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只知道“皇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皇太弟”是幹嘛的?

儲君是君主制時代皇權的繼承者,稱謂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皇太子”,皇太子顧名思義就是是國家未來的元首。而“皇帝”這一稱謂始於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所以“皇太子”之名最早也只能出現在秦。但是,由於秦始皇事實上未立儲君,所以秦一代並無皇太子其人其事,直到西漢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觀,“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世子。”

你只知道“皇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皇太弟”是幹嘛的?

從那時起,皇太子就成了對皇位繼承人最普遍的稱呼,在整個君主制時代一直被沿用,名號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延續性和適應性也得以體現,所謂“秦並六國兼皇帝而建號,漢承秦法,崇建儲貳,以嫡嗣為皇太子,諸侯王之嫡子稱世子焉。歷世以還,遵其位號。”在以往的皇權政治中,儲君稱謂除了皇太子之外,還有“皇太弟”和“皇太孫”,擁有這三個名號之一的人都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

這些名號直截了當的反映了他們與皇帝不同的血緣關係,依次對應著的父子、兄弟、祖孫三種關係。其中“皇太弟”“皇太孫”明顯超越了嫡長子繼承製的框架,而突破這一制度框架的時代正是西晉。

今天搜史君就帶大家來看看“皇太弟”在西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詔曰:“朕以不德,纂承皇統,遠不能光濟大業,靖綏四方;近不能開明刑威,式遏奸宄,致使逆臣孫秀敢肆兇虐,窺間王室,遂奉趙王倫饕據天位。鎮東大將軍、齊王冏,徵北大將軍、成都王穎,徵西大將軍、河間王顒,並以明德茂親,忠規允著,首建大策,匡救國難。尚書漼共立大謀,左衛將軍王輿與群公卿士,協同謀略,親勒本營,斬秀及其二子。前趙王倫為秀所誤,與其子等已詣金墉迎朕幽宮,旋軫閶闔。豈在予一人獨饗其慶,宗廟社稷實有賴焉。”——《晉書·惠帝》

自趙王司馬倫掌權,晉惠帝一度被廢,但是趙王很快被三王“義師”擊敗,惠帝復位,搜史君認為三王暫時的勝利,也不落過入利令智昏的俗套。

你只知道“皇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皇太弟”是幹嘛的?

司馬家族中的諸侯王相互爭鬥,而西晉的皇帝此時早已沒有了實權,但是晉惠帝和繼任皇后羊氏依舊代表著西晉最高權利的象徵,因此司馬氏各路諸侯王在這次大亂鬥中也發現,“皇帝”還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擺設,被勝利者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廢立。或許是有了趙王司馬倫之前的大敗,各路諸侯看到廢君自立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雖然所有人都想當皇帝,但是沒有一個諸侯王能保證自己在廢帝自立後不被推翻。

你只知道“皇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皇太弟”是幹嘛的?

於是,諸侯們出於各種原因在立儲問題上不厭其煩的推舉他人或者接受他人的推舉,“八王之亂”的時期中儲君人數大增,前前後後竟然有九個之多。他們分別是司馬臧、司馬尚、司馬覃、司馬穎、司馬熾、司馬毗、司馬詮、司馬端、司馬鄴。

我們知道的懷、愍二帝,也是由諸王所立,所以這時候真正的權力其實掌握在有軍權的宗室王侯手中。

你只知道“皇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皇太弟”是幹嘛的?

晉惠帝時期皇權的失控給立儲帶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搜史君認為由於西晉王侯普遍較多而且私軍數量也不少,所以當皇權的爭奪戰還沒有出現一個真正的贏家的時候,皇權繼承人就充滿了變數。每一個暫時的勝利者都想要自己一人站在權利之巔,但是這種一時的勝利並非不可動搖,所以懷著“虛假的善意”推選自己的強敵,或者尋找一個完全沒有威脅的人立為儲君,就成了各路諸侯王的一種政治手段,因此在西晉的這一時期儲君的數量和稱謂急劇增加。

西晉首創了皇太弟制度,這使皇帝的弟弟也成為皇帝的合法接班人。

你只知道“皇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皇太弟”是幹嘛的?

