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麻隧之戰”後,“元氣大傷”的秦國終於取得了一場對晉國的勝利!

“麻隧之戰”中,秦國軍隊勢單力薄,所以交戰的結果是——秦國不僅大敗,成差、女父也同時被俘;反觀晉國,他們軍隊完整、將佐和諧,再加上有諸侯聯軍的協助,獲得勝利的結果,看來是必然的。

在筆者眼中,秦國戰敗於麻隧,加上秦桓公新逝,此時的秦國,可以說是“元氣大傷”。這也能夠從晉楚“鄢陵之戰”前,範文子的話中得知——“秦、狄、齊、楚皆強,不盡力,子孫將弱。今三強服矣,敵楚而已。”

“麻隧之戰”後,“元氣大傷”的秦國終於取得了一場對晉國的勝利!

鄢陵之戰示意圖

晉楚“鄢陵之戰”是在“麻隧之戰”的三年後發生的。範文子談到秦、狄、齊、楚四國在過去都很強大,但現在只剩楚國還能算是晉國的主要敵人。範文子如此謹慎的人,都這樣認為,足可見秦國在“麻隧之戰”後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也就是說,此時的晉國,已經不把秦國放在眼裡了。正因如此,秦國在“麻隧之戰”戰敗後,幾乎銷聲匿跡了十多年。

直到秦景公時期,秦國才又有了與晉國交鋒的記錄。不過,此時秦國的兵力和實力,仍然是比不上晉國的。然而,秦國或許是報仇之心使然,他們特別派出了使者向楚國求援——“秦景公使士雅乞師於楚,將以伐晉,楚子許之。”

秦國的立場和意圖,看起來是相當清楚的:既然我們的兵力不及晉國,那麼聯軍討伐或許是眼前最好的方法。為何秦國會找上楚國呢?不僅因為他們兩國向來都是同盟,也因為此時楚國剛剛在“鄢陵之戰”中敗於晉國之手,因此,楚國是目前最適合的聯軍物件。

“麻隧之戰”後,“元氣大傷”的秦國終於取得了一場對晉國的勝利!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悼公劇照

雖說秦國因為實力不濟而求援於楚國,楚國也因為“鄢陵之戰”戰敗而元氣大傷,但是針對秦國的求援,楚國國內出現了兩種聲音:楚共王同意支援秦國,令尹子囊卻反對在此時出兵伐晉。

子囊反對的原因,有兩點:

一、晉國百姓順服國家,外部環境安定。晉國在晉悼公的悉心治理下,國勢和霸業皆呈現出如日中天的跡象,無論怎麼看,楚國都完全不能與之爭雄。

二、晉悼公有識人用人的才能。晉悼公善用各種人才,上至卿、大夫、下至工農商人士,讓他們皆能各得其所,連將佐之間都開始有禮謙讓了,整個晉國上下的氣氛一片和諧。

在筆者看來,此時在“鄢陵之戰”中新敗的楚國,只能避免與晉國正面交鋒,此時亦實在是不宜與晉國為敵的時刻。

晉悼公即位後,晉國氣象為之一變,這是擺在檯面之上的事實。反觀楚國,他們在“鄢陵之戰”中敗於晉國之後,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國家威勢,都已經遜於晉國。

我們都知道,在這些年間,晉、楚兩國之間仍有數次互相征伐,然而,楚國未嘗一勝,在軍事方面可謂是十分悲慘的情況。此時加上鄭國又歸附於晉國,所以,對於楚國來說,貿然配合秦國出兵,就是打一場沒有把握的仗,極有可能讓楚國陷入更加麻煩的窘境中。

“麻隧之戰”後,“元氣大傷”的秦國終於取得了一場對晉國的勝利!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國戰車劇照

楚共王雖然認同子囊的言論,但是仍然決定出兵助秦。他的理由有兩點:

一、已經答應的事情不能出爾反爾、言而無信。

二、晉國此時有饑荒,國家相對衰弱。此時是出兵的好機會。

正因如此,哪怕是楚國兵力不及晉國,楚共王還是堅決果斷地作出了決策。他的目的並非是僅僅助秦國一臂之力,而是想要憑藉秦國的力量,讓楚國擺脫總是被動挨打的劣勢地位。畢竟,這一次的良機,很有可能是與晉國對抗的唯一“翻盤”機會。

另一方面,楚國也可能是回想起在“麻隧之戰”中,自己並沒有援助秦國,致使後來的“鄢陵之戰”自己沒有援軍而失利。

在楚共王的堅持下,楚軍出兵支援秦國——“秋,楚子師於武城以為秦援。秦人侵晉,晉飢,弗能報也。”

最終,楚國的軍隊在武城集結,隨後作為秦國的援軍出發。秦軍在楚軍的支援和配合下,興兵討伐晉國。

“麻隧之戰”後,“元氣大傷”的秦國終於取得了一場對晉國的勝利!

最後的結果是——晉國正逢饑荒,無力反擊,讓秦國暫時佔據了上風。從表面上看,晉國固然是因為饑荒而無法報復秦國率領軍隊來犯的舉動,但實際上,此時晉軍的主力,其實正在與諸侯聯軍一同在鄭國備戰。也就是說,晉國的饑荒加上晉國主力軍隊不在,才是晉國此戰失敗並暫時無法報復秦國的主因。

我們都知道,無論晉國是什麼原因沒能在第一時間報復秦國,這只是暫時的。因為一旦晉國排除了這些因素,從其他事務中脫身,轉頭就會開展報復行動。

果不其然——“晉荀罃伐秦,報其侵也。”在秦國聯合楚國,侵略晉國的一年後,晉國由“中軍將”領軍報復秦國。《左傳》的記敘中雖然沒有說明此戰孰勝孰敗,也沒有說明此戰的戰爭規模,但是從晉國由“中軍將”親率伐秦,就能夠看出晉國討回顏面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