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燕國原名叫“燕”,真的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

大約3040多年前,周武王滅商之後,考慮到“小邦周”吞併“大邑商”的難度,於是先後分封了70餘個諸侯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穩固統治“以屏周室”。其中,周武王最重要的三位大臣,姜子牙封在齊地,周公旦封在魯地,召公奭封在北燕。

甲骨文中都有“齊國”與“魯國”,周朝齊魯是舊地重封,其中齊字是麥穗整齊之意,起源於山東中部偏東,此地是中國小麥最早大規模種植區域,魯字與魚入人口、味道鮮美有關,原本大約在如今河南魯山一帶。齊國與魯國傳承都很明確,不存在什麼爭議,但召公奭卻在上世紀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讓人質疑周初是不是存在一個燕國。

燕國原名叫“燕”,真的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

司馬遷列出了夏商兩代的帝王世系,卻列不出燕國的君主世系,《燕召公世家》中說:“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當週厲王奔彘,共和之時。”所謂周朝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距離周武王封召公奭於北燕,大約已有200年。同樣糟糕的是,惠侯之後,司馬遷雖然列出釐侯、頃侯二位燕君,但也毫無事蹟可言,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簡而言之,燕國存在200年的空白期,幾乎沒有留下一點資料,否則司馬遷不至於如此一筆帶過,惠侯之後燕國史也寥寥無幾。

更弔詭的是,長期以來人們還沒有見過帶“燕”字銘文的西周早期青銅器,而帶有齊、魯等字的青銅器卻屢見不鮮。

基於這兩個反常現象,很難讓人不懷疑燕國真實性,甚至有學者直言周初沒有燕國,春秋戰國時的燕國,實際上是狄戎所建,為了融入華夏譜系,所以找了召公奭為祖先。類似的情況如春秋吳國,泰伯奔吳建立吳國的說法就不太可信,因為從陝西到吳地相隔幾千裡,泰伯奔到這裡不合邏輯,因此吳國始於泰伯之說,可能是吳國為了融入華夏譜系而編造的一段謊言。

燕國原名叫“燕”,真的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

上個世紀,文物市場流出的一件青銅鼎上,銘刻的一段文字讓這個問題有了一絲轉機。

鼎上銘文:匽侯旨初見事於宗周(鎬京),王賞旨貝廿朋,用乍有姒寶尊彝。

匽與燕同音,匽侯是不是就是燕侯,召公奭的後代?但可惜的是,這件文物只知道是出土於北京,具體地點不詳,且歷史上周朝在北京一帶分封了南燕國、北燕國,因此“匽國”與“匽侯”到底什麼情況還是不能真相大白。

上個世紀,隨著北京琉璃河遺址被發現、挖掘,燕國這個問題才真正被解開。上世紀40年代,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地區發現西周遺址,但當時國家也沒有精力挖掘,新中國之後才開始慢慢考古挖掘,1974年時出土了重要證據。

燕國原名叫“燕”,真的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

1974年,在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遺址M253區,考古出土了一件青銅鼎,上面銘文為:

匽侯令(命)堇飴(頤)大保於宗周。庚申,大保賞堇貝,用乍(作)大子癸寶 。仲。

匽侯讓一個叫“堇”的家臣,送美食到鎬京給大保。之後,大保賞賜了“貝殼”,“堇”作鼎記載此事,所以這件青銅器被稱之為“堇鼎”。而大保即召公奭,因此從銘文上看,“匽侯”應是“燕侯”。

但堇鼎上資訊不夠具體,最典型的是匽侯與大保是何關係,銘文上並未明確說明,所以堇鼎並未真正揭開謎團。直到上世紀80年代,琉璃河遺址中又發現了一件青銅器,才讓燕國起源問題真相大白。

燕國原名叫“燕”,真的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

1986年,在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遺址1193號大墓中,考古發現“西周克盉(hé)”,又稱“太保盉”(上圖)。所謂“盉”,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

