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羅馬史綱:基督教是如何放棄了羅馬帝國

《羅馬史綱》第三單元學習 - 帝國時代

今日主題:基督教怎麼放棄了羅馬帝國

知識要點:

1、奧古斯丁的“雙城論”

公元410年,羅馬城被蠻族攻陷,不久之後,基督教的大神學家奧古斯丁,開始寫作《上帝之城》,在這本書裡,奧古斯丁交待了基督教和帝國分手這件事。

羅馬史綱:基督教是如何放棄了羅馬帝國

當羅馬城被攻陷之後,奧古斯丁就面對著來自兩個不同陣營的難題:

一方面,基督徒很困惑,基督教都成了羅馬的國教了,羅馬怎麼還會遭此大劫,上帝為什麼會容許這種事情發生?

另一方面,其它異教徒很來勁,羅馬皈依了基督教,是對諸神的背叛,羅馬遭難是諸神的懲罰,基督教就是邪教。

怎麼辦?奧古斯丁提出了一個理論,叫作“雙城論”。

一座是上帝之城,就是基督教徒的團體;另一座是地上之城,俗人之城。羅馬帝國不是上帝之城,它只是俗人之城,所有俗人之城,因為罪孽和邪惡,都是要毀滅的。

奧古斯丁從神學的高度,切割了基督教和羅馬帝國。

羅馬史綱:基督教是如何放棄了羅馬帝國

維也納奧古斯丁教堂,來源於網路

雙城論發表不到70年,西羅馬帝國就覆滅了。但即便帝國毀了,教會還在,這對後世的西方來說,很重要,後來教會的官方名稱就是“羅馬大公教會”,頂著這個名頭,羅馬的旗幟還沒有倒,西方文明就沒有灰飛煙滅,要知道在漫長的中世紀,教會就是燈塔,是秩序最重要的體現。

2、教會的死穴

教會,是精神世界的權威,沒有自己的世俗硬殼,所以會和各種世俗政權糾纏。從中世紀到現代早期,教會這個精神帝國,一直在尋找可以合作的世俗政權。最後的結局是,宗教改革之後,教會這個統一的精神結構也被摧毀了。

羅馬史綱:基督教是如何放棄了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來源於網路

基督教團體的發展,也類似於羅馬帝國的發展,起於草根,耶穌之後的300年,是大量信徒的加入,到了君士坦丁時代,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開尼西亞公會,召集各地的主教討論基督教的教義問題。西羅馬帝國覆滅之後,教皇制才逐漸建立起來,教會的塔也越建越高。

一句話,不管是羅馬帝國的塔,還是教會的塔,蓋得太高了,都會失去人民。這也是16世紀的宗教改革家,路德、加爾文這些人,一定要反對羅馬教會的原因。

學習心得

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從上一講說到,基督教和羅馬帝國因為互相需要而走到了一起,而這一講的故事就像是羅馬帝國當初迫害基督教一樣,當羅馬帝國即將覆滅,帝國的的身軀已經破敗不堪的時候,奧古斯丁提出雙城論,基督教破殼而出,與羅馬帝國劃清了界線。但從此往後也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肉身,一直與世俗政權糾纏,西方的精神權力與世俗權力再也沒有統一起來。

羅馬史綱:基督教是如何放棄了羅馬帝國

前幾節,對於羅馬帝國結構的學習一直有個“高塔”的比喻,今天也是用這個框架來解釋了基督教會的“帝國性”,打開了一個新的角度。基督教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充,“造塔”是同樣繞不開的事,塔太高,塔本身就會不穩,羅馬在共和時代就啟動了造塔的工程,從之前格拉古兄弟、馬略、蘇拉,一直到凱撒、屋大維,一步步完成了除錯的過程,每一步都是在實踐中去摸索平衡點。

塔的基座太窄,加上個體的控制能力終歸有限,這個結構就很容易陷入混亂,像共和晚期時的政體,無法容納不同階層的差異性,國家也很難長治久安。

羅馬史綱:基督教是如何放棄了羅馬帝國

如何為一個大規模組織找到合適的管理方式,一直以來都是管理上的難題,扁平化,上下層級之間的距離近了,但個體的控制能力終歸有限,如果沒有其他的約束,人心就是散的,這個結構就很容易陷入混亂。組織層級多起來,各部門分工明確,管理更為有序,但結構如果太過複雜,層級太多,就會有上下級之間利益訴求不同的問題。硬結構與信仰、文化相互塑缺一不可,關鍵是要看在組織不同的發展階段的匹配度。

就如本節所說,到底是要樸素的群眾運動,還是要威嚴的政治建構?教會內部也反反覆覆出現各種博弈,推動組織一步步往前進化,整個組織就變得更強大了。

其實,沒有一種制度能夠脫離開人性,好的制度最終通向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