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壁畫出土,讓人明白,消失的兵器“鐵撾”的模樣

自古東方出豪傑,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剪錘爪,柺子、流星,十八般武藝,各有各的特長,各有各的技法,在這大眾的十八般兵器之外,還有很多極少見的冷門兵器,那更是屬於少數人的絕技,在歷史上就曾出現過鐵撾這一武器,可它究竟是什麼玩意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壁畫出土,讓人明白,消失的兵器“鐵撾”的模樣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舊唐書吉頊傳》中記載了武則天說的這樣一段話:昔太宗有馬肥逸無能馭者,朕為宮女進言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撾、三匕首。鞭之不服則撾其首,撾之不服則斷其喉。武則天的話語中,將鐵撾與匕首、鐵鞭作為並列詞語,那也就是說明鐵撾為一種鐵製兵器。但關於它更細緻地描述,我們在《舊唐書》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壁畫出土,讓人明白,消失的兵器“鐵撾”的模樣

古代武器愛好者大都瞭解,雖然古代有很多種類的武器,但是除了暗器之外,其他兵器大都可以在十八般兵器中找到相似者。大部分人認為,所謂的鐵撾其實就是鐵錘,專家們認為這種猜測並不嚴謹,但由於沒有真正的鐵撾出土,我們對它的瞭解只能來自古籍中,在查閱了大量相關文獻後,專家們給出了三種他們的看法。

第一種猜測是形如骨朵,所謂的骨朵可不是花骨朵,而是一種北方少數民族獨有的兵器,它通體修長像長棍一樣,但是在頂部呈現出瓜形,通常為鐵質或是硬木製成,打擊力度極大,破甲效果很好,即使是身披輕甲計程車兵,骨朵也可以對其筋骨造成巨大損傷。

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壁畫出土,讓人明白,消失的兵器“鐵撾”的模樣

第二種猜測鐵撾就是筆撾,這種武器常見於小說和評書中,羅貫中編寫的《殘唐五代演義》中就出現了使用筆撾的李存孝。從書中的描寫可以看到,所謂的筆撾其實就是一隻手握著的鐵筆,向前伸出食指與中指。這玩意長得很怪異,拿著它看起來就像隨時在對人豎中指,但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啄錘(也就是戈與錘的結合體)。中間手掌部分鑄的極其厚實,可以當成錘來打砸,筆尖可以用來啄人。

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壁畫出土,讓人明白,消失的兵器“鐵撾”的模樣

第三種看法是就是飛抓,也就是形似鐵爪的兵器。《武備志》有飛撾作為佐證。這種形制的兵器,既沒有刃用來劈砍,也沒有尖用來突刺,武則天還要用爪子抓住別人的頭,聽起來實在是不太靠譜呀,而且把力量分散於多個爪尖,殺傷力肯定會大打折扣的,但這仍不失為一種猜測。

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壁畫出土,讓人明白,消失的兵器“鐵撾”的模樣

1980年,在吉林市和龍縣的龍頭山上,發現了一座古老的墓室,經過專家們細緻地勘探,最終確定這是唐代渤海國的公主墓。如果想要了解東北區域的發展歷史,渤海國是無法繞過的重要一環。從公元698年建國,一直到公元926年被契丹亡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東北地區在渤海國政權掌控下平穩發展。

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壁畫出土,讓人明白,消失的兵器“鐵撾”的模樣

古墓的墓主貞孝公主,就是渤海國第三代大王大飲茂的第四個女兒,大興五十六年(公元729年)卒,葬於龍頭山上,整個墓室呈長方形,內部十分寬闊,青磚砌築,以石板封頂,前設甬道和墓道。在甬道和墓室的東、西、北壁還有大量壁畫,繪有武士、內侍、樂位等身份的侍者,人物描繪得十分形象。女子大都是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她們溫婉婀娜,嫵媚動人,男子則頗具陽剛之氣,看起來十分堅毅正氣。

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壁畫出土,讓人明白,消失的兵器“鐵撾”的模樣

在眾多的男子形象中,有很大一部分為士兵造型,其中有一位士兵動作十分奇怪,他扛著一個鎬頭形狀的兵器,這件兵器看起來也是一件馬上兵器,但是兵刃首部卻像是一個大煙袋,這究竟是什麼玩意呢?經過考古學家仔細研究,最終證明它就是古籍記載的鐵撾。這是一種和鐵錘、骨朵同類的擊打兵器,雖然沒有刀槍犀利,但卻十分實用,因為鐵撾不僅兼有鐵棍、骨朵的優點,最重要的是它還可以作為鐵鎬使用,當時的士兵在和平年間大都返鄉耕田,有這樣一件兵器,回家幹活還能用來刨土。

渤海國貞孝公主墓壁畫出土,讓人明白,消失的兵器“鐵撾”的模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兩次工業革命接連發生,出現了一種名為鋼的高質量合金,它憑藉著延展性好,耐磨損,耐腐蝕等優勢,逐漸佔據了金屬材料的大片江山。再加上冷兵器逐漸沒落,鐵撾等沉重的擊打兵器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似乎十分可惜,但卻並非一件壞事,歷史的潮流是無法阻擋的。鐵撾類兵器已然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我們找到了它的原型,也算是給歷史一個交代。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資料來源:1、 《舊唐書》劉昫【後晉】著;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