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舌尖上的非遺|鍾祥蟠龍菜:吃肉不見肉的明朝御膳

在湖北,有這樣一個神秘的地方。民間流傳有“八怪”:

百歲老人站櫃檯;石頭當作金子賣

豆腐做到全世界;大米炒熟人人愛

紅薯變成蟠龍菜;兒幫老子皇冠戴

洞內梯田賽洞外;人口不變古村寨

這個神秘的地方就是湖北鍾祥。

“八怪”中的“紅薯變成盤龍菜”說的就是鍾祥特產蟠龍菜。

在這裡,幾乎人人都愛蟠龍菜,它是鍾祥地區人們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離不開的傳統名菜,凡大宴必有“龍席”,民間有“無龍不成席”的習俗。

那麼,蟠龍菜究竟是什麼菜呢?它的來歷又是什麼?

蟠龍菜,又稱盤龍菜、卷切,俗名剁菜,被稱為“鍾祥三絕”之一,其製作技藝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舌尖上的非遺|鍾祥蟠龍菜:吃肉不見肉的明朝御膳

蟠龍菜誕生於明武宗年間,得名於嘉靖登基之時,迄今已有約500年的歷史。

相傳明武宗皇帝駕崩後,由於沒有兒子繼承皇位。因此朝廷大臣和他的母親張太后秘密下了三道聖旨,讓三位親王進京繼承皇帝位,但前提是“先到為君,後到為臣”。

當時離京城是最遠的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為了能第一個到達京城,他的幕僚們就出了這樣一個主意:扮囚犯進京。

這樣他就可以在趕路時不被人打擾,加快行進速度。

坐囚車就得吃囚飯,但囚糧是粗食,從小錦衣玉食的朱厚熜根本吃不下去。可若不吃囚食,萬一被人看出破綻,將功虧一簣。

於是廚子們就動腦筋做了一道像紅薯一樣的菜餚。他們取豬肉與魚肉等分剁成肉泥,用食鹽、香蔥、生薑為佐料,用澱粉雞蛋調和均勻,在用紅薯皮包裹蒸熟,其形同紅薯,而實為肉餚。

朱厚熜吃著“紅薯”進京做了皇帝。朱厚熜登基後,即為嘉靖皇帝。詹多奉命進京為嘉靖皇帝做菜,他對“紅薯”加以改進,做成了一尺半長,一寸半寬,七分半厚的圓筒,包裹的薯皮也換成了雞蛋皮,蒸熟後切成薄片,盤於碗中,紅黃相間,宛如龍形。

嘉靖皇帝吃後,讚不絕口,命人記入宮中食譜。從此“蟠龍菜”便成了明代宮廷佳餚。由於此菜色澤鮮豔、肥而不膩、肉滑油潤、香味綿長、造型美觀,一直深受人們親睞,經久不衰,流傳至今。

儘管蟠龍菜曾是一道宮廷菜餚,但所採用的的食材卻十分普通。豬肉、魚肉、雞蛋等就是這道菜的主要食材。

“山珍海味不須供,富水春香酒味濃。滿座賓客呼上菜,裝成卷切號蟠龍。”

蟠龍菜“以吃肉不見肉”而著稱,紅黃相間、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食用蟠龍菜一年四季皆宜,但以秋冬時節最好,因為秋冬季是人們進補的好時機。

(圖片來源於網路)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