第一個被提出立為“皇太弟”的人是八王之一的淮南王司馬允,但並沒有成功。“愍懷( 太子) 之廢,議者將立允為太弟。會趙王倫廢賈后,詔遂以允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都督如故,領中護軍。”(《晉書·惠帝》)第二個被提出立為皇太弟的是成都王司馬穎。

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在諸侯王的爭鬥中取得重大軍事勝利的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在權力分配上出現了這樣一種平衡,也就是河間王司馬顒遣手下將領張方入洛,挾持晉惠帝而發號施令,而成都王司馬穎當時兵勢正盛,親自率兵入洛,自為丞相,等著張方來攻打。成都王穎是晉武帝之子、惠帝之弟,按照宗法親疏關係,他比出自疏宗的河間王司馬顒在政治上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

你只知道“皇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皇太弟”是幹嘛的?

河間王顒表請立成都王穎為太弟。戊申,詔曰:“朕以不德,纂承鴻緒,於茲十有五載。禍亂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廢重宮,宗廟圮絕。成都王穎溫仁惠和,克平暴亂。其以穎為皇太弟、都督中外諸軍事,承相如故。”——《晉書·惠帝》

有鑑於此,河間王司馬顒使詐,上表請立成都王司馬穎為皇太弟,並以晉惠帝名義下詔:?“成都王司馬穎性格溫仁是個當皇帝的料,那就封他為“皇太弟”吧!”詔書中同時又以太尉河間王司馬顒為太宰,太傅劉寔為太尉。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來司馬穎的這個“皇太弟”是被河間王司馬顒推上去的。河間王司馬顒這一做法就屬於“虛假的善意”將自己的強敵推到臺前。司馬穎當上“皇太弟”,代表關中軍閥勢力的河間王司馬顒與代表河北地方勢力的成都王司馬穎一度達成妥協,但成都王司馬穎並未從皇太弟的封號中獲得多少實際的好處,因此,二王最後還是兵戎相見。

你只知道“皇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皇太弟”是幹嘛的?

“超遣弟熙奉帝之鄴,穎帥群官迎謁道左。帝下輿涕泣,其夕幸於穎軍。穎府有九錫之儀,陳留王送貂蟬文衣鶡尾,明日,乃備法駕幸於鄴,唯豫章王熾、司徒王戎、僕射荀藩從。”——《晉書·惠帝》

起初,成都王司馬穎佔據優勢,挾持晉惠帝至鄴城,但很快在南北武裝的夾擊下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連同晉惠帝一併落入關中軍閥之手。河間王司馬顒於是完全控制了皇帝和朝權,另行立儲之事,廢皇太弟穎,另立司馬熾為皇太弟。永興元年十二月,河間王司馬顒矯詔曰:?“成都王穎自在儲貳,政績虧損,四海失望,不可承重,其以王還第。豫章王熾先帝愛子,令問日新,四海注意,今以為皇太弟,以隆我晉邦。”(《晉書·惠帝》)其後,皇太弟司馬熾在東海王司馬越的扶持下即位,史稱晉懷帝。他是中國封建王朝中第一個以皇太弟身份即皇帝位的人。

你只知道“皇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皇太弟”是幹嘛的?

搜史君認為皇太弟制度就是當時激烈的軍事鬥爭的產物,也是各方軍事勢力無法獨霸天下時在政治上的一種妥協,是共生互利式的權力轉移機制。

前皇太弟司馬穎一度以儲君的身份在洛陽及其據點鄴城獨掌大權,但是,隨著軍事優勢的消失,他逐漸失權、失位。而後一任皇太弟司馬熾從一開始就是被東海王司馬越所掌控,他不過是八王相爭中的另一個政治工具。永嘉之亂,東海王死於戰場,洛陽失陷,晉懷帝被俘,西晉的統治基本結束。

由於皇權較量中各方力量不均衡,皇太弟制度適時出現,西晉的皇太弟制度對皇權的轉移和更替提供了“皇帝—皇太子”以外的另一種運作模式,當然,這對於還在任上的皇帝來說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不情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