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荀子集諸家之大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推動了儒學的轉型

前言

作為戰國顯學的儒學,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逐漸發生轉型,由重道輕術發展為道術並用,具體表現為由內聖之學發展為外王之學,由原始的純儒家發展為新興的雜儒家。

儒家學說的創立

荀子有著深刻的憂患意識與文化自信,春秋時期出現禮崩樂壞的現象,社會結構劇烈的變動

荀子作為推動這場轉型的核心人物,有著深刻的憂患意識與文化自信,他的經歷與思想與當時的社會息息相關,這一切都構成了文化自覺。

戰國秦漢之際,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對後世影響深遠。這種變化其實從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經過被稱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的戰國時期,在秦漢之際趨於定型。

荀子簡介

戰國秦漢之際社會轉型的動因,在於社會經濟的發展。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與生產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井田制度的瓦解,使得私有制生產關係產生並逐步發展壯大。土地所有關係的改變,可以看做是新興的商人地主,對保守的封建領主的勝利。這些都推動了社會轉型的實現。

在政治領域,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禮崩樂壞的現象。諸侯發展壯大,天子徒有其名,由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社會結構開始出現劇烈的變動。

秦統一六國,建立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社會轉型推動了文化轉型的實現,西漢中期,儒學被定為一尊

禮崩樂壞現象,經過戰國時期的進一步發展,王畿之地越來越小,周天子形同虛設,出現了周室卑微、諸侯各自為大的局面。在爭霸過程中,秦逐漸強盛,成為諸國中實力最強大者。公元前256年,秦滅東周,徹底摧毀了周王室統治的最後象徵。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

此後,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主要特色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揭開了我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的序幕。漢代大一統國家建立之後,在政治上多承襲秦以來的制度,史稱漢承秦制,確立了封建時代的統治模式,標誌著這一時期社會轉型的完成。

戰國秦漢之際的社會轉型,推動了文化轉型的實現。社會的巨大變化,帶給思想文化領域的衝擊,是十分明顯的,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不復存在,諸侯國各自為政,各自為教,養士之風盛行,使文化學術進一步下移。周王室的衰微使得西周以來,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官學衰落,私學興起。王官之學散而為諸子,諸子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便是出於救世的目的。

秦始皇畫像

戰國中後期,隨著統一趨勢的不斷加強,諸子百家也從對立走向融合。秦朝確立了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漢初統治者採用黃老道家的思想與民休息,到了西漢中期,儒學被定為一尊,由闡發儒家經典而形成的經學,也取代了先秦的子學成為這一時期學術的主流,標誌著戰國秦漢時期文化轉型的實現。

儒學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儒家學派分化,使得儒學在後世發生轉型

從歷史可以看到,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轉化為一定的制度和方略,這些得以實施,便產生推進社會的客觀效果。將儒學置於文化自覺的視野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時期的儒者的作用下,儒學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始終與社會環境相適應,在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由此我們便能更深刻地認識,戰國秦漢時期儒學轉型的文化內涵。

秦朝儒家學者

伴隨社會轉型而來的思想文化領域的轉型,是深刻而複雜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經過多重互動得以相互促進。諸子百家,作為春秋戰國文化的標誌與傳播的載體,也是戰國秦漢文化轉型的母體。儒家作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自春秋時期產生以來,經由戰國時期的顯學到漢代成為官學,經歷了紛繁複雜的流變過程。

孔子之後的各位儒家學者從孔子的思想出發,不斷產生一些新說,對儒學進行發展完善,導致了儒家學派的分化,也使得儒學在後世發生轉型。

孔子畫像

究其原因,首先還是源於孔子思想的多面性與矛盾性。再者,儒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的主流思想,一方面源於,其根植於中華民族的固有傳統與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就在於它能夠不斷推陳出新,適應社會的發展。這一切都得益於歷代儒者的文化自覺。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荀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荀子所講的術,對社會現實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到了戰國時期,社會環境風雲變幻,諸子百家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張,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與爭鳴。作為儒家傑出代表的荀子,在前代儒學思想的基礎之上,集諸家之大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推動了儒學的轉型。

荀子畫像及簡介

荀子學說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重道不輕術。荀子所論的道,既是先王之道,又是后王之道,也是自然之道。這點已是在繼承孔孟之道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而其更大的突破在於對術的強調。

單從《荀子》的篇名來看,富國、王霸、君道、臣道、議兵、強國等便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從內容上看,這些篇章均是對治國方法的研討,與社會政治的聯絡非常緊密。在《荀子》各篇內容中,也多次提到術,雖然指代各不相同,但都有方法的意思,可以看到,荀子已經開始探索,將儒學應用於政治實踐中的具體方法。

《荀子》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所講的術,與儒家學派產生之前的儒者的術是不同的,早期儒者的術只是一種謀生手段,而荀子所講的術,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物,是將聖人之道應用於實踐的方法,對社會現實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總結

為了使儒家思想更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荀子不僅對儒家思想自身進行了繼承與發展,還對戰國時期諸家的思想,均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與吸收,為儒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使儒學走向了博雜的發展道路。

荀子將儒家思想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儒家前代學者對道的重視的基礎上,強調了對術的運用,推動了儒學的轉型,使儒學由重道輕術發展為道術並用,具體表現為由內聖之學發展為外王之學,由原始的純儒家發展為新興的雜儒家。這種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荀子畫像及名句

大約自孔子歿後儒家學派分化時始,經過荀子的推動,漢代陸賈、賈誼、劉向、董仲舒等人的進一步闡發,到西漢中期,儒學成為社會的獨尊思想,標誌著這一時期儒學轉型的最終完成。

參考內容來源:《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