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曾國藩求不升官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順理成章,他發了一個願,他說:“現在但願官階不再進,虛名不再張,常保此以無咎,即是持身守家之道。”

解讀經典,行走人間

曾國藩求不升官

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初十,曾國藩給父母寫了一封家書。

彼時,曾國藩還是京城一窮翰林。

清代實行的是低薪制,翰林的俸祿僅夠餬口。翰林為了維持日常生活、官場排面,除了微薄的薪水,此外還有一些“燒冷灶”的地方官奉上的少量“冰敬”、“炭敬”,不得已的時候還需要四處拆借。

翰林翻身的途徑,一是被外派做知府、知縣等地方官。“十萬雪花銀”你懂的。

二是直接在京城六部升任實職,“冰敬”、“炭敬”的成色會大幅提升。

三是被委派到地方做鄉試主考,雖是個臨時差遣,但屬於肥差。多半屬於皇帝放水,讓中意的翰林腸子裡掛點油水。一趟下來大幾千兩銀子少不了的,能一舉還清負債,還有盈餘。

曾國藩自道光十八年中進士,至今已經九年,還未授予實職,未免有點想法。

不過呢,曾國藩並不著急上火,他的內心有一套價值觀和自洽的邏輯。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的信裡這樣說:“男今年又不得差,則家中氣運不至於太宣洩,祖父大人之病必可以速愈,諸弟今年或可以入學,此盈虛自然之理也。”

曾國藩的這番話,背後的邏輯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的福分,是有限量和額度的。此消則彼漲。

雖然他仕途蹭蹬,有所虧欠。但因不佔老曾家整個家族的福分額度,所以,對於祖父的病了,弟弟們的科舉了,福分額度就會大一些,他們的情況理應會好一點。

基於這種理念。

咸豐四年,曾國藩已經以在籍侍郎的身份,統帥湘軍,在湖北、江西和太平軍作戰,屢獲勝績,聲望極佳。

這年十一月初七,他在寫給四位弟弟的家書中這樣說:“我現在軍中,聲名極好。所過之處,百姓爆竹焚香跪迎,送錢米豬羊來犒軍者絡繹不絕。”

這又引發曾國藩對天地之間那隻撥弄盈虛,看不見的手的敬畏。

曾國藩感嘆:“以祖宗累世之厚德,使我一人食此隆報,享此榮名,寸心兢兢,且愧且慎。”

看看,真有求不升官,不發財的人。

曾國藩遇到好事的時候,反應不是大喜過望,而是戒懼。求的不是烈火烹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是無咎無災就好。

這一方面來自於他的教育背景,一方面來自他的閱歷。

“儒釋道”三家都講天地自然盈虛消長之道。此外,看多了世間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看多了人間的福禍乘除,捉摸不定。無論遇到好事、壞事,內心就容易“也無風雨也無晴”,面色就會常保不悲不喜。

所以,世間太多的人,沒有曾國藩的修行。好事只求多多益善,卻從不自問問自己有沒有承受的福分。

舉兩個現實中的例子。

一個是我媽爬山的山友S大姐。S大姐家裡原來在縣裡,這幾年發達了。家裡的生意越做越大,資產上億。兄弟子侄也在城裡做官的做官、發財的發財。S大姐在城裡買了別墅名車。

她在本鄉本土名聲在外,以至於縣裡的老鄉到城裡看望她的時候,都要在她家別墅裡挖一盆土帶回去,說是要沾點福氣。

這樣熱鬧了好幾年。有一天突然聽我媽說,S大姐家出事了。他孫子在澳洲留學,回家探親的時候,同學邀他聚會。酒足飯飽之後,騎摩托車回家,一頭栽到大貨車下面,當場掛了。

這個也成了我父母經常教育我萬事不要求完美,不要烈火烹油的現成案例。

我老婆也天然具有這種覺悟。

今年高考前,她給我家立了一個規矩。

假如孩子高考不理想,就安排一個遠途旅遊,去吃海鮮大餐。

如果考上理想的學校,哪裡都不去,就在家裡喝稀飯。

我喝了一暑假的稀飯了。

曾國藩求不升官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