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百家爭鳴墨家儒家針鋒相對, 仁愛、兼愛哪個更好

如果相信小編就讓小編給你出謀劃策。謝謝讀者的信任。

大明星的行頭穿搭向來是粉絲追隨的潮流指標,螢光幕上的打歌服或是舞臺裝為求搶眼,造型設計稍嫌浮誇,對一般人來說多了點距離感

墨子反對禮樂

孔夫子開創儒學教派,傳播以仁愛救世人的思想。百家爭鳴時期,很多著名的思想家例如墨子、莊子等都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批判,他們和而不同,墨子、孔子的相同之處在於認為可以用愛去拯救世人,這種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而莊子則認為不需要去拯救世人,沒必要也不可能。而墨子和孔子之間對匡扶世人的方法之間存在分歧,不都是用愛的方法,有什麼區別嗎?

孔子主張仁愛,墨子主張兼愛,兩種思想無法調和,甚至針鋒相對。

百家爭鳴墨家儒家針鋒相對, 仁愛、兼愛哪個更好

墨子像

從墨子本人和他的弟子共同編著的《墨子》一書中就可以看到,儒學注重禮樂,墨子則非常反感這些東西,認為是虛偽、無用之物。例如儒家主張“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意思就是說肉如果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切割,就不吃。吃飯時,桌子擺放的位置不正確就不去坐,記載自《論語·鄉黨》。其他還有許多的“講究”,儒家自己又都遵守這些規矩嗎?不遵守,這就讓墨子找到了孔子的把柄。

百家爭鳴墨家儒家針鋒相對, 仁愛、兼愛哪個更好

孔子像

據《墨子·非儒》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途中又餓又渴,子路弄來只小豬,煮了給孔子吃,孔子沒問來路就給吃了,子路拿了別人的衣服去給孔子換酒,孔子什麼也沒問來路就喝了。回到家後,生活條件好了,又開始講究起來,“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子路奇怪的問孔子為什麼和之前不一樣了,孔子妝模作樣的回答:先前那是飢不擇食,為求生存,現在求的是大義。《墨子·非儒》這一章節,眾多歷史學者認為並非墨子本人所作,他的學生對這個故事添油加醋,但卻完整表現了墨子認為孔子講究的那些東西就是在裝逼的思想。

仁愛、兼愛之爭

整部《墨子》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反對儒學的主張,其中最激烈的還是在儒家主張仁愛,而墨家主張兼愛。這兩者有非常大的不同,仁愛是有等級觀念的,這也是為什麼封建統治者一直非常注重儒學。簡單的講就是愛朋友超過愛陌生人,愛親人超過愛朋友,這樣由此及彼。而兼愛主張愛所有人一視同仁。

百家爭鳴墨家儒家針鋒相對, 仁愛、兼愛哪個更好

墨家文化

墨子以邏輯、善辯擅長,在《墨子·耕柱》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儒學學生巫馬子見到墨子說:比起鄉人,我更愛族人,比起族人,我更愛父母。由此,墨子繼續幫巫馬子推理下去,那麼你愛自己超過愛父母了。墨子的這個推理在儒家的仁愛等級規則下,合乎邏輯,但儒學一定不會承認這一點。這樣墨子就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當與別人產生利益衝突時,我就會損人而利己。墨子追問:你得到一個思想或是主義,你會不會告訴別人呢?巫馬子說:當然要告訴別人。墨子說:那你就完蛋了。你告訴別人這個結論(損人利己),贊成的人會認為,當與你發生利益衝突時,就會先損害你的利益。反對的人會認為,你這個人自私自利,更加不受待見。反對和贊成的人,都與你為敵,你豈不是要和天下人為敵。

墨子的邏輯性確實很強,但相對於兼愛,一位儒生也曾和墨子討論過,問到:您真的可以愛自己的父母和愛自己的鄉鄰一樣嗎?墨子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而仁愛卻是天性使然,它是有依據的。墨子的兼愛缺失依據,經不起別人推敲。這也可能是儒家學派最終勝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