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934年前的今天,王安石病逝:心裡有光的"拗相公",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侃藍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934年前的今天,王安石病逝:心裡有光的"拗相公",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

作者:黃妙,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王安石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這就是他讓一些人熱血沸騰,讓一些人恨得牙癢的“三不足”。

“他22歲考中進士第四名

37歲向仁宗皇帝上奏“萬言書”

他的《本朝百年無事劄子》被譽為“宋朝第一劄子”

他的《明妃曲》名震文壇

他兩次拜相兩次罷相

北宋滅亡的黑鍋也被他背了

政治背棄了他,文學卻接納了他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量級人物

他和司馬光、蘇軾的恩怨情仇讓人唏噓讓人感慨

他便是——

王安石”

934年前的今天,王安石病逝。

他死後,褒貶不一。明朝的楊慎稱他為“古今第一小人”;到了近代,梁啟超卻把他奉為“完人”。

而我們所知道王安石,大多是從課本中的這些詩文中而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遊褒禪山記》

真正的王安石,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小人也好,完人也罷。王安石的的確確是個獨特的存在。就像林語堂說的,“王安石為人很有趣,即使是他政治上最兇惡的敵人,也從沒有人從他的私生活上攻擊過他。”

934年前的今天,王安石病逝:心裡有光的"拗相公",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

心裡有光,一心希望世間光明

王安石的“拗”那是出了名的。

與“半山”“臨川先生”“王荊公”這些稱號相比,王安石有個不算雅緻的外號——拗相公。這是說只要王安石認定的事情,幾頭牛也拉他不回來。

王安石的“拗”其實也是他心裡有光,並一心希望世界有光的折射。自小王安石就在父親“大潤澤於天下”的教導中長大,他胸懷兼濟天下的理想。考中進士後,他幾次執意拒絕了越級提拔的好機會,一直堅守著內心的理想,等待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時機。

公元1067年,年輕的宋神宗帶著一股銳意進取的意氣風發登上了皇位。大宋王朝的“王安石時間”到了。

王安石結合自己多年做地方官的經歷和感悟,總結出很多“矯世變俗”的改革措施。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史稱“王安石變法”席捲大江南北,王安石成了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儘管這次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但王安石變法從大義而言是為了改變大宋積貧積弱的狀況,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王安石是那種為了目標和理想可以放棄一切的人。其中就包括生活情趣和個人享受,也包括私誼和朋友。

為了變法,王安石樹敵無數,遭人咒罵。政敵們沒法從他的個人品行攻擊他,就攻擊他不講個人衛生,不每天刷牙洗臉換乾淨衣服,還說他腦子不好使,一桌子菜永遠只吃面前的那一盤。

甚至有篇署名為蘇洵所著的《辨姦論》,就描述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意思是說他穿著囚犯一樣的衣服,吃著牲畜才會吃的食物,蓬頭垢面,竟然還在那裡心安理得地論詩談史。作者還以此斷言王安石將來必為“大奸大惡”。

諸如此類的人身攻擊多如牛毛。在這巨大的輿論壓力下,王安石挺住了,宋神宗沒挺住。王安石被罷相了,之後新法難以為繼,最終以失敗告終。

一個人能有遠大的理想固然可貴,但更為可貴的是,為實現這個理想有排除萬難的勇氣和“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這正是孟子所說的“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境界。

934年前的今天,王安石病逝:心裡有光的"拗相公",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

光風霽月,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所處的時代是群星璀璨的時代,即使不談歐陽修、曾鞏、範純仁,也有司馬光和蘇軾,他們以其在文學、藝術、史學各自領域中的卓越成就,成為兩宋文明的驕傲、標誌和象徵。

要說王安石因為變法得罪了多少人,只知道從老師到學生,從朋友到同僚,從舉薦他的人到他舉薦的人,很多人最後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面。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蘇軾、司馬光和王安石的恩怨情仇了。

