面對官府給出的賞金,子貢一再表示自己不需要。

孔子反對並批評了子貢贖人卻不接受賞金的行為

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嚴肅批評了子貢:“端木賜啊端木賜,這件事就是你做的不對了。”

一向喜歡和老師辯論的子貢,這次也沒讓著孔子,他說:“老師,我做這件事純粹是從你仁的學說出發,拯救他人回國團圓且有利於本國人口增長,我自認自己堅守君子本色,堅辭不要賞金,你怎麼可以說我做錯了?”

孔子反對並批評了子貢贖人卻不接受賞金的行為

子貢的反駁,道出了大多數人的疑問。畢竟整件事,子貢做得很對,拯救漂泊國人是正義之舉,堅決不受賞金有君子之風。

對子貢的不解,孔子耐心開導他:“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教導可以施之於百姓,非獨適身之行。”這話是說,聖人做一件事,能夠起到移風易俗的效果,並且可以教化百姓,這才是主要考慮的方面。聖人並不會太在意做這件事是否適合自己的身份。

見子貢陷入沉思,孔子繼續開導他:現在魯國在諸侯國中並不是最強大的。魯國國內富人很少而貧苦之人甚多。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做,認為透過贖回人口從官府接受賞金是不道德不高潔的行為。那麼,今後有多少人能像你這樣因為腰纏萬貫不在乎那幾個錢,他們又透過什麼辦法去湊夠贖金?即使湊夠了他們自己的生活拮据如何改善?如果人人都因此而卻步不前,那麼從今以後身處國外的那些魯國奴僕,又有誰去幫助他們,贖買他們歸國呢?

這就好比對於見義勇為者,有時候應該鼓勵整個社會能夠給予包括物質激勵在內的各種褒獎,唯有如此才能在整個社會群體中形成較為完滿積極的向心效應。倘若對於見義勇為者,不鼓勵他們領取獎勵,甚至要求發揚作風,從道德角度給予鼓勵,那麼願意見義勇為的人只會越來越少。

孔子這番話,如醍醐灌頂,讓子貢徹底明白自己做這事過於短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