王曰:“太保(即大保,即召公奭)唯乃明乃心,享於乃闢。餘大封乃享,令命克侯於匽。使羌、頁、虘、馭、微。與御敞。”克來匽,入納土,眾有司。用乍作寶尊彝。

周王對召公奭說:“你功勳顯著,我封你土地,供你享用。命令克去匽地為侯,羌、頁、虘等國劃給匽國,參與對敞國的統御。”之後,克來到匽地建立國家,後人作此青銅盉紀念。顯然,這裡的“克”是召公奭的元子,代表父親在匽地建國,召公奭留在鎬京協助周王處理政務。

克盉銘文可與史書記載互相印證,充分表明燕國的確是周初召公奭的封國,只不過在傳世青銅器裡寫作“匽(偃)國”而已。根據後來出土的銘文來看,琉璃河遺址是燕國初都,“克”是第一代匽侯,第二代匽侯叫“旨”。

燕國原名叫“燕”,真的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

但問題在於,既然燕國原名是匽(偃)國,那麼為何史書卻偏偏寫成了“燕”呢?

近代古文字學家陳夢家認為,匽與嬴是一轉之音,秦始皇滅燕之後,為了避諱而將匽改為了燕。但燕與嬴何嘗也不是一轉之音?因此避諱之說不太可信。

除了陳夢家之外,還有不少學者提出“燕國是他稱,匽國是自稱”等解釋,但這些解釋都很勉強,沒有得到公認。

其實,“匽國”之所以叫“燕國”,可能與燕、匽、幽的文字演變有關。

燕國原名叫“燕”,真的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

甲骨文中的妟字(上圖)有多種寫法,但基本都是由“女”與“日”構成,《說文解字》中解釋是“妟,安也,從女從日。”整個字形是“母燕餵乳狀”,乳燕吃飽了即為“安”。匽字外面所加了的“匚”,代表的是安了一個窩。

甲骨文中的燕字,是十分寫實的燕子形象,但粗看之下,卻又與妟字字形有些類似,區別在於妟字是左右結構,燕字是上下結構。

成語典故新婚燕爾,也可以寫作新婚妟爾,以及新婚宴爾,《詩經》中寫作“宴爾新昏,如兄如弟”,即形容夫妻像燕子一樣在窩裡歡樂恩愛。因此,妟、匽、宴與燕愛某種程度上是互通的,意思上存在重疊之處。

燕國原名叫“燕”,真的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

甲骨文中的幽字,古今字形沒有什麼太大變化,都是“山”與“么”組成,其中近代學者李玄伯認為“么”是玄鳥之子,本義也是燕子,“么與玄似,有頭有身無翼,像燕初生之形”。也就是說,幽字是山中藏著兩隻燕子,《山海經》中說“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詩經》中說“燕曰幽州”,幽山又稱燕山,所以後世幽州又指燕地。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卜辭中有武丁封“子宋於宋”,宋地即在今天河北石家莊趙縣,“宋”下為“木”——含有桑木之意,桑與商同音,因此“子宋於宋”相當於“子宋於商”,即商人起源地應在北方,而商人崇拜玄鳥——燕子,這就難免讓人懷疑,商人真正的祖地可能與燕山(幽山)有關,之後逐步南遷到河北中部、河南北部等,至於商丘可能並非商人祖地。商朝滅亡後,周人之所以讓微子啟建立宋國,原因是宋與商存在內在聯絡,不過周朝宋地與商朝宋地不是同一個地方。

燕國原名叫“燕”,真的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

從甲骨文來看,燕、匽、幽在商朝時都已出現,無法分辨出誰先出現、誰後出現,但從上述《山海經》只說“幽都之山”,以及《詩經》表述為“燕曰幽州”來看,似乎先有幽山之說,再有燕山之說,幽字比燕字出現得更早一些。由此及彼,“匽”可能也比“燕”更早一些。

事實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由“匽”變為“燕”,可能就是新字和老字的寫法不同,但何時發生演變、又為何演變,如今還是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