蘇軾的宦海沉浮跟王安石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反對變法,蘇軾被貶,甚至差點丟了性命。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此案開了中國歷史上“文字獄”的先河。王安石的門生,也是變法派中一個叫李定的傢伙,他一心想置蘇軾於死地。在這生死攸關之際,反而是政敵領袖王安石上書宋神宗,最終神宗赦免了蘇軾。

幾年以後,變法失敗。已經退出政治中心,在江寧過著孤寂冷清的晚年生活的王安石,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蘇軾。他們是昔日的政敵,此時卻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起喝茶一起和詩一起討論國家大事,相談甚歡。

王安石勸蘇軾將來在秦淮河畔買房定居,以便朝夕相處。蘇軾感激他的厚意,作了一首詩記錄了這次有著特別意義的相會。這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除了蘇軾,王安石最大的政敵就是小時候砸缸的那位司馬光。奈何他們倆一個是“拗相公”,一個是“司馬牛”,“司馬牛”是蘇軾抱怨司馬光犟得像一頭牛給他起的外號。

王安石為了變法不怕得罪全世界,司馬光則是廢除新法心如磐石。宋神宗駕崩後,司馬光當了宰相,他執意將王安石當年所推行的新法全盤廢除。王安石因此鬱然病逝。

王安石死後,當大家對應該給予這位失勢的前宰相什麼樣的待遇吵得不可開交時,已經病入膏肓的司馬光上書朝廷,給了王安石客觀而中肯的評價。就此才成定論,王安石獲贈太傅,這是位極人臣的正一品官銜。

由此可見,“司馬牛”雖然不喜歡“拗相公”所做之事,但是英雄終歸是惺惺相惜的,對這位對手他還是很尊重的。

王安石、蘇軾、司馬光,他們都有著光風霽月的人格。能成至交最好,成了對手,那也是幸事。

934年前的今天,王安石病逝:心裡有光的"拗相公",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

筆力超群 ,文思不一般

“拗相公”不走尋常路,還體現在他寫詩作文的思路和格局上。他對一個問題的看法總能跳出前人的窠臼,對歷史上一個早有定論的人物和事件他常常能獨闢蹊徑,重新進行評價,發表異於常人的見解。

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被譽為短章中的神品。這篇短文僅用區區八十八個字,四句話,就把世人認可的招賢納士的孟嘗君,批駁得體無完膚。

王安石透過對“士”的標準的鑑別,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觀點,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清代金聖嘆就高度評價了王安石的筆力,說“鑿鑿只是四筆,筆筆如一寸之鐵。”

項羽自刎烏江的歷史事件,歷代就有很多詩人發表見解。比如唐代詩人杜牧有首寫項羽的詩——《烏江亭》,詩云: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詩很有名,杜牧認為如果項羽能夠再回江東重整旗鼓的話,說不定還可以捲土重來。但王安石不認同,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了一首同名詩: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他認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捲土重來,因為他們不一定肯為戰爭再賣命了。

唐代詩人李賀有首《雁門太守行》,其中有兩句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王安石曾寫文批評道:都“黑雲壓城城欲摧了”,太陽還怎麼照著鎧甲發光呢?這不是有悖客觀事實嗎?

除了這些,王安石這一生還寫過不少其他diss前輩的“翻案詩文”,這在唐宋八大家中也算是個獨特的存在。

英國作家毛姆說過,“一個作家能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取決於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拗相公”的這些“翻案詩文”正如他的變法口號——“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王安石心中,沒有誰是權威,沒有誰不能挑戰。這是何等的勇氣和智慧啊。

1086年5月21日,王安石逝世。近代梁啟超先生給予了王安石全新的評價:“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垢。”

千百年後的今天,這個特立獨行的“拗相公”,他的篤志、執著、創新依然照亮著我們前行的路。

作者:黃妙,中學教師,白天教書,晚上碼字,遇見心動,付諸筆端。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