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魏公子司馬遷推崇備至的人物,在得失中徘徊,在抑鬱中離去

《魏公子列傳》讀起來感覺跟小說一樣精彩,因為當時寫這篇文章的作者司馬遷非常喜歡魏公子這個人物,寫得很用心,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在寫《史記》之前翻閱了大量的資料、走訪了很多人和地方,積累了下了數以萬計的寫作素材,可想而知他的資料庫非常之龐大,在那個沒有電腦可以藉助的年代,想要寫成一部幾十萬字的史書,首先材料的調取就是一個老大難,所以說《史記》的最終定稿是經過了一番很艱難取捨的。

而最終構成《魏公子列傳》這篇文章的幾個小故事,之所以能夠從一堆繁雜的資料中脫穎而出,可以說跟司馬遷個人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

魏公子司馬遷推崇備至的人物,在得失中徘徊,在抑鬱中離去

因為在《魏公子列傳》中“竊符救趙”這個故事是這篇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故事使得魏公子這個主人公身上最閃光的部分得以展現,而這一點正是司馬遷曾經極度渴求的。

在《史記》寫成之前,司馬遷曾經飽受苦難和屈辱的折磨:他由於為李陵說話而得罪漢武帝最後慘遭宮刑,這件事情給了他人生以沉重的打擊,而更讓他難受的是,他可以不顧性命之憂為一個不相干的人說話,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在他有危難的時候施以援手,哪怕是親朋好友也都只是冷眼旁觀而已,這是最令他痛心疾首的地方,當時但凡有一個人肯為他說句話,哪怕不成功,他也是感激涕零的。

他內心這些痛苦的感受,最後全部傾注在了給友人的一方信箋中,這封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這實際是一封寫給死人的信,心裡話只能跟死人說,而自己所期待的東西也只能在逝去的先人——魏公子身上尋找,“竊符救趙”這個故事極大的體現了魏公子“能急人之難”這個高貴的品質,司馬遷因為遺憾所以大力推崇。

魏公子司馬遷推崇備至的人物,在得失中徘徊,在抑鬱中離去

所以在《魏公子列傳》中,他塑造的魏公子形象堪稱完美: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兼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裡爭往歸之,致食客三行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禮賢下士還有後來從平原君嘴裡說出來的“能急人之難”都是世人給魏公子貼的“標籤”,也是魏公子的人生追求,因為他有一個非常大的抱負:能得天下士。但是得和失很多時候是相伴相生的,我認為《魏公子列傳》其實講的就是魏公子一生中關於得與失的故事:

⑴得了士失了自己。為了能得士,他首先得犧牲掉自己,就好比現在的流量明星為了吸粉就必須給自己立一個完美的人設,比如慈母、寵妻、關心失學兒童等等,但有可能螢幕前與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卻是天差地別的,不知道哪一天人設就崩塌了,但是沒有有辦法,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魏公子也一樣,比如他的人設是“禮賢下士”,那麼在人前他就得時刻注意保持形象,不敢行差踏錯,處處以“士”為先,不能因為自己高貴的出身就高高在上,不但不能高高在上,有時候還得表現得很謙卑,這一點在“禮敬侯嬴”和“從賣漿博徒者遊”這兩個故事裡就有所體現。

魏公子司馬遷推崇備至的人物,在得失中徘徊,在抑鬱中離去

⑵得了名失了自由。魏公子在人前的完美表現,使得他一時間名震天下,但是名利是一把雙忍劍:你可以利用它為你的人生助力,但是你也有可能因為它而受制於人。比如,“能急人之難”本身是魏公子身上最可貴的地方,但他也正因此而為自己引來了大麻煩。

當秦圍邯鄲,平原君向魏國求救,魏安釐王卻因忌憚秦國而持觀望態度,平原君只好寄希望於魏公子,一個人的優點很多時候恰恰就是缺點,這點平原君看得很準,當魏公子也表現出無能為力時,他說:

“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且降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很明顯,平原君用的是激將法,魏公子不可能看不出來,但是可惜這正好激中的是他的軟肋,所以他屈服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竊符救趙”,這是他人生中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天下人對他的“舍小義取大義”都交口稱讚,但箇中的心酸有誰能知道呢?“留趙十年不歸”已經足以證明他內心有一塊地方是他不敢正視的。

魏公子司馬遷推崇備至的人物,在得失中徘徊,在抑鬱中離去

⑶功高震主。當天下的能人都歸附魏公子時,也是魏公子失勢之時。據說有一天,魏公子與魏安釐王王正在下棋,突然前線來報:趙國將來犯。魏安釐王一聽馬上就要去召集大臣開會,商量對策。可是魏公子卻告訴他,不要急,趙王只是來打獵而已。事實證明,魏公子說的是對的,一切只是虛驚一場。

本來,本來這事到了這也該告一段落了,可是魏安釐王他疑心重呀,他總覺得哪裡不對,就多嘴問了一句:“你怎麼能知道得那麼清楚呢?”沒什麼心機的魏公子順口就說:“哦,我安插了人手在趙王那裡,趙王一有個什麼風吹草動,我這邊馬上就會收到訊息。”這話換成一般人聽,可能沒啥大事,可是魏安釐王聽完後卻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突然覺得他現在坐的這個位置似乎也不是那麼安穩了。

其實在魏公子前面有一個人——范蠡已經留下了這樣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果魏安釐王正在創業期,魏公子還真可能成為他的得力干將,可惜人家是個守業的,他主要的任務就是守住自己的那塊肉不被別人叼走,魏公子這麼厲害的一個人放在身邊,他怎麼能放心?只可惜魏公子還是太理想化,沒有看清這一點。這為他以後的人生埋下了隱患,魏王需要他的時候,委以他重任,不需要他時疑心病就又犯了。

魏公子司馬遷推崇備至的人物,在得失中徘徊,在抑鬱中離去

所以,魏公子,這個司馬遷推崇備至的幾近完美的人物,最終卻以悲劇收場:他什麼形象都不顧了,徹底破罐子破摔,整日借酒澆愁、尋歡作樂,然後在極度抑鬱中死去。

其實,人的一生都是在得與失中徘徊的,看得透的人就能解脫,看不透的人就只能沉浸在痛苦中不可自拔了。

資料來源